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棒”的成語(16個)
本文整理了棒打不回頭、殺威棒、當頭棒喝等含“棒”的成語16個,其中“棒”開頭的成語2個,“棒”結尾的成語10個,“棒”在中間的成語4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棒”開頭的成語【第1句】:棒打不回頭[bàng dǎ bù huí tóu]
【解釋】比喻認定主意,在強大壓力面前也不動搖。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七:“龍潭升座,謂眾曰:'可中有個漢,牙如劍樹,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頭。’”
【示例】奪得我機方肯往,從教棒打不回頭。 ——宋·釋惠洪《石門文字禪》卷十
【第2句】:棒打鴛鴦[bàng dǎ yuān yāng]
【解釋】用木棒打散一雙鴛鴦。比喻拆散恩愛的夫妻或情侶。
【出處】明·孟稱舜《鸚鵡墓貞文記》:“他一雙兒女兩情堅,休得棒打鴛鴦作話傳。”
【示例】啼痕界破殘妝面,德言分鏡幾時圓?遠水高山,眼睜睜棒打鴛鴦散。 ——明·李開先《寶劍記》第十九出
“棒”結尾的成語【第1句】:殺威棒[shā wēi bàng]
【解釋】舊時為壓倒犯人的氣焰,用棍棒打剛抓到或解到的犯人的腿或臀部。借指滅人威風的工具或手段。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回:“先皇太祖武德皇帝圣旨事例,但凡新入流配的人,須先吃一百殺威棒。”
【示例】恐怕行伍中頑劣不遵約束,見面時要打一百棍,名殺威棒。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13回
【第2句】:使槍弄棒[shǐ qiāng nòng bàng]
【解釋】指使弄刀槍棍棒等兵器,借指習武。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9回:“因他會寫諸家字體,人都喚他做圣手書生。又會使槍弄棒,舞劍掄刀。”
【示例】奈他自幼專愛使槍弄棒,因此太公訪求幾個名公教師,教了他十八般武藝,使得兩柄好雙斧。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33回
【第3句】:十拷九棒[shí kǎo jiǔ bàng]
【解釋】指嚴刑拷打。
【出處】元·鄭廷玉《包待制》第二折:“待要你十拷九棒,萬死千生,打殺這個射糧軍,哥也,你可甚么那得甚福。”
【第4句】:當頭一棒[dāng tóu yī bàng]
【解釋】迎頭一棍子。比喻受到嚴重警告或突然的打擊。
【出處】《五燈會元·黃檗運禪師法嗣·臨濟義玄禪師》:“上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亦豎拂子,僧便喝,師亦喝。僧擬議,師便打。”
【示例】孔子好像受了當頭一棒,亡魂失魄地坐著,恰如一段呆木頭。 ——魯迅《故事新編·出頭》
【第5句】:搠槍使棒[shuò qiāng shǐ bàng]
【解釋】搠:戳。搬弄兵器,指動武。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8回:“他莊上如常有搠槍使棒的人來,如何知他做這般的事?”
【第6句】:夾槍帶棒[jiā qiāng dài bàng]
【解釋】指言語中暗藏諷刺。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一回:“姑娘倒尋上我的晦氣。又不像是惱我,又不像是惱二爺,夾槍帶棒,終久是個什么主意?”
【示例】敏之究竟持重一點,她怕太說得明白了,二姨太夾槍帶棒一陣亂嚷嚷,就更是不好收拾。因之找了別的幾件事來談著,把這話扯了開去。 ——張恨水《金粉世家》第一百三回
【第7句】:舞槍弄棒[wǔ qiāng nòng bàng]
【解釋】指使弄刀槍棍棒等兵器,借指習武。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2回:“試看全伙里舞槍弄棒的書生,猶勝滿朝中欺君害民的官吏。”
【第8句】:三錘兩棒[sān chuí liǎng bàng]
【解釋】形容處事簡單明快。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29章:“他本來也沒準備耽擱這么長時間,心想行不行三錘兩棒就完了,他轉幾天就回來了。”
【第9句】:持刀弄棒[chí dāo nòng bàng]
【解釋】形容喜愛習武。
【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八十八回:“小女自幼亦喜持刀弄棒。”
【第10句】:舞棍弄棒[wǔ gùn nòng bàng]
【解釋】揮舞著棍棒,高壓統治。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6章:“人民都成了反革命,而真正的反革命都戴著馬克思主義的面具,在人民頭上舞棍弄棒……”
“棒”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當頭棒喝[dāng tóu bàng hè]
【解釋】佛教禪宗和尚接待初學的人常常用棒一擊或大喝一聲,促他醒悟。比喻嚴厲警告,促使人猛醒過來。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黃檗運禪師法嗣·臨濟義玄禪師》:“上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亦豎拂子,僧便喝,師亦喝。僧擬議,師便打。”
【示例】那日程希明當頭棒喝,未免觸動了天良。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十四回
【第2句】:鐵棒磨成針[tiě bàng mó chéng zhēn]
【解釋】比喻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同“鐵杵磨成針”。
【出處】清·頤瑣《黃繡球》第十章:“拼著些堅忍工夫,做到鐵棒磨成針的地位,看似發達的遲,實在收效最速。”
【示例】清·頤瑣《黃繡球》第十回:“拚著些堅忍工夫,做到鐵棒磨成針的地位,看似發達得遲,實在收效最速。”
【第3句】:一棒一條痕[yī bàng yī tiáo hén]
【解釋】本為佛教禪宗習用語。后比喻做事著著落實或說話切中要害。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第十卷:“須是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示例】時時刻刻須是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明·王守仁《傳習錄》下卷
【第4句】: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yī bàng yī tiáo hén,yī guó yī zhǎng xuè]
【解釋】摑:用巴掌要。打一棒子留下一條痕跡,打一巴掌手掌留下血跡。比喻做事扎實,效果明顯。
【出處】《朱子語類》卷三十四:“大概圣人做事,如所謂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直是恁地。”
【示例】諸公在此,務要立個必為圣人之心,時時刻刻,須是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方能聽吾說話句句得力。 ——明·王陽明《傳習錄》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