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披”的成語大全(96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披褐懷金、霧散云披、露膽披誠等含“披”的成語96個,其中“披”開頭的64個,“披”結尾的1個,“披”在中間的31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披”開頭的成語
【第1句】:披褐懷金[pī hè huái jīn]
【解釋】披:穿著;褐:粗布衣服。穿粗布衣服,而懷藏金玉。比喻表面平常而內里豐富。
【出處】漢·趙壹《刺世疾邪賦》:“勢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披褐懷金玉,蘭蕙化為芻?!?/p>
【第2句】:披霜帶露[pī shuāng dài lù]
【解釋】身披寒霜,頭頂寒露。形容星夜兼程趕路
【出處】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25回:“披霜帶露許多日子,方到了成安縣?!?/p>
【第3句】:披露肝膽[pī lù gān dǎn]
【解釋】指竭誠相告或竭盡忠誠。
【出處】唐·陳子昂《安宗子科》:“披露肝膽,不知忌諱,實戰實惶。”
【示例】臣生長草野,不曉禁忌,披露肝膽,書不擇言。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郎顗傳》
【第4句】:披發纓冠[pī fā yīng guàn]
【解釋】指不及束發冠戴,只系纓于頸。比喻急于救援。
【出處】語出《孟子·離婁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雖被發纓冠而救之可也?!?/p>
【示例】淮揚之民,方苦昏墊,披發纓冠而救之,猶恐不及,豈能豫憂運道之難處耶! ——明·張居正《答河道吳公桂芳書》
【第5句】:披麻帶孝[pī má dài xiào]
【解釋】指服重孝。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乃披麻帶孝而入,哭拜于靈前?!?/p>
【示例】父親駕鶴西去,他披麻帶孝,悲痛萬分。
【第6句】:披霄決漢[pī xiāo jué hàn]
【解釋】指沖出霄漢。
【出處】唐·柳宗元《行路難》詩:“披霄決漢出沆漭,瞥裂左右遺星辰。”
【第7句】:披云霧睹青天[pī yún wù dǔ qīng tiān]
【解釋】披:劈開。比喻沖破黑暗,見到光明。也比喻冤屈得到申雪。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命子弟造之,曰:'此人,人之水鏡也。見之披云霧睹青天。’”
【第8句】:披毛求瑕[pī máo qiú xiá]
【解釋】故意挑剔毛病,尋找差錯。同“披毛求疵”。
【出處】《北史·崔浩傳》:“是以妄張賊勢,披毛求疵,冀得肆心?!?/p>
【第9句】:披云霧,睹青天[pī yún wù,dǔ qīng tiān]
【解釋】披:撥開;睹:看見。撥開云霧,年歲青天。比喻消除障礙,見到光明。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此人,人之水鏡也,見之披云霧,睹青天?!?/p>
【第10句】:披露腹心[pī lù fù xīn]
【解釋】披露:顯露,展示;腹心:真誠的心意。形容以真心示人。
【出處】《三國志·蜀志·法正傳》:“惟前后披露腹心,自從始初以至于終,實不藏情?!?/p>
【第11句】:披瀝肝膈[pī lì gān gé]
【解釋】比喻真心相見,傾吐心里話。也形容非常忠誠。同“披肝瀝膽”。
【出處】宋·范仲淹《除樞密副使召赴闕陳讓第三狀》:“故臣等披瀝肝膈,屢有奏述,且乞在任,以盡疲駑?!?/p>
【第12句】:披紅掛彩[pī hóng guà cǎi]
【解釋】用紅綢和彩帛披在人身上,表示榮寵、慰勞或喜慶。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隨行五百軍士,俱披紅掛彩,入南郡買辦物件?!?/p>
【示例】老百姓給紅軍披紅掛彩慰勞他們。
【第13句】:披襟解帶[pī jīn jiě dài]
【解釋】比喻敞開胸懷,心地坦白。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遂披襟解帶,留連不能已?!?/p>
【示例】更聞理外事無心,披襟解帶相追尋。 ——明·陳子龍《偉南筑居遠郊鮮入城市近聞其事釋氏甚謹作詩問之》
