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改”的成語大全(116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改名換姓、知過必改、痛改前非等含“改”的成語116個,其中“改”開頭的55個,“改”結尾的23個,“改”在中間的38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改”開頭的成語
【第1句】:改名換姓[gǎi míng huàn xìng]
【解釋】改換了原來的姓名。多指為了隱瞞真實身份而改變原來的姓名。
【出處】《史記·貨殖列傳》:“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變名易姓。”
【示例】不必如此隱諱遮蔽,改名換姓,欲以欺人,而人不可欺。 ——宋·朱熹《答孫敬甫》
【第2句】:改轅易轍[gǎi yuán yì zhé]
【解釋】轅:車轅;轍:車走過的痕跡,借指道路。改變車轅的方向,走新的路。比喻改變原來的態度和做法。
【出處】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張秦》:“其初改轅易轍,如枯弦敝軫,雖成聲而跌宕不滿人耳;少焉遂使師曠忘味,鐘期改容也。”
【示例】幸虧仙人搭救,教以改轅易轍,尋師學藝,得于無意之間夫妻相遇,豈非時來福湊耶?(清·張南莊《何典》第六回)
【第3句】:改行為善[gǎi xíng wéi shàn]
【解釋】改變不良行為,誠心向善。
【出處】漢·荀悅《漢紀·文帝紀下》:“天子悲憐其意,遂下令曰:'夫訓導不純,而愚民陷焉。或欲改行為善,其道無由也。’”
【第4句】:改途易轍[gǎi tú yì zhé]
【解釋】改變行車軌道,另走一條路。比喻改變方向、目標或做法。同“改轍易途”。
【出處】清·朱之瑜《端亭記》:“勉吾子改途易轍而合同乎世俗,則告朋友不信,將如何而可?”
【第5句】:改容易貌[gǎi róng yì mào]
【解釋】改、易:改變;容、貌:神色、相貌。變了神色或模樣。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德充符》:“'吾與夫子游十九年,而未嘗知吾兀者也。今子與我游于形骸之內,而子學我于形骸之外,不亦過乎?’子產蹴然改容更貌,曰:'子無乃稱。’”
【示例】你就是改容易貌,我還是能認識你。
【第6句】:改姓易代[gǎi xìng yì dài]
【解釋】指朝代改換。泛指政權更替。
【出處】《宋書·符瑞志上》:“歲星入太微,內有兵亂,人主以弱。三者,漢改姓易代之異也。”
【第7句】:改柯易節[gǎi kē yì jié]
【解釋】改變枝葉。比喻改變操行、氣節。
【出處】《禮記·禮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枝易葉。”
【示例】凡立身行己,利物濟人,皆吾本分內事,即便磨竭終身,必不改柯易節。 ——清·李盤《與李仲林》
【第8句】:改梁換柱[gǎi liáng huàn zhù]
【解釋】比喻玩弄手法,暗中改變事物的內容或事情的性質。
【出處】郭沫若《文藝論集讀·梁任公〈墨子新社會之組織法〉》:“便是胡適和梁任也都很知道他這種宗教的循環論證不足以滿足我們近代人的要求,所以極力在用改梁換柱的方法,要把他的根本觀念改移到另一個較為好看一點的節目上去。”
【示例】他極力用改梁換柱的辦法來推銷他的強盜邏輯
【第9句】:改換門庭[gǎi huàn mén tíng]
【解釋】比喻另擇新主,另找依靠。
【出處】老舍《四世同堂》九四:“如今長期失業在家,回英國府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了,得早日改換門庭,另找洋主子才好。”
【示例】老舍《四世同堂》:“如今長期失業在家,回英國府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了,得早日改換門庭,另找洋主子才好。”
【第10句】:改弦易張[gǎi xián yì zhāng]
【解釋】猶改弦更張。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計劃、方法。
【出處】《三國志·吳志·孫休傳論》:“休以舊愛宿恩,任用興布,不能拔進良才,改弦易張,雖志善好學,何益救知己乎?”
