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亢”的成語(14個)
本文整理了亢龍有悔、等禮相亢、批亢搗虛等含“亢”的成語14個,其中“亢”開頭的成語6個,“亢”結尾的成語2個,“亢”在中間的成語6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亢”開頭的成語【第1句】:亢龍有悔[kàng lóng yǒu huǐ]
【解釋】亢:至高的;悔:災禍。意為居高位的人要戒驕,否則會失敗而后悔。后也形容倨傲者不免招禍。
【出處】《周易·乾》:“上九,亢龍有悔。”
【示例】進則亢龍有悔,退則蒺藜生庭,冀此求安,未知其福。 ——《晉書·王豹傳》
【第2句】:亢音高唱[gāng yīn gāo chàng]
【解釋】亢:喉嚨。放開喉嚨,高聲歌唱。
【出處】漢·傅毅《舞賦》:“動朱唇,紆清揚,亢音高唱,為樂之方。”
【第3句】:亢極之悔[kàng jí zhī huǐ]
【解釋】亢:至高的;悔:災禍。意為居高位的人要戒驕,否則會失敗而后悔。后也形容倨傲者不免招禍。
【出處】《周易·乾》:“上九,亢龍有悔。”《抱樸子·內篇》:“俯無倨鵄之呼,仰無亢極之悔,人莫之識,邈矣遼哉”
【示例】今明公忘亢極之悔,忽窮高之兇。棄五岳之安,居累卵之危,外以權勢受疑,內以百揆損神。 ——《晉書·齊王冏傳》
【第4句】:亢厲為能[kàng lì wéi néng]
【解釋】亢厲:極為嚴厲;能:才能。以嚴酷作為自己的才能。
【出處】清·王夫之《讀通鑒論·簡文帝》:“擅利淫刑之守,亢厲以為能。”
【第5句】:亢心憍氣[kàng xīn xià qì]
【解釋】指性情高傲。
【第6句】:亢宗之子[kàng zōng xhī zǐ]
【解釋】亢:庇護;宗:宗族。能維護、擴大家族權勢的人。也形容光宗耀祖之人。
【出處】《左傳·昭公元年》:“吉不能亢身,焉能亢宗?”
【示例】我不德,不應有亢宗之子;弟又善教,俾姑為汝子。有寸進時,可賜還也。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曾友于》
“亢”結尾的成語【第1句】:等禮相亢[děng lǐ xiāng kàng]
【解釋】猶言分庭抗禮。以平等之禮相待。
【出處】漢·劉向《說苑·君道》:“今王將東面,目指氣使以求臣,則廝役之材至矣;南面聽朝,不失揖讓之禮以求臣,則人臣之材至矣;西面等禮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勢以求臣,則朋友之材至矣。”
【第2句】:不卑不亢[bù bēi bù kàng]
【解釋】卑:低、自卑;亢:高傲。指對人有恰當的分寸,既不低聲下氣,也不傲慢自大。
【出處】卑:低、自卑;亢:高傲。指對人有恰當的分寸,既不低聲下氣,也不傲慢自大。
【示例】老張雖著急,可是龍樹古不卑不亢的支應,使老張無可發作。 ——老舍《老張的哲學》
“亢”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批亢搗虛[pī gàng dǎo xū]
【解釋】批:用手擊;亢:咽喉,比喻要害;搗:攻擊;虛:空虛。比喻抓住敵人的要害乘虛而入。
【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救斗者不博戟,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示例】故必有批亢搗虛,形格勢禁之道。 ——宋·陳亮《中興論》
【第2句】:扼亢拊背[è kàng fǔ bèi]
【解釋】扼:用力掐著。亢:通“吭”,喉嚨。拊:擊,拍擊。掐住喉嚨,捺住背脊。比喻控制要害,制敵于死命。同“扼吭拊背”、“扼骯拊背”。
【第3句】:不亢不卑[bù kàng bù bēi]
【解釋】亢:高傲;卑:低、自卑。指對人有恰當的分寸,既不低聲下氣,也不傲慢自大。
【出處】明·朱之瑜《答小宅生順書十九首》:“圣賢自有中正之道,不亢不卑,不驕不謅,何得如此也!”
【示例】他這遠愁近慮,不亢不卑,他們奶奶就不是和咱們好,聽他這一番話,也必要自愧的變好了。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六回
【第4句】:批亢抵巇[pī gāng dǐ xī]
【解釋】猶批亢搗虛。比喻抓住敵人的要害乘虛而入。亦指有縫便鉆,從中取利。
【出處】漢·楊雄《法言·重黎》:“巇可抵乎?” 唐·韓愈《釋言》:“弱於才而腐於力,不能奔走乘機抵巇,以要權利。”
【第5句】:藏頭亢腦[cáng tóu kàng nǎo]
【解釋】遮遮掩掩,不明不白。
【出處】《朱子語類輯略》卷七:“鄉里諸賢文字,以為皆不免有藏頭亢腦底意思,有學者來問,便當直說與之。”
【第6句】:正容亢色[zhèng róng kàng sè]
【解釋】zhèng róng kàng sè
【出處】謂神色嚴肅。
【示例】茅盾《第一階段的故事》五:“'這就該說是'上海的外國小姐’才對呀!’趙夫人正容亢色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