【第14句】:披枷戴鎖[pī jiā dài suǒ]
【解釋】指罪犯套上枷鎖等刑具。同“披枷帶鎖”。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62回:“正行時,忽見有十數個和尚,一個個披枷戴鎖,沿門乞化。”
【示例】有些家伙正在往我們靈魂上潑臟水,給我們的靈魂披枷戴鎖。 ——劉心武《沒有講完的課》
【第15句】:披林擷秀[pī lín xié xiù]
【解釋】猶言去粗存精。
【出處】唐·芮挺章《國秀集》序:“雖發詞遣句,未協風騷,而披林擷秀,揭厲良多。”
【第16句】:披根搜株[pī gēn sōu zhū]
【解釋】披:揭開;搜:搜索;株:露出地面的樹根。指刨根究底。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八十八回:“除將本犯斃之杖下,至于牽連旁及者,亦必披根搜株,盡法懲治?!?/p>
【第17句】:披心瀝血[pī xīn lì xuè]
【解釋】剖開心滴出血來。比喻竭盡忠誠。
【出處】《南史·袁昂傳》:“推恩及罪,在臣實大,披心瀝血,敢乞言之。”
【第18句】:披枷帶鎖[jīn jiā yù suǒ]
【解釋】枷:套在脖子上的刑具;鎖:用鐵環連接而成的刑具。指罪犯套上枷鎖等刑具。
【出處】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正旦云]俺婆婆若見我披枷帶鎖赴法場餐刀去呵,[唱]枉將他氣殺也么哥,枉將他氣殺也么哥。告哥哥,臨危好與人行放便?!?/p>
【示例】有披枷帶鎖儼然罪人者。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城隍出巡》
【第19句】:披肝露膽[pī gān lù dǎn]
【解釋】指竭誠相告或竭盡忠誠。同“披露肝膽”。
【出處】《晉書·杜弢傳》:“吾得披肝露膽,沒身何恨!”
【示例】王粲的《登樓賦》,其情調遠規靈均,近同平子,雖未盡宛曲之趣,實是披肝露膽之作。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20章
【第20句】:披紅插花[pī hóng chā huā]
【解釋】披:覆蓋在肩背上。身披紅綢,帽插紅花。舊時指喜慶事執行接待禮儀者的打扮。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七:“儐相披紅插花,忙到轎前作揖,念了詩賦,請出轎來?!?/p>
【示例】一直等到花轎抬上船去以后,本忠這才在儐相的陪伴之下,披紅插花,身穿華服,大搖大擺地走出了大門。 ——吳越《括蒼山記恩仇》第六十九
【第21句】:披裘負薪[pī qiú fù xīn]
【解釋】裘:皮毛衣服。穿著裘褐,背著柴薪。形容志高行潔的隱士。
【出處】東漢·王充《論衡·書虛》:“吾當夏五月,披裘而薪,豈取金者哉!”
【示例】勿據梧而策杖,亦披裘負薪。 ——唐·王績《游北山賦》
【第22句】:披沙揀金[pī shā jiǎn jīn]
【解釋】撥開沙子來挑選金子。比喻從大量的東西中選取精華。
【出處】唐·劉知己《史通·直書》:“然則歷考前史,征諸直詞,雖古人糟粕,真偽相亂,而披沙揀金,有時獲寶。”
【示例】披沙揀金,所獲甚尠。 ——清·陶曾佑《中國文學之概觀》
【第23句】:披麻帶索[pī má dài suǒ]
【解釋】猶披麻帶孝。指服重孝。
【出處】元·高明《琵琶記·蔡公逼試》:“老賊!你年七八十歲,也不識做孝。披麻帶索便是孝?!?/p>
【第24句】:披瀝赤忱[pī lì chì chén]
【解釋】披瀝:表露,傾吐;赤忱:赤誠,極真誠的心意。傾吐自己至誠的心意。
【第25句】:披文握武[pī wén wò wǔ]
【解釋】握:把握。指人兼有文武之才。
【出處】元·周德清《滿庭芳·看岳王傳》:“披文握武,建中興廟宇?!?/p>
【第26句】:披云見日[pī yún jiàn rì]
【解釋】披:分開,劈開。劈開云霧,見到太陽。比喻重見光明。
【出處】漢·徐干《中論審大臣》:“文王之識也,灼然如披云而見日,霍然若開霧而觀天?!?/p>
【示例】小將無知,屢次觸犯威嚴,幸蒙收錄,正如披云見日。 ——清·俞萬春《蕩寇志》第八十七回
【第27句】:披紅掛綠[pī hóng guà lǜ]
【解釋】穿艷麗的服裝或帶喜慶氣氛的裝飾。
【出處】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54回:“你這臭淫婦,平白里又不赴席,又不拜年,披紅掛綠是為什么?”
