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慌”的成語(29個)
本文整理了慌慌忙忙、意亂心慌、心慌撩亂等含“慌”的成語29個,其中“慌”開頭的成語11個,“慌”結尾的成語3個,“慌”在中間的成語15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慌”開頭的成語【第1句】:慌慌忙忙[huāng huāng máng máng]
【解釋】指手忙腳亂、焦急不安或精神慌亂。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18回:“那看燈幾個嘍啰,聽了這話,慌慌忙忙的奔出城來道:……”
【第2句】:慌手忙腳[huāng shǒu máng jiǎo]
【解釋】形容動作忙亂。同“慌手慌腳”。
【出處】《春阿氏謀夫案》第十八回:“嚇得常祿也不敢哭,勸了母親,慌手忙腳的,去找普煥亭。”
【示例】嗗拉巴唧向小姑娘一點頭,慌手忙腳的跑出去。 ——老舍《小坡的生日》十二
【第3句】:慌手慌腳[huāng shǒu huāng jiǎo]
【解釋】形容動作忙亂的樣子。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五回:“這時候我看著也是嚇的慌手慌腳的了。”
【示例】嗗拉巴唧向小姑娘一點頭,慌手慌腳的跑出去。 ——老舍《小坡的生日》二
【第4句】:慌張失措[huāng zhāng shī cuò]
【解釋】慌張:驚慌失措。驚恐慌張得不知所措。
【出處】魯迅《憶韋素園君》:“一天竟對著素園咯起來,他慌張失措,用了愛和憂急的聲音命令道:'你不許再吐了!’”
【第5句】:慌作一團[huāng zuò yī tuán]
【解釋】形容極為慌張。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五回:“蕭長貴正在自己兵船上睡覺,忽聽得外面一派人聲,接著又有洋槍、洋炮聲音,拿他從睡夢中驚醒,直把他嚇得索索的抖,在被窩里慌作一團。”
【第6句】:慌不擇路[huāng bù zé lù]
【解釋】勢急心慌,顧不上選擇道路。
【出處】元·施惠《幽閨記·山寒巡邏》:“陀滿興福來到此間,所謂慌不擇路,饑不擇食,只得結集亡命,哨聚山森。”
【示例】饑不擇食,寒不擇衣,慌不擇路,貧不擇妻。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三回
【第7句】:慌里慌張[huāng lǐ huāng zhāng]
【解釋】指焦急不安或精神慌亂。
【出處】余華《活著》:“我娘慌里慌張地想站起來,她站到一半腿一松,身體又掉到地上。”
【示例】他慌里慌張不知如何是好。
【第8句】:慌慌張張[huāng huāng zhāng zhāng]
【解釋】形容舉止慌張,不穩重。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陳御史巧勘金釵鈿》:“身上穿得整整齊齊,腳兒走得慌慌張張,望著園門欲進不進的。”
【示例】你慌慌張張的是為什么?
【第9句】:慌做一堆[huāng zuò yī duī]
【解釋】慌:驚慌。驚慌得亂成一團,理不清頭緒。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9回:“眾兵都在爛泥里慌做一堆。”
【第10句】:慌做一團[huāng zuò yī tuán]
【解釋】形容極為慌張。同“慌作一團”。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十六回:“晁夫人知道兒子當真做了這事,又見他病將起來,只怕是報應得恁快,慌做一團,要與晁老說知,賠那兩個的衣物。”
【第11句】:慌慌急急[huāng huāng jí jí]
【解釋】慌:忙亂,恐慌。形容舉止慌亂。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回:“恰才飲得三杯,只見女使錦兒慌慌急急,紅了臉,在墻缺邊叫道:'官人休要坐地!娘子在廟中和人合口。’”
“慌”結尾的成語【第1句】:意亂心慌[yì luàn xīn huāng]
【解釋】心中慌亂無主。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二回:“太平無事,尚可優游自在,一旦有警,早已嚇得意亂心慌,等到上頭派了下來,更把他急的走頭無路。”
【第2句】:腹熱腸慌[fù rè cháng huāng]
【解釋】元曲俗語。形容焦急、慌亂。
【出處】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我有酒后寬洪海量,沒酒后腹熱腸慌。”元·王仲文《救孝子》第四折:“我手腳兒不知高下,身肢兒沒處頓放,空教我腹熱腸慌。”
【第3句】:膽戰心慌[dǎn zhàn xīn huāng]
【解釋】形容十分害怕。
【出處】明·汪廷訥《種玉記·赴約》:“牛郎織女圖歡會,蜂喧蝶嚷須回避,我因此上膽戰心慌不自持。”
“慌”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心慌撩亂[xīn huāng liáo luàn]
【解釋】心里慌張忙亂,心緒混亂。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九回:“卻才上胡梯,踏了個空,爭些兒跌了一交,因此心慌撩亂。”
【示例】他正心慌撩亂地尋思著過去和目下的事。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一章
【第2句】:不慌不忙[bù huāng bù máng]
【解釋】不慌張,不忙亂。形容態度鎮定,或辦事穩重、踏實。
【出處】元·高文秀《襄陽會》第三折:“輪起刀來望我脖子砍,不慌不忙縮了頭。”
【示例】公路在山上盤旋,車子不慌不忙地打著圈子。 ——巴金《旅途雜記·成渝路上》
【第3句】:心慌意亂[xīn huāng yì luàn]
【解釋】心里著慌,亂了主意。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八回:“孩兒自從接了電報之后,心慌意亂。”
【示例】這件不該發生的事出現了,讓他心慌意亂。
【第4句】:手慌腳亂[shǒu huāng jiǎo luàn]
【解釋】形容驚慌不安的樣子。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一:“問:'如何是大悲境?’師曰:'千眼都來一只收。’曰:'如何是境中人?’師曰:'手忙腳亂。’”
【示例】匡超人驚得手慌腳亂,說道:“這是那里晦氣。”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第5句】:手慌腳忙[shǒu huāng jiǎo máng]
【解釋】形容驚慌不安之狀。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7回:“匡超人驚得手慌腳忙,說道:'這是那里晦氣!’”
【示例】我最近忙得手慌腳忙。
【第6句】:驚慌失色[jīng huāng shī sè]
【解釋】驚慌之極而面目變色。
【出處】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七十三回:“倪太守正與倪忠毫無主意,看見開門,以為惡奴前來陷害,不由的驚慌失色。”
【示例】次日,燕紫瓊、宰玉蟾聞得丈夫又困在陣內,嚇的驚慌失色,坐立不寧。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九回
【第7句】:腸慌腹熱[cháng huāng fù rè]
【解釋】形容焦急、慌亂。
【出處】元·白樸《墻頭馬上》第三折:“魄散魂消,腸慌腹熱,手腳獐狂去不迭。”元·鄭廷玉《冤家債主》第二折:“請法師喚太醫疾快走,將俺養家兒搭救,則教我腸慌腹熱。”
【示例】唬得人膽戰心搖,唬得人膽戰心搖,腸慌腹熱,魂飛魄散,早驚破月明花粲。 ——清·洪昇《長生殿·驚變》
【第8句】:驚慌無措[jīng huāng wú cuò]
【解釋】由于驚慌,一下子不知怎么辦才好。同“驚惶失措”。
【出處】清·蒲松齡《翻魘殃》第十二回:“這謠言傳的兇……一家人驚慌無措。”
【示例】清·錢彩《說岳全傳》第40回:“嚇得太太驚慌無措,李夫人面面相覷,無計可施。”
【第9句】:蟹慌蟹亂[xiè huāng xiè luàn]
【解釋】指蝦蟹成災,將稻谷蕩盡。舊因以為兵亂的征兆。現多形容亂作一團。
【出處】宋·傅肱《蟹譜·兵證》:“吳俗有蝦荒蟹亂之語,蓋取其被甲執銳,歲或暴至,則鄉人用以為兵證也。”
【示例】大德丁未,吳中蟹卮如蝗,平田皆滿,稻谷蕩盡,吳諺有蟹慌蟹亂之說,正謂此也。 ——元·高德基《平江記事》
【第10句】:心慌意急[xīn huāng yì jí]
【解釋】心里著慌,亂了主意。同“心慌意亂”。
【出處】《石點頭·貪婪漢六院賣風流》:“原來那賊當時心慌意急,錯走入后園。”
【示例】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0卷:“燈又半明半滅,又看見玉姐吊在梁間,心慌意急。”
【第11句】:七慌八亂[qī huāng bā luàn]
【解釋】形容非常慌張混亂。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7章:“雖然養娘奶子伏侍,到底像小雞失了母雞,七慌八亂,啼啼哭哭。”
【第12句】:兵慌馬亂[bīng huāng mǎ luàn]
【解釋】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出處】明·陸華甫《雙鳳記》第二一折:“亂紛紛東逃西竄,鬧烘烘兵慌馬亂,一路奔回氣尚喘。”
【示例】他的鋪伙既沒有犯任何的規矩,又趕上這兵慌馬亂理應共患難的時候,他憑什么無緣無故的辭退人家呢? ——老舍《四世同堂》三八
【第13句】:張慌失措[zhāng huāng shī cuò]
【解釋】慌張得不知如何是好。
【示例】凡事先有心理準備,遇到變故時不致張慌失措。
【第14句】:驚慌失措[jīng huāng shī cuò]
【解釋】失措:失去常態。由于驚慌,一下子不知怎么辦才好。
【出處】《北齊書·元暉業傳》:“(元)孝友臨刑,驚慌失措,暉業神色自若。”
【示例】遇到危險情況,應該沉著冷靜,不要驚慌失措。
【第15句】:恐慌萬狀[kǒng huāng wàn zhuàng]
【解釋】恐:害怕;慌:驚慌;狀:情狀。形容害怕驚慌到極點。
【出處】宋·陳亮《謝楊解元啟》:“憂患百罹而未艾,驚惶萬狀而莫支。”
【示例】東西兩線敵軍,恐慌萬狀,急于逃命。 ——毛澤東《解放平壤的兩則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