【第11句】:改換頭面[gǎi huàn tóu miàn]
【解釋】比喻改變身份。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十八卷:“卻說鮮于同自吟了這八句詩,其志愈銳。怎奈時運不利,看看五十齊頭,'蘇秦還是舊蘇秦’,不能勾改換頭面。”
【第12句】:改弦易轍[gǎi xián yì zhé]
【解釋】轍:車輪軋過的痕跡。琴換弦,車改道。比喻改變原來的方向、計劃、辦法等。
【出處】唐·白居易《王公亮可商州刺史制》:“況商土瘠,商人貧,可以靜理而阜安,不宜改弦而易轍。”宋·王楙《野客叢書·張杜皆有后》:“使其子孫改弦易轍,務從寬厚,亦足以蓋其父之愆。”
【示例】殿下放心,待老臣同進朝歌,直諫天子,改弦易轍,以救禍亂。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回
【第13句】:改玉改行[gǎi yù gǎi xíng]
【解釋】指死者身份改變,安葬禮數也應變更。后指改變制度或改朝換代。同“改步改玉”。
【出處】《國語·周語中》:“晉文公既定襄王于郟,王勞之以地,辭,請隧焉。王不許,曰:'……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
【第14句】:改柱張弦[gǎi zhù zhāng xián]
【解釋】改換琴柱,另張琴弦。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方法。
【出處】明·陳汝元《金蓮記·射策》:“玉陛舒奇抱,看瑣尾啼饑眾紛擾,惟改柱張弦,掄才訪道。”
【第15句】:改換門閭[gǎi huàn mén lǘ]
【解釋】閭:里巷的門。改變門第出身,提高家庭的社會地位。
【出處】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四六出:“一意要讀詩書,一身望改換門閭。”元·高明《琵琶記》第四出:“[外怒介]畜生,我教你去赴選,也只是要改換門閭,光顯祖宗,你卻七推八阻,有許多說話。”
【示例】風云太蹊蹺后庭炎熱,前院蕭條無端避濕爭趨燥,做個狗尾兒郎去續貂,我和你改換門閭定在這遭。 ——清·李漁《凰求鳳·貨謀》
【第16句】:改邪歸正[gǎi xié guī zhèng]
【解釋】邪:不正當、不正派;歸:回到。從邪路上回到正路上來,不再做壞事。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九十一回:“將軍棄邪歸正,與宋某等同替國家出力,朝廷自當重用。”
【示例】這才叫改邪歸正,懲創善心。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十四回
【第17句】:改玉改步[gǎi yù gǎi bù]
【解釋】步:古代祭祀時祭者與尸相距的步數,以地位排列。改換玉飾,改變步數。指地位身份改變,禮數也應變更。
【出處】《左傳·定公五年》:“六月,季平子行東野,還,未至;丙申,卒于房。陽虎將以玙璠斂,仲梁懷弗與,曰:'改步改玉。’”
【示例】改玉改步,人無異心。 ——清·章炳麟《革命之道德》
【第18句】:改操易節[gǎi cāo yì jié]
【解釋】改、易:改變。改變原來的操行和志向。
【出處】《三國志·吳志·黃蓋傳》:“自春訖夏,寇亂盡平,諸幽邃巴、醴、由、誕邑侯君長,皆改操易節,奉禮請見,郡境遂清。”
【第19句】:改惡為善[gǎi è wéi shàn]
【解釋】不再作惡,重新做人。
【出處】《禮記·中庸》“明則動,動則變”漢·鄭玄注:“動,動人心也;變,改惡為善也。”
【第20句】:改過遷善[gǎi guò qiān shàn]
【解釋】改正錯誤,變成好的。指去惡就善。
【出處】《周易·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三國·魏·王弼注:“遷善改過,益莫大焉。”
【示例】此病云,自能改過遷善,服圣賢之訓,得師友之益。 ——宋·陸九淵《與張輔之書》其二
【第21句】:改口沓舌[gǎi kǒu tà shé]
【解釋】重新轉動舌頭,改變原來的說法。
【出處】清·周亮工《書影》卷三:“尉數之曰:'若復敢姍笑劉侍御文章耶?’景休仰而對曰:'民寧再受笞數十,終不能改口沓舌,妄諛劉侍御也!’”