【示例】幾十掛爆竹同時燃起,四部吹鼓手都披紅掛綠站在大門口使足了吃奶氣力拼命吹打。 ——二月河《乾隆皇帝》二
【第28句】:披頭蓋腦[pī tóu gài nǎo]
【解釋】蓋:壓。正對著頭和臉蓋下來。形容(打擊、沖擊、批評等)來勢很猛。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四回:“奪過士兵手里的棍棒,劈頭蓋臉便打?!?/p>
【示例】雨呀,披頭蓋腦地澆下來,順脖子灌進去。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五章
【第29句】:披星帶月[pī xīng dài yuè]
【解釋】形容連夜奔波或早出晚歸,十分辛苦。
【出處】唐·呂巖《七言絕句》:“擊劍夜深歸甚處,披星帶月折麒麟。”
【示例】夜飯在田壟,披星帶月歸。 ——陳毅《春興》詩
【第30句】:披星戴月[pī xīng dài yuè]
【解釋】身披星星,頭戴月亮。形容連夜奔波或早出晚歸,十分辛苦。
【出處】元·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一的:“這大的孩兒披星戴月,早起晚眠?!?/p>
【示例】經過二十多天披星戴月的風塵奔波,到襄陽后一定要休息幾天。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章
【第31句】:披沙撿金[pī shā jiǎn jīn]
【解釋】披:分開;撿:挑選。撥開沙子,挑選金子。比喻從大量的東西中選取精華。
【出處】清·汪師韓《詩學纂聞》:“'池塘’'園柳’之篇,'白云’'綠滌’之作,'亂流’'孤嶼’之句,'云合’'露泫’之詞,披沙撿金,寥寥可數?!?/p>
【第32句】:披毛戴角[pī máo dài jiǎo]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學人不負師機,還免披毛戴角也無?”
【示例】所謂披毛戴角,酬還信施,豈誑語耶! ——明·李贄《戒眾僧》
【第33句】:披古通今[pī gǔ tōng jīn]
【解釋】披:翻閱;通:通曉。閱讀通曉古今書籍。
【出處】南朝·梁·蕭綱《書案銘》:“敬客禮賢,恭思儼束,披古通今,察奸理俗?!?/p>
【第34句】:披肝糜胃[pī gān mí wèi]
【解釋】糜:爛。忠誠不貳,甘作任何犧牲。
【出處】《晉書·劉聰載記》:“臣等所以披肝糜胃,忘寢與食者也?!?/p>
【第35句】:披麻戴孝[pī má dài xiào]
【解釋】指長輩去世,子孫身披麻布服,頭上戴白,表示哀悼。
【出處】元·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二折:“你也想著一家兒披麻帶孝為何由,故來這靈堂里尋斗毆?!?/p>
【示例】我如今教他披麻戴孝,與親兒一般行禮,一應殯殮之費,都要他支持。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蔣興歌重會珍珠衫》
【第36句】:披緇削發[pī zī xuē fà]
【解釋】緇:黑色,指黑色僧衣;削:剃除。指剃云頭發,披上僧衣,出家為僧尼。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七:“何不舍離愛欲,披緇削發,就此出家?!?/p>
【示例】子子孫孫,瓜瓞云仍,萬代繼統,豈可披緇削發,效匹夫之所為乎? ——明·清溪道人《禪真逸史》第九回
【第37句】:披頭散發[pī tóu sàn fà]
【解釋】頭發長而散亂。形容儀容不整。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二回:“那張三又挑唆閻婆去廳上披頭散發來告道:'宋江實是宋清隱藏在家,不令出官。相公如何不與老身做主去拿宋江?!?/p>
