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時度勢的意思是什么(審時度勢什么意思解釋)
皮克斯在2000年拍的一部僅有三分鐘的短片《鳥鳥鳥》,可以非常深刻的說明“審時度勢”這個話題。雖然看上去這部動畫短片只有三分鐘,卻在2000年的第28屆動畫安妮獎和2002年的第74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分別獲得最佳動畫短片獎。
有人說,皮克斯出品必屬精品,這是對皮克斯工作室最大的贊譽,的確,皮克斯出品的動畫從來都沒有讓我們失望過,例如短片《晝與夜》、 《跳跳羊》、《暴力云與送子鸛》等,長片《海底總動員》、《飛屋環游記》、《尋夢環游記》等。
這部三分鐘的《鳥鳥鳥》英文名叫《For the Birds》,意思是毫無意義、荒唐可笑。中文卻直白地翻譯為鳥,但從英文標題里卻可以看出這部短片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里面的故事很簡單又很好笑,但笑過之后又覺得想到了些什么,哦 ,原來是人性。
皮克斯“以鳥喻人”,最擅長用動畫的方式表現出社會上的普遍現象。人們可以從嘲笑、指責、批評里觀己內省。
故事可以分為三段來看:
弱者的自私與“地盤”意識;弱者不能認清形勢,還不自量力;失敗之后又尋求強者的庇護,既羞愧又無能。本文將從這三個階段來討論面對更強者或者時運的變化時,“審時度勢”下的重要性。
從三個不同階段看弱者的心理變化
01第一階段:
在同類面前,弱者選擇嫉妒排擠別人,而不是團結共存
短片一開始便是一只小鳥飛到一條電線上休息,他是這條電線上的第一位“占領者”。
當然,第一位的占有總是帶著自身的“領地意識”,在他的意識中這里便是他的“地盤”了。
這讓我聯想到《大話西游》里的一幕,紫霞仙子在盤絲洞口遇至尊寶,然后說:“這里的一切都是我的了,包括你”。這同樣的是一種“領地意識”,大有誰先發現或是誰先占有,所屬權便歸誰的道理。
這只小鳥當然也是一樣,不希望有任何外界的打擾和別的同類來搶占“地盤”。
可偏偏電線就在那里,不歸誰擁有,你能歇,我當然也能歇。于是,第二只鳥停了下來。
第一只鳥便開始擠兌第二只鳥,但“不幸”的是,接著飛來了很多只鳥,他們每一只都具有這樣的心理,于是開始嘰嘰喳喳的互相吵個不停。
這些小鳥當然代表著生活里的“弱者”,他們又小又弱,有的是身體,有的則是能力。
但是,弱者們卻又最擅長互相攻擊,而不是抱團取暖,相互禮讓學習,和諧共處。他們嫉妒對方,嫌棄別人占領了自己的“地盤”,不管這個“地盤”到底為他們帶來了什么或者空間是否足夠大,“獨占”便意味著“特權”與“優越感”。
同類的他們尚且如此,又哪里知道共生共存的道理。直到他們面對“外來者入侵”時,才會讓他們停止內斗選擇“一致對外”。
02第二階段:
面對“外來者入侵”,以聚焦弱小的力量來“一致對外”可以緩解暫時的內斗
大鳥的到來打破了他們的“內斗”,也為他們找好了一個“團結”的借口,他們開始變得團結友好,一起去嘲笑大鳥的與眾不同,盡管大鳥在到來之時禮貌的向他們打招呼。
對于這些小鳥來說,大鳥意味著“異類”,哪怕他看上去比小鳥高大、禮貌、有涵養,甚至是漂亮。
雖然大鳥想與他們融入一起,但由于他的重量相對于電線上總共14只小鳥來說,都是異常龐大的。大鳥站到電線上,一下子就讓小鳥們不自覺的向他中間滑落。
小鳥們開始“排外”,第一只鳥啄了一下大鳥,大鳥險些掉落電線,還好用爪子抓住了電線,小鳥似乎看到了機會,開始左右開弓,兩只鳥一起啄大鳥的爪子。
由于大鳥的重量使得電線越來越向下墜落,拉得越來越低,向下的力度越來越大。然而,小鳥們卻全然不知自己的危險在哪里,是不是和大鳥的命運連在一起,因為大家都在同一條電線上,然而一個是向下,一個卻是向上。
向下的著地,向上的朝天;向下的離地越近,向上的離天越遠;地有限而天無極。
當弱者在全力攻擊強者的時候,似乎很容易忘記一點,那就是量極與處境。
《孫子兵法》里面有一句話叫: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在排它的同時,切不可忘記自己的處境,沒有為自己留下退路之時還要看是否是強者的對手,和自己是否與別人站在同一個“高度”上。
03第三階段:
有一句話叫“觸底反彈”,線拉得有多緊反彈便有多高,傷人還是自傷
小鳥們正得意于他們的決定,以為在可以排除異己之后便“高枕無憂”,卻沒想到傷人有多深便自傷有多狠。
他們忘了強者離地面的退路與整個形勢發展的變化,而只是一味的進攻,卻忘了自己的弱小與危機。
電線離地面越來越近,大鳥最后只是輕輕掉落地面,而對于那14只小鳥來說,后果要嚴重得多。他們隨著大鳥松開電線之后向上反彈,一起飛入了天際,再狠狠的摔落到地面,全身不剩下一根毛。
可是,當第一只小鳥重重摔到地面以后,大鳥看到光禿禿的小鳥時,卻又忍不住友好的遞給他一片樹葉用來“遮羞”。
隨之,一群小鳥全部掉落,然后紛紛躲到大鳥的身后去尋找庇護與遮擋他們的“恥辱”,既是遮羞,又是對于失敗以后的丟臉。
本以為可以以多欺少,以量取勝,卻又在害人之時讓自己損失更加慘重。
這一切都看出,小鳥們最后的凄慘,皆在于作為弱者的他們不懂得“審時度勢”。
“審時度勢”之下的“趨利避害”
“審時度勢”的含義是:認清目前發展的形勢,知道所處的環境,去調整變化自己的決策與行動。
小鳥們只顧眼前的“抗敵”,卻忘了最終大家都是在一根電線上的處境,不懂“審時度勢”的對抗,只能付出慘重的代價,因為在你面前的“敵人”本身很強大,由于自身的弱小又短視,便會越努力越與目標相悖,因為沒有認清形勢,一開始努力的方向便錯了,而他們還沉浸在自己的“努力”中沾沾自喜。
這讓我想到了另一個動畫短片《團結就是力量》里面的情節:
一群企鵝在海上的浮冰上遇到一只鯊魚的襲擊,他們一致向右移,讓鯊魚撞到了翹起的冰塊上;一群螃蟹面對飛鳥的來襲,聚在一起紛紛伸出它們的鉗子手,把飛鳥的羽毛剃得精光;一只螞蟻差點被龐大的動物的鼻子吸走,螞蟻們抱團圈成一團,堵住了動物的鼻子,憋氣而死。這些都體現了群體團結的力量與他們真正分清了自己的形勢,跟《for the birds》里面小鳥們的團結形成了鮮明的反比。
為什么下面這些動物們團結可以成功,而小鳥們卻失敗得很徹底呢?
最大的因素在于:企鵝,螃蟹、螞蟻們知道他們的危機來自于對手,而且是生存的危機,是惡意的,他們利用團隊的力量去制衡對方,把集體的力量發揮到極致。
然而小鳥們的處境卻跟大鳥是一致的,都在同一根電線上,大鳥的來意是善良的,小鳥們的惡意排斥與反作用的以弱欺強,便會適得其反,讓自己的境地愈加危險。
當弱者與強者發生利益沖突時,除了會審時度勢以外,還要趨利避害。
分清了“敵我形勢”,然后再向對于自己有利的方向去轉化與努力,變被動為主動,變有害為有利。
如果小鳥們在自己被大鳥的重量優勢下滑倒時,而且來者并非惡意,他們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種方法: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 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上面這一句話,意思是最好的辦法是順其自然,其次是因勢利導,接著是教誨,然后制定規則進行整頓,最下下策才是與之爭吵。
小鳥們最好的辦法是“審時度勢”以后,和大鳥進行友好相處,勸服其退讓或是去到電線的兩端以避免當時對自己不利的環境,如果大鳥不再友好或是強行實壓,那么小鳥們也需謹慎的采取對策,切不可做兩敗俱傷的事。
因為當弱者在強者面前,本身的量級懸殊就已經占了下下風,如果再不加以趨利避害的措施,則會讓自己陷于萬劫不復。
在“馬太效應”面前,弱者如何讓自己留有一絲生機
“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兩極分化現象。
顯然大鳥是強者的象征,小鳥則是弱者的體現。當他們不能和諧共存平衡發展時,在碰撞中,強者的優勢自不必說,弱者的難處卻一一體現,但弱者如果做到“審時度勢”和“趨利避害”,像《團結就是力量》里的企鵝、螃蟹、螞蟻一樣,利用團隊的優勢抱團取暖,找準攻擊的目標,一招制敵,果斷,干脆,萬萬不可拉長作戰的時間,亦不可分散目標,必須全力進攻。
小鳥們正是因為沒有認清自己的形勢,在自己不夠強大的時候去嘲笑強者,排擠對方,化友為敵,而本身又不具有對抗強者的力量,外加努力的方向錯誤,一系列的錯誤疊加最終造成了小鳥們荒唐可笑的局面。
然而,影片的最后也是大鳥遞給第一只排擠他的小鳥一張“遮羞葉”,隨后所有光禿禿的小鳥都躲在了大鳥的身后去尋找庇護,影片結束。
這樣的隱喻也在于,無知的弱者們雖不自量力與看不清形勢,但是相對于智慧的強者來說,他可以不計前嫌,化敵為友,大度地接納與包容,并且為弱者提供幫助。
弱者不以短視和成見去看人待人,強者也不以居高臨下去仗勢欺人,萬物皆需共生共存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