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咫”的成語(13個)
本文整理了咫尺萬里、近在咫尺等含“咫”的成語13個,其中“咫”開頭的成語10個,“咫”在中間的成語3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咫”開頭的成語【第1句】:咫尺萬里[zhǐ chǐ wàn lǐ]
【解釋】形容畫幅雖小,意境深遠。后也指詩文的含意深遠。
【出處】《南史·蕭賁傳》:“能書善畫,于扇上圖山水,咫尺之內,便覺萬里為遙?!?/p>
【示例】杜甫歌行,自稱鮑、庾,加以時事,大作波濤,咫尺萬里,非虛夸矣。 ——清·王闿運《湘綺樓論唐詩》
【第2句】:咫尺威顏[zhǐ chǐ wēi yán]
【解釋】比喻離天子容顏極近。亦指天子之顏。同“咫尺天顏”。
【出處】宋·王安石《和蔡樞密孟夏旦日西府書事》:“聯翩人賀知君意,咫尺威顏不隔霄。”
【第3句】:咫角驂駒[zhǐ jiǎo cān jū]
【解釋】未壯的牛馬,比喻人年少。
【出處】漢·劉向《新序·雜事五》:“齊有閭丘邛年十八,道遮宣王曰:'家貧親老,愿得小仕?!踉唬?未有咫角驂駒而能服重致遠者也?!?/p>
【第4句】:咫尺之義[zhǐ chǐ zhī yì]
【解釋】咫尺:短?。涣x:義理。旨狹隘的義理。
【出處】《史記·游俠列傳》:“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久孤于世,豈若卑論儕俗,與世沈浮而取榮名哉!”
【第5句】:咫尺之書[zhǐ chǐ zhī shū]
【解釋】書信。古代書寫用木簡,信札之簡長盈尺,故稱。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而后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于燕,燕必不敢不聽從。”宋·蘇洵《上歐陽內翰第一書》:“欲徒手奉咫尺之書,自托于執事,將使執事何從而知之,何從而信之哉?”
【示例】聞得錢騕智勇足備,明公若馳咫尺之書,厚具禮幣,只說越州賊寇未平,向董昌借錢騕來此征剿。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二十一卷
【第6句】:咫尺天顏[zhǐ chǐ tiān yán]
【解釋】比喻離天子容顏極近。亦指天子之顏。
【出處】語本《左傳·僖公九年》:“天威不違顏咫尺。原謂天鑒察不遠,威嚴如常在面前。”
【示例】咫尺天顏,瞻仰尤為親切。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
【第7句】:咫尺之功[zhǐ chǐ zhī gōng]
【解釋】咫尺:比喻微小。微小的功勞。
【出處】《戰國策·秦策五》:“雖有高世之明,無咫尺之功者,不賞?!?/p>
【第8句】:咫尺天涯[zhǐ chǐ tiān yá]
【解釋】咫:古代長度單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離很近。比喻距離雖近,但很難相見,象是遠在天邊一樣。
【出處】《左傳·僖公九年》:“天威不違顏咫尺?!?/p>
【示例】左右如今也不容相近,咫尺天涯一般,有甚舍不得處?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第二十二卷
【第9句】:咫尺顏[zhǐ chǐ yán]
【解釋】咫尺:很近;顏:龍顏。距龍顏只有咫尺。形容離皇帝很近。
【出處】《左傳·僖公九年》:“天威不違顏咫尺?!?/p>
【示例】密視樞機草,偷瞻咫尺顏。(唐·元稹《酬樂天待漏入閣見贈》)
【第10句】:咫尺千里[zhǐ chǐ qiān lǐ]
【解釋】比喻距離雖近,但很難相見,象是遠在天邊一樣。
【出處】唐·魚玄機《隔漢江寄子安》:“含情咫尺千里,況聽家家遠砧?!?/p>
【示例】維水之害,咫尺千里。 ——宋·蘇軾《何公橋》
“咫”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近在咫尺[jìn zài zhǐ chǐ]
【解釋】咫尺:很近的距離。形容距離很近。
【出處】宋·蘇軾《杭州謝上表》:“凜然威光,近在咫尺。”
【示例】那馬明明近在咫尺,卻誤為喪失不見,就如“心不在焉,視而不見”之意。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七回
【第2句】:天涯咫尺[tiān yá zhǐ chǐ]
【解釋】咫:古代長度單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離很近。比喻距離雖近,但很難相見,象是遠在天邊一樣。
【出處】《左傳·僖公九年》:“天威不違顏咫尺?!碧啤だ钪小秾m詞二首》:“門鎖簾垂月影斜,翠華咫尺隔天涯。”
【示例】衷腸事,無由竭,似水滔滔,相流不絕,對面還愁,天涯咫尺。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訪友記·又賽槐陰分別》
【第3句】:相去咫尺[xiāng qù zhǐ chǐ]
【解釋】咫尺:很短的距離。指相差很少。
【出處】宋·洪邁《夷堅丙志·饒氏婦》:“相去咫尺,而莫見其形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