【示例】一眾女人,早已披頭散發,哭哭啼啼,倒的倒,跌的跌。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九回
【第38句】:披頭跣足[pī tóu xiǎn zú]
【解釋】跣足:光腳。頭發散亂,打著赤腳。形容十分狼狽或窮困潦倒的樣子。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1回:“軍士曰:'恰才見甘夫人披頭跣足,相隨一伙百姓婦女,投南而走?!?/p>
【第39句】:披袍擐甲[pī páo huàn jiǎ]
【解釋】披:穿;擐:套。穿上戰袍,套上鎧甲。指做好戰斗準備。
【出處】元·無名氏《鞭打單雄信》第三折:“俺元帥遇難逢危,迭不的披袍擐甲?!?/p>
【第40句】:披紅戴花[pī hóng dài huā]
【解釋】披著綢,戴著紅花。表示喜慶或光榮。
【出處】二月河《雍正皇帝》第二十五回:“三百多名進士一聽此言,連忙齊刷刷地叩下頭去,高呼'萬歲’,恭送皇帝離座升輿。剎時間,鼓樂大作,樂聲中,兩個禮部來的筆帖式披紅戴花,抬出了幡龍金榜。”
【示例】老百姓給解放軍戰士披紅戴花。
【第41句】:披沙簡金[pī shā jiǎn jīn]
【解釋】猶言排沙簡金。比喻從大量事物中挑選精華。
【出處】梁·鍾嶸《詩品》卷上:“潘詩爛若舒錦,無處不佳,陸文如披沙簡金,往往見寶。”
【示例】其間商榷源流,揚扢風雅,如披沙簡金,正須明眼者抉擇之。 ——清·吳騫《〈拜經樓詩話〉自序》
【第42句】:披榛采蘭[pī zhēn cǎi lán]
【解釋】披:拔開;榛:叢生的荊棘。撥開荊棘,采摘蘭草。比喻選拔人才。
【出處】《晉書·皇甫謐傳》:“陛下披榛采蘭,并收蒿艾,是以皋陶振褐,不仁者遠。”
【示例】及唐代之作者,導涇分渭,披榛采蘭。 ——清·譚獻《唐詩錄序》
【第43句】:披發入山[pī fā rù shān]
【解釋】指離開俗世而隱居。
【出處】明·王世貞《綱鑒會纂·后漢紀》:“汝欲取蜀,吾當披發入山,不失信天下也?!?/p>
【示例】吾其披發入山,不復問人間事乎! ——柳亞子《<二十世紀大舞臺>發刊詞》
【第44句】:披心相付[pī xīn xiāng fù]
【解釋】披心:披露真心;相付:給人家。形容真心待人。
【出處】《晉書·慕容垂載記》:“歃血斷金,披心相付?!?/p>
【第45句】:披毛帶角[pī máo dài jiǎo]
【解釋】長著毛,頂著角。指畜生。
【出處】明·羅貫中《平妖傳》第三回:“死的死,活的活,血肉淋漓,束縛的總只是披毛帶角?!?/p>
【第46句】:披堅執銳[pī jiān zhí ruì]
【解釋】穿著鐵甲,拿著武器。形容全副武裝。
【出處】《戰國策·楚策一》:“吾被堅執銳,赴強敵而死。”《史記·項羽本紀》:“夫被(披)堅執銳,義不如公。”
【示例】披堅執銳,雖未經于戎行;制勝伐謀,亦常習于事業。 ——唐·劉禹錫《請赴行營表》
【第47句】:披毛求疵[pī máo qiú cī]
【解釋】故意挑剔毛病,尋找差錯。
【出處】《舊唐書·崔元綜傳》:“雖外示謹厚,而情深刻薄,每受制鞫獄,必披毛求疵,陷于重辟?!?/p>
【第48句】:披發左衽[pī fà zuǒ rèn]
【解釋】左衽:衣襟向左掩。披頭散發,衣襟左開,借指異族入侵為主。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p>
【示例】或披發左衽,奮迅泥潭,或從容傅會,望表知里。 ——晉·潘岳《西征賦》
【第49句】:披毛索黡[pī máo suǒ yǎn]
【解釋】披:撥開;毛:毛發;索:尋找;黡:黑痣。比喻故意挑剔毛病。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接疏》:“成天平地,豈肯稱薪而爨,數粒乃炊,并瑕棄璧,披毛索靨哉!”
【第50句】:披發文身[pī fà wén shēn]
【解釋】古代吳越一帶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風俗。頭發披散,身刺花紋。
【出處】《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p>
【示例】禹入裸國,披發文身;墨子入楚,錦衣吹笙。 ——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第51句】:披裘帶索[pī qiú dài suǒ]
【解釋】形容衣著粗陋。
【出處】西漢·劉向《新序·雜事五》:“昔者楚丘先生,行年七十,披裘帶索,往見孟嘗君,欲趨不能進?!?/p>
【第52句】:披肝掛膽[pī gān guà dǎn]
【解釋】形容對人對事極盡忠誠,毫無保留。
【出處】明·沈采《千金記·登拜》:“眾將官,當職夢皇上之恩寵,領兵家之大權,在我者披肝掛膽,在爾者并力同心?!?/p>
【第53句】:披沙瀝金[pī shā lì jīn]
【解釋】沙里淘金。比喻從大量的事物中選取精華。
【示例】在大量的資料面前,我們要披沙瀝金,汲取我們需要的東西。
【第54句】:披霜冒露[pī shuāng mào lù]
【解釋】冒:沖。身披寒霜,頭頂寒露。形容星夜兼程趕路。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36回:“說不盡那水宿風餐,披霜冒露。”
【第55句】:披麻救火[pī má jiù huǒ]
【解釋】披著麻去救火。比喻惹火燒身,自招災禍。
【出處】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三折:“則落你好似披麻救火,蒯徹也不似那般人隨風倒舵?!?/p>
【示例】若強動兵甲,正猶披麻救火,必致自焚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
【第56句】:披沙剖璞[pī shā pōu pú]
【解釋】披:分;剖:剖開;璞:含有玉的石頭。從沙粒中區分出金子,從石頭中剖出美玉。比喻從大量的人中識別、挑選出有用的人才。
【出處】唐·劉禹錫《唐尚書吏部侍郎奚公神道碑銘序》:“一入中禁考策詞,三在天官第章句,披沙剖璞,由我而顯者落落然居多?!?/p>
【第57句】:披肝瀝血[pī gān lì xuè]
【解釋】比喻竭盡忠誠。
【出處】唐·柳宗元《為南承嗣請從軍狀》:“披肝瀝血,昧死上陳?!?/p>
【示例】臣之憂危迫切,披肝瀝血之誠,亦已屢瀆于天聰。 ——宋·歐陽修《又乞外郡第三札子》
【第58句】:披懷虛己[pī huái xū jǐ]
【解釋】披懷:敞開胸懷;虛:虛心。比喻虛心禮讓,誠懇相待。
【出處】晉·陸機《辨亡論》:“卑官菲食,以豐功臣之賞;披懷虛己,以納謨士之算?!?/p>
【第59句】:披襟散發[pī jīn sàn fà]
【解釋】敞開衣襟,蓬松著頭發。形容不修邊幅的的悠閑神態。
【出處】宋·楊無咎《鷓鴣天》詞:“休倩傍人為正冠,披襟散發最宜閑。水云況得平生趣,富貴何曾著眼看。”
【示例】羊角飄塵,金烏爍石,雨涼念秋。有虛堂臨水,披襟散發,紗幮霧卷,湘簟波浮。 ——宋·趙師俠《沁園春》詞
【第60句】:披羅戴翠[pī luó dài cuì]
【解釋】形容衣飾華麗。
【出處】許地山《危巢墜簡·東野先生》:“黑油油的頭發,映著一副不施脂粉的黃瘦臉龐,若教他披羅戴翠,人家便要贊他清俊?!?/p>
【第61句】:披荊斬棘[pī jīng zhǎn jí]
【解釋】劈開叢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創業過程中或前進道路上清除障礙,克服重重困難。
【出處】《后漢書·馮異傳》:“為吾披荊棘,定關中。”
【示例】這卻正見出他是在開辟著一條新的道路;而那披荊斬棘,也正是一個斗士的工作。 ——朱自清《聞一多先生怎樣走著中國文學的道路》
【第62句】:披瀝肝膽[pī lì gān dǎn]
【解釋】比喻真心相見,傾吐心里話。也形容非常忠誠。同“披肝瀝膽”。
【出處】唐·權德輿《權載之文集·盧相公陳乞第五表》:“前后陳聞,披瀝肝膽,期切之至?!?/p>
【示例】今遇明公,不敢不披瀝肝膽。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0回
【第63句】:披肝瀝膽[pī gān lì dǎn]
【解釋】披:披露;瀝:往下滴。比喻真心相見,傾吐心里話。也形容非常忠誠。
【出處】唐·黃滔《啟裴侍郎》:“沾巾墮睫,瀝膽披肝,不在他門,誓于死節?!彼巍に抉R光《體要疏》:“雖訪問所不及,猶將披肝瀝膽,以效其區區之忠?!?/p>
【示例】我每遇著我所敬愛而知心的人,就喜歡披肝瀝膽地暢談。 ——鄒韜奮《經歷·初出茅廬》
【第64句】:披毛索靨[pī máo suǒ yǎn]
【解釋】比喻故意挑剔毛病。
【出處】《抱樸子·接疏》:“豈肯稱薪而爨,數粒乃炊,并瑕棄璧,披毛索靨哉?”
“披”結尾的成語
【第1句】:霧散云披[wù sàn yún pī]
【解釋】比喻變化之快。
【出處】漢·蔡邕《釋誨》:“武夫奮略,戰士講銳,電駭風馳,霧散云披。”
“披”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露膽披誠[lù dǎn pī chéng]
【解釋】比喻待人坦誠之至。同“露膽披肝”。
【出處】《梁書·王僧孺傳》:“露膽披誠,何能以酬屢顧。”
【第2句】:拽布披麻[zhuài bù pī má]
【解釋】穿孝服,服喪事。猶言披麻戴孝。
【出處】元·武漢臣《老生兒》第一折:“但得一個生忿子拽布披麻扶靈柩,索強似那孝順女羅裙包土筑墳臺。”
【第3句】:握素披黃[wò sù pī huáng]
【解釋】猶言握鉛抱槧。素,白絹,古代用以書寫。黃,雌黃,古代用以校點書籍。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握素披黃,吟道詠德,苦辛無益者如日蝕,逸樂名利者如秋荼?!?/p>
【第4句】:剪發披緇[jiǎn fā pī zī]
【解釋】削發,身著僧尼服裝。指出家為僧尼。亦作“剪發被褐”。
【出處】唐·蔣防《霍小玉傳》:“妾便舍棄人事,剪發披緇,夙昔之愿?!?/p>
【第5句】:肝膽披瀝[gān dǎn pī lì]
【解釋】猶言披肝瀝膽。比喻極盡忠誠。
【出處】湯增璧《崇俠論》:“食人之祿,不顧其患,非志士所忍出;當其發難,則亦慷慨悲歌,顧盼生姿,自謂肝膽披瀝,不忘平生一諾?!?/p>
【第6句】:望風披靡[wàng fēng pī mǐ]
【解釋】披靡:草木隨風倒伏。草一遇到風就倒伏了。比喻軍隊毫無斗志,老遠看到對方的氣勢很盛,沒有交鋒就潰散了。
【出處】漢·司馬相如《上林賦》:“應風披靡,吐芳揚烈?!薄稘h書·杜周傳》:“天下莫不望風而靡,自尚書近臣皆結舌杜口,骨肉親屬莫不股粟。”
【示例】我軍所到之處,敵人望風披靡,人民歡聲雷動。 ——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
【第7句】:削發披緇[xuē fà pī zī]
【解釋】緇:黑色,借指僧人穿的黑色衣服。剃光頭發,穿上僧衣。表示出家為僧。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黨阇黎一念錯投胎》:“戴了儒衣儒冠,便是孔子;削發披緇,便是釋牟尼佛?!?/p>
【示例】分別去后,王惠另覓了船入到太湖,自此更姓改名,削發披緇去了。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
【第8句】:露膽披肝[lù dǎn pī gān]
【解釋】披露肝膽。比喻待人坦誠之至。
【出處】唐·李遠《蟬蛻賦》:“擘肌分理,有謝于昔時;露膽披肝,請從于今日?!?/p>
【示例】此言一一咸依實,露膽披肝愿照知。 ——《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
【第9句】:戴角披毛[dài jiǎo pī máo]
【解釋】戴:頂著;披:覆蓋在肩上。指獸類或變為牲畜。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二:“曰:'如何是奪境不奪人?’師曰:'戴角披毛異,來往任縱橫。’”
【示例】孫謹日后倘有異心,天誅地滅,萬劫戴角披毛。 ——明·天然智叟《石頭點·瞿怪奴情衍死蓋》
【第10句】:散發披襟[sàn fà pī jīn]
【解釋】蓬松著頭發,敞開衣襟。形容不修邊幅的的悠閑神態。
【出處】宋·柳永《過澗歇近》:“回首江鄉,月觀風亭,不邊石上,幸有散發披襟處?!?/p>
【示例】夏,夏,雨余亭廈,紈扇輕,煎風乍,散發披襟,彈棋打馬。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九
【第11句】:執銳披堅[zhí ruì pī jiān]
【解釋】執:拿著;銳:銳利,鋒利,指兵器;堅:指鎧甲,古代軍人護身的戰衣。身穿鎧甲,手持武器。形容投身戰斗或作好戰斗準備。
【出處】明·無名氏《衣錦還鄉》第一折:“執銳披堅領大兵,排兵布陣任非輕,身懷舉鼎拔山力,獨占東吳數百城?!?/p>
【示例】執銳披堅的敵人并不可怕
【第12句】:五月披裘[wǔ yuè pī qiú]
【解釋】比喻清高廉潔。
【出處】晉·皇甫謐《高士傳》卷上:“五月披裘而負薪,豈取金者哉?”
【第13句】:搗虛披吭[dǎo xū pī háng]
【解釋】搗虛:利用敵人空虛的地方攻擊;吭:咽喉,比喻要害。攻擊敵人空虛或要害的地方。
【出處】元·無名氏《五馬破曹》第一折:“準備著布綱張羅擒猛獸,搗虛披吭建功勞?!?/p>
【第14句】:戴月披星[dài yuè pī xīng]
【解釋】身披星星,頭頂月亮。形容早出晚歸,辛勤勞動,或日夜趕路,旅途辛苦。
【出處】元·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一的:“這大的孩兒披星戴月,早起晚眠?!?/p>
【示例】真是個迎風冒雪,戴月披星。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十四回
【第15句】:爛若披錦[làn ruò pī jǐn]
【解釋】形容文辭華麗。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淵文爛若披錦,無處不善;陸文若排沙簡金,往往見寶。”
【第16句】:目披手抄[mù pī shǒu chāo]
【解釋】邊看書邊抄錄。形容勤奮攻讀。
【出處】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序》:“終日明窗凈幾,目披手抄,誠心好之,遂忘其勞?!?/p>
【第17句】:所向披靡[suǒ xiàng pī mǐ]
【解釋】所向:指力所到達的地方;披靡:潰敗。比喻力量所達到的地方,一切障礙全被掃除。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p>
【示例】遂與其友鮮伯等百余人,直犯秦陣,所向披靡,殺死秦兵無算。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十六回
【第18句】:枕戈披甲[zhěn gē pī jiǎ]
【解釋】以戈為枕,披甲而坐。形容常備不懈,時刻準備戰斗。 同“枕戈坐甲”。
【出處】清·龍翰臣《復唐子實書》:“今日之事,將因一鄉而累及一邑,因一邑而累及一省。此非有人維持調護之,則外軍枕戈披甲之士,抑郁不揚?!?/p>
【第19句】:帶月披星[dài yuè pī xīng]
【解釋】形容早起晚睡,奔波不息。
【出處】元·無名氏《朱砂擔》第一折:“帶月披星,忍寒受冷,離鄉井。”
【示例】且說他三眾,在路餐風宿水,帶月披星,早又至夏景炎天。 ——《西游記》第二十回
【第20句】:瀝膽披肝[lì dǎn pī gān]
【解釋】比喻開誠相見。也形容非常忠誠。
【出處】唐·黃滔《啟裴侍郎》:“沾巾墮睫,瀝膽披肝,不在他門,誓于死節?!?/p>
【示例】入會之人,無宜情意真摯,瀝膽披肝,以維時局。 ——張篁溪《記自立會》
【第21句】:衣披群生[yì pī qún shēng]
【解釋】衣被:給人衣穿,比喻加惠于人;群生:眾生。把衣服給百姓穿上或披上。比喻廣施恩惠于百姓。
【出處】宋·歐陽修《夫子罕言利命仁論》:“衣被群生,贍足萬類。”
【第22句】:爛若披掌[làn ruò pī zhǎng]
【解釋】形容對情況非常熟悉。
【出處】清·王晫《今世說·客止》:“與人言古今成敗,爛若披掌,聽者忘倦?!?/p>
【第23句】:逞怪披奇[chěng guài pī qí]
【解釋】指炫耀奇異。
【出處】明·方孝孺《息耕亭記》:“尚修其辭,逞怪披奇,窮精備思,遐觀千載,竟亦何裨,此謂名勞?!?/p>
【第24句】:斬荊披棘[zhǎn jīng pī jí]
【解釋】斬除荊棘。比喻在前進道路上或創業過程中掃除障礙,克服困難。同“披荊斬棘”。
【出處】清·陳天華《論中國宜改創民主政體》:“吾民族以不撓不屈之氣概,與外族戰,與吐蕃戰,與寒暑戰,卒能斬荊披棘,蕃育子孫至數百萬?!?/p>
【第25句】:應風披靡[yìng fēng pī mǐ]
【解釋】遠遠望見對方的氣勢很盛,就嚇得逃跑了。形容十分怯敵。
【出處】漢·司馬相如《上林賦》:“布濩閎澤,延曼太原,麗靡廣衍,應風披靡,吐芳揚烈,郁郁菲菲?!?/p>
【第26句】:秉笏披袍[bǐng hù pī páo]
【解釋】秉:持;笏:古代大臣上朝時拿的手板;披袍:身穿朝服。比喻作官。
【出處】明·無名氏《破風詩》第二折:“圣朝輔佐必良才,野有賢人久困埋,今朝察訪當推舉,秉笏披袍拜御街?!?/p>
【第27句】:瀝血披肝[lì xuè pī gān]
【解釋】比喻竭盡忠誠、懇摯的心意。同“瀝血叩心”。
【出處】《再生緣》第五四回:“實指望盡心竭力,不負天恩,瀝血披肝,勤于王事?!?/p>
【第28句】:擐甲披袍[huàn jiǎ pī páo]
【解釋】擐:套;披:穿。套上鎧甲,穿上戰袍。指做好戰斗準備。
【出處】元·無名氏《破天陣》第三折:“有英雄虎將,開弓蹬弩,擐甲披袍。”
【示例】擐甲披袍大丈夫,英雄敢勇有誰知。 ——明·無名氏《萬國來朝》第三折
【第29句】:瀝血披心[lì xuè pī xīn]
【解釋】比喻竭盡忠誠、懇摯的心意。同“瀝血叩心”。
【出處】前蜀·杜光庭《晉公后土醮詞》:“誠切禱祈,瀝血披心,仰希鑒祐?!?/p>
【第30句】:負芒披葦[fù máng pī wěi]
【解釋】猶言披荊斬棘。
【出處】清·陳夢雷《解介士傳》:“王有事于越,敖,敖子弟出死力,負芒披葦,入海望潮,撥棹,蒙虎皮以冒鋒鏑。”
【第31句】:剪發披褐[jiǎn fà pī hè]
【解釋】剪發:剪掉頭發,指削發為僧;褐:獸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比喻剪發為僧。
【出處】唐·李公佐《謝小娥傳》:“里中豪族爭求聘,娥誓心不嫁。遂剪發被褐,訪道于牛頭山?!?/p>
【示例】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9卷:“復仇已畢,其時即剪發披褐,訪道于牛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