含“歹”的成語(15個)
本文整理了嫌好道歹、作歹為非等含“歹”的成語15個,其中“歹”結尾的成語11個,“歹”在中間的成語4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歹”結尾的成語【第1句】:嫌好道歹[xián hǎo dào dǎi]
【解釋】形容嫌惡,挑剔。
【出處】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二十四:“逐日送些茶飯,嫌好道歹,且是得人憎。”
【第2句】:生非作歹[shēng fēi zuò dǎi]
【解釋】非:不對;歹:壞。做種種壞事。
【出處】元·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二折:“沒揣的大驚小怪,便待要生非作歹。”
【第3句】:說好說歹[shuō hǎo shuō dǎi]
【解釋】①指百般勸說或請求。②褒貶,評論好壞。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16回:“我趕眼錯就走出來,還要攔阻,又說好說歹,放了我來。”
【示例】我說好說歹才通過。
【第4句】:作好作歹[zuò hǎo zuò dǎi]
【解釋】比喻用各種理由或方式反復勸說。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眾人做歉做好,勸了他們回去。”
【示例】路旁走過兩個老翁,作好作歹,從公評定,令隸卒照價拿了八折貨物,這才交易而去。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一回
【第5句】:不知好歹[bù zhī hǎo dǎi]
【解釋】不知道好壞。多指不能領會別人的好意。
【出處】元·鄭廷玉《金鳳釵》第二折:“做兒的不知好歹,做娘的不辨清濁。”
【示例】襲人也幫著搶白我,說了我許多不知好歹的話,回不得主了的。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六回
【第6句】:為非作歹[wéi fēi zuò dǎi]
【解釋】做種種壞事。
【出處】元·尚仲賢《柳毅傳書》:“我且拿起來,只一口將他吞于腹中,看道可還有本事為非作歹。”
【示例】我說的是好話,不過叫你心里留神,并沒叫你去為非作歹。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七回
【第7句】:說好嫌歹[shuō hǎo xián dǎi]
【解釋】說這個好,嫌那個壞。泛指批評,褒貶。
【出處】《雪巖外傳》第11回:“所演的戲,卻是里外一樣的,里面演什么,外面也演什么,以免那些人說好嫌歹的吵鬧。”
【第8句】:是非好歹[shì fēi hǎo dǎi]
【解釋】歹:壞。正確與錯誤,好的與壞的。指對事情的評價。
【出處】元·賈仲名《雙調》:“大都來一時事,搬弄出千載因,辨是非好歹清渾。”
【示例】酒醉三分醒,這么大一個人,連是非好歹也不分么? ——金庸《笑傲江湖》第三回
【第9句】:做好做歹[zuò hǎo zuò dǎi]
【解釋】猶言好說歹說。指用各種方法進行勸說。
【出處】《金瓶梅詞話》第九九回:“陸秉義見劉二打得兇,和謝胖子做好做歹,反他勸的去了。”
【示例】叔齊只得接了瓦罐,做好做歹的硬勸伯夷喝了一口半。 ——魯迅《故事新編·采薇》
【第10句】:三好兩歹[sān hǎo liǎng dǎi]
【解釋】身體三天好,兩天不好。指時好時病。形容體弱。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虔婆道:'也常時三好兩歹的,虧的太平府陳四老爺照顧他。’”
【第11句】:不識好歹[bù shí hǎo dǎi]
【解釋】不知好壞。指愚蠢,缺乏識別能力。
【出處】《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九阿姐]方才告訴我許多話,說你不識好歹,放著鵝毛不知輕,頂著磨子不知重,心下好生不悅。”
【示例】給你們讀一點古書總是好意;古書又不是毒藥,竟會這樣胡鬧起來,這明明是不識好歹呀! ——夏丐尊、葉圣陶《文心》十五
“歹”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作歹為非[zuò dǎi wéi fēi]
【解釋】做各種壞事。
【出處】元·孟漢卿《魔合羅》第三折:“詳察這生分女作歹為非,更和這忤逆男隨波逐浪。”
【示例】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一回:“無道昏君!我又不謀反叛逆,又不作歹為非,怎么把我充軍起來?”
【第2句】:陰險歹毒[yīn xiǎn dǎi dú]
【解釋】指人心黑手辣。
【示例】他比豺狼還陰險歹毒。
【第3句】:好歹不分[hǎo dǎi bù fēn]
【解釋】指不分是非,不識好壞。
【出處】《新編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下:“且好歹不分,眾何所勸?”
【第4句】:好說歹說[hǎo shuō dǎi shuō]
【解釋】形容用各種理由或方式請求或勸說。
【出處】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三回:“掌柜的便同他們好說歹說,說我們都是鄉鄰,你們也犯不著來害我。”
【示例】對這種人好說歹說都沒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