【第22句】:改政移風[gǎi zhèng yí fēng]
【解釋】改變風氣習俗。
【出處】《東觀漢記·馬廖傳》:“夫改政移風,必有其本。長安語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廣袖,四方用匹帛。’”
【第23句】:改朝換代[gǎi cháo huàn dài]
【解釋】舊的朝代為新的朝代所代替。
【出處】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總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貴族利用了去,當作他們改朝換代的工具。”
【示例】真是改朝換代了。學生也來管閑事!他們要到蘇貨鋪里檢查東洋貨。 ——茅盾《虹》
【第24句】:改惡從善[gǎi è cóng shàn]
【解釋】指不再作惡犯罪,重做好人。
【出處】明·王守仁《告諭安義等縣漁戶》:“務益興禮讓,講信修睦,以為改惡從善者之倡。”
【示例】既肯改惡從善,也不與你一般樣見識。 ——清·張南莊《何典》第八回
【第25句】:改轍易途[gǎi zhé yì tú]
【解釋】轍:車行過的痕跡,指道路。改變行車道路,另走別的路。比喻改變方向、目標或做法。
【出處】唐·楊夔《復宮闕后上執政書》:“前車已覆,后車豈可躡而行之,固當改轍易途,以取其不傾不蹶;道路之人,亦知此為至計,況廊廟帷幄之畫,豈不以是為急哉。”
【示例】勉吾子改轍易途而合同乎世俗,則告朋友不信,將如何而可?(明·朱之瑜《端亭記》)
【第26句】:改過從善[gǎi guò cóng shàn]
【解釋】改正錯誤,變成好的。指去惡就善。
【出處】《周易·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三國·魏·王弼注:“遷善改過,益莫大焉。”
【示例】不知大舅怎生樣勸喻,便能改過從善。如此可見好人原容易做的,只在一轉念耳。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二十七
【第27句】:改弦更張[gǎi xián gēng zhāng]
【解釋】更:改換;張:給樂器上弦。改換、調整樂器上的弦,使聲音和諧。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計劃、方法。
【出處】《漢書·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示例】不改弦更張,使吏有士君子之行,而欲民生蒙福,教化淳美,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 ——清·阮葵生《茶余客話》卷七
【第28句】:改名易姓[gǎi míng yì xìng]
【解釋】改換原來的姓名。多指為了隱瞞原來的身分。同“改名換姓”。
【出處】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十三:“其后往往私創庵院,濫將無籍之徒收充,亦有逃軍囚匠改名易姓,削發頂冠,人莫之識。”
【示例】明·余繼登《典故紀聞》第13卷:“亦有逃軍囚匠改名易姓,削發頂冠,人莫之識。”
【第29句】:改行遷善[gǎi xíng qiān shàn]
【解釋】改變不良行為,誠心向善。同“改行為善”。
【出處】《新唐書·張巡傳》:“巡下車,以法誅之,赦余黨,莫不改行遷善。”
【第30句】:改惡向善[gǎi è xiàng shàn]
【解釋】指不再做惡,重新做好人。
【出處】明·無名氏《齊天大圣》第四折:“尊上帝好生之德,再休題妄想貪嗔,從今改惡向善,朝上帝禮拜三清。”
【示例】皇上猶冀其改惡向善,由賜矜全,乃士俊喪心病狂,妄發悖論,請明正其罪。 ——《清史稿·王士俊傳》
【第31句】:改是成非[gǎi shì chéng fēi]
【解釋】是:正確的,對的;非:錯誤的。把正確的改成錯誤的。指顛倒是非。
【出處】元·岳伯川《鐵拐李》第三折:“俺請受了人幾文錢改是成非,似這般所為,磣可可的話取民心髓。”
【第32句】:改換家門[gǎi huàn jiā mén]
【解釋】提高家庭的社會地位。
【出處】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一折:“若到陣上一戰成功,但得一官半職,改換家門,可也母親訓子有功也。”
【示例】著孫榮兄弟進取功名去,得一官半職,改換家門,可不好那。 ——明·無名氏《勘金環》楔子
【第33句】:改過作新[gǎi guò zuò xīn]
【解釋】指毫無保留地改正過錯。同“改過自新”。
【出處】元·施惠《幽閨記·會赦更新》:“陀滿興福,父母妻兒都殺戮,逃命潛奔,哨聚山林暫隱身,心闌意卸,天幸遭逢頒大赦,改過作新,作個清平無事人。”
