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預”的成語(10個)
本文整理了預搔待癢、勿謂言之不預、事預則立等含“預”的成語10個,其中“預”開頭的成語1個,“預”結尾的成語2個,“預”在中間的成語7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預”開頭的成語【第1句】:預搔待癢[yù sāo dài yǎng]
【解釋】癢還未發作便預先搔抓。比喻事先作多余的準備。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洪忍禪師》:“師曰:'不可預搔而待癢。’”
【示例】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古人,恁么說話,大似預搔待癢。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育王裕禪師嗣》
“預”結尾的成語【第1句】:勿謂言之不預[wù wèi yán zhī bù yù]
【解釋】不要說事先沒有說過,表示事前已講明白。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9回:“一經覺察,白簡無情,勿謂言之不預也。”
【示例】必以縱匪論處,決不姑寬,勿謂言之不預。 ——毛澤東《中共發言人關于國民黨政府逮捕岡村寧次和內戰罪犯的談話》
【第2句】:言之不預[yán zhī bù yù]
【解釋】沒有預先說明。
【出處】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七:“這是我們共產黨人的衷心勸告,'勿謂言之不預也’。”
【示例】否則同人當以非常手段對付,勿謂言之不預也。 ——巴金《寒夜》二八
“預”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事預則立[shì yù zé lì]
【解釋】指無論做什么事,事前有準備就會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
【出處】《禮記·中庸》:“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第2句】:勿謂言之不預也[wù wèi yán zhī bù yù yě]
【解釋】勿謂:不要說;預:預先。以后不要說沒有跟你事先說過。指把話說在前面。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凡所屬官吏,有仍蹈故轍,以及有意逢迎,希圖嘗試者,一經察覺,白簡無情,勿謂言之不預也。”
【示例】倘有不法之徒,膽敢陰謀搗亂,本府本處言出法隨,勿謂言之不預。(毛澤東《陜甘寧邊區政府第八路軍后方留守處布告》)
【第3句】:備預不虞[bèi yù bù yú]
【解釋】不虞:預料不到。對可能發生的意外變故,事前就要有所準備。
【出處】《左傳·成公九年》:“備預不虞,善之大戰也。”
【第4句】: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fán shì yù zé lì,bù yù zé fèi]
【解釋】預:預先,指事先作好計劃或準備;立:成就;廢:敗壞。不論做什么事,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會失敗。
【出處】《禮記·中庸》:“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示例】“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事先的計劃和準備,就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 ——《毛澤東選集·論持久戰》
【第5句】:思患預防[sī huàn yù fáng]
【解釋】想到會發生禍患,事先采取預防措施。
【出處】《周易·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示例】見險慮難,思患預防,別物居方。 ——三國·魏·阮籍《通易論》
【第6句】:難以預料[nán yǐ yù liào]
【解釋】預:預先;料:料想,估計。很難預先想到。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凡事如是,難以逆料。”
【示例】我們碰到了一個難以預料的問題
【第7句】:出乎預料[chū hū yù liào]
【解釋】指出人意料。
【出處】柯云路《三千萬》:“白莎輕微地一怔,她對丁猛的平淡反應出乎預料。”
【示例】這件事我真出乎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