【第34句】:改過不吝[gǎi guò bù lìn]
【解釋】吝:可惜。改正錯誤態度堅決,不猶豫。
【出處】《尚書·仲虺之誥》:“用人惟己,改過不吝。”
【示例】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則改過不吝,有光古人。 ——清·陳夢雷《絕交書》
【第35句】:改往修來[gǎi wǎng xiū lái]
【解釋】指改變以往的錯誤,修治來日的善行。
【出處】《后漢書·方術傳下·公沙穆》:“愿改往修來,自求多福。”
【示例】是后又望將軍改往修來,克己復禮,追還孔懷如初之愛。 ——《三國志·魏志·袁紹傳》“太祖乃還救譚,十月至黎陽”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漢晉春秋》
【第36句】:改換門楣[gǎi huàn mén méi]
【解釋】門楣:門框上的橫木。改變門第出身,提高家庭的社會地位。
【出處】明·宋應星《風俗議》:“為士者,日思居官清要,而畎畝庶人,日督其稚頑子弟儒冠儒服,夢想科第,改換門楣。”
【第37句】:改姓更名[gǎi xìng gēng míng]
【解釋】改換原來的姓名。多指為了隱瞞原來的身分。同“改名換姓”。
【出處】明·無名氏《鬧銅臺》楔子:“則今日辭別尊兄疾去忙,改姓更名離水鄉。”
【第38句】:改頭換面[gǎi tóu huàn miàn]
【解釋】原指人的容貌發生了改變。現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內容實質不變。
【出處】唐·寒山《詩三百三首》第二一四首:“改頭換面孔,不離舊時人。”
【示例】冤債原從隔世深,相逢便起殺心。改頭換面猶相報,何況容顏儼在今。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
【第39句】:改而更張[gǎi ér gèng zhāng]
【解釋】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計劃、方法。同“改弦更張”。
【出處】《北史·崔鴻傳》:“琴瑟不調,改而更張,雖明旨已行,猶宜消息。”
【第40句】:改曲易調[gǎi qǔ yì diào]
【解釋】比喻改變策略或做法。
【出處】《三國志·魏志·蔣濟傳》:“臣竊亮陛下潛神默思,公聽并觀,若事有未盡于理而物有未周于用,將改曲易調,遠與黃唐角功,近昭武文之跡,豈近習而已哉!”
【第41句】:改容更貌[gǎi róng gēng mào]
【解釋】改、更:改變;容、貌:神色、相貌。變了神色或模樣。
【出處】《莊子·德充符》:“'吾與夫子游十九年,而未嘗知吾兀者也。今子與我游于形骸之內,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過乎?’子產蹴然改容更貌,曰:'子無乃稱。’”
【第42句】:改頭換尾[gǎi tóu huàn wěi]
【解釋】指改變原來的面目。比喻只作形式上的變動,而實質內容不變。
【出處】唐·彥惾《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下卷:“增加卷軸,添足篇章,依傍佛經,改頭換尾。”
【第43句】:改步改玉[gǎi bù gǎi yù]
【解釋】步:古代祭祀時祭者與尸相距的步數,以地位排列。改變步數,改換玉飾。指死者身份改變,安葬禮數也應變更。
【出處】《左傳·定公五年》:“六月,季平子行東野,還,未至;丙申,卒于房。陽虎將以玙璠(君所配玉)斂,仲梁懷弗與,曰:'改步改玉。’”
【第44句】:改行從善[gǎi xíng cóng shàn]
【解釋】改變不良行為,誠心向善。同“改行為善”。
【出處】《京本通欲小說·錯斬崔寧》:“不若改行從善,做個小小經紀,也得過養身活命。”
【第45句】:改節易操[gǎi jié yì cāo]
【解釋】改、易:改變。改變原來的操行和志向。
【出處】《三國志·吳志·黃蓋傳》:“自春訖夏,寇亂盡平,諸幽邃巴、醴、由、誕邑侯君長,皆改操易節,奉禮請見,郡境遂清。”
【示例】彼有改節易操者,必其始非真性,有矯而為之者。 ——明·歸有光《上王御史書》
【第46句】:改行自新[gǎi xíng zìxīn]
【解釋】改變行為,重新做人。
【出處】《漢書·東平思王劉宇傳》:“今聞王改行自新,尊修經術,親近仁人……朕甚嘉焉。”
【示例】湖東路見今盜賊嘯聚,動以數萬……其間若有能改行自新之人,未委合與不合招安? ——宋·岳飛《招安寇盜狀》
【第47句】:改過自新[gǎi guò zì xīn]
【解釋】自新:自覺改正,重新做人。改正錯誤,重新做起。
【出處】《史記·孝文本紀》:“妾傷夫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屬,雖復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也。”
【示例】子能改過自新,棄越歸吳,寡人必當重用。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回
【第48句】:改天換地[gǎi tiān huàn dì]
【解釋】徹底改變原來的面貌。指改造社會,改造自然。
【出處】朱敏《深情憶念周伯伯》:“站在我面前的正是兩位扭轉乾坤,改天換地,領導我黨我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締造了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偉大領袖、歷史巨人。”
【示例】理直氣壯,猛然回擊,堅持了改天換地的戰斗。 ——郭小川《登九山》
【第49句】:改惡行善[gǎi è xíng shàn]
【解釋】不再做惡,轉做好事。
【出處】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九十一卷:“夫欲修學,熟尋此文,改惡行善,速登神仙。”
【第50句】:改俗遷風[gǎi sú qiān fēng]
【解釋】遷:改。改變風俗習氣。
【出處】《梁書·何胤傳》:“兼以世道澆暮,爭詐繁起,改俗遷風,良有未易。”
【第51句】:改過從新[gǎi guò cóng xīn]
【解釋】改正錯誤,重新做人。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今當改過從新,毋敢再起。”
【第52句】:改張易調[gǎi zhāng yì diào]
【解釋】更換琴弦,變換聲調。比喻改變方針、做法或態度。
【出處】《晉書·瑯邪悼王煥傳》:“正是匡矯末俗,改張易調之時,而猶當竭已罷之人,營無益之事,殫已困之財,修無用之費,此固臣之所不敢安也。”
【示例】至于取士之途不溥,沙汰之理未精。而舅屬當銓衡,宜須改張易調。 ——《北史·崔亮傳》
【第53句】:改柯易葉[gǎi kē yì yè]
【解釋】指枝葉凋敗。比喻人品蛻變。
【出處】《禮記·禮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
【示例】言必信,行必果,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者,蓋有之矣,我未見之也。 ——章炳麟《革命道德說》
【第54句】:改弦易調[gǎi xián yì diào]
【解釋】調整樂弦,更換曲調。比喻改變態度或做法。
【出處】《晉書·忠敬王遵傳》:“正是匡矯末俗,改張易調之時,而猶當竭以罷之人,營無益之事,殫已困之財,修無用之費,此固臣之不敢安也。”
【示例】請復為相州,改弦易調,庶有以變其風俗,上答隆恩。 ——《隋書·梁彥光傳》
【第55句】:改朝換姓[gǎi cháo huàn xìng]
【解釋】舊的朝代為新的朝代所代替。同“改朝換代”。
【出處】孫中山《民權主義》第一講:“中國歷代改朝換姓的時侯,兵權大的就爭王爭侯。”
“改”結尾的成語
【第1句】:知過必改[zhī guò bì gǎi]
【解釋】認識到自己錯了就一定要改。
【出處】《論語·子罕》:“過則勿憚改。”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知過必改,得能莫忘。”
【示例】是呀,我是個舊腦瓜子,我是個夾生飯,往后我知過必改。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十
【第2句】:朝過夕改[zhāo guò xī gǎi]
【解釋】早上犯的過失,晚上就改正了。形容改正錯誤很快。
【出處】《漢書·翟方進傳》:“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示例】茍在適用,則無棄人,況黜免之人,沉郁既久,朝過夕改,仁何遠哉。 ——唐·陸贄《奉天改元大赦制》
【第3句】:朝更暮改[zhāo gèng mù gǎi]
【解釋】早晨剛改過,晚上又變了。形容主意不定,一會兒一個樣。亦作“朝更夕改”。
【出處】明·無名氏《東籬賞菊》第一折:“戰國來尚縱橫朝更暮改,至楚漢誅暴秦大業歸劉。”
【示例】三妹子他從不會朝更暮改的,他已說了改悔,必是改悔的。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六回
【第4句】:朝出夕改[zhāo chū xī gǎi]
【解釋】朝:早晨。早晨頒布的政令晚上就更改。形容政令無常,局勢混亂。
【出處】《周書·權景宣傳》:“而景宣以任遇隆重,遂驕傲恣縱,多自矜伐,兼納賄貨,指麾節度,朝出夕改。”
【第5句】:朝聞夕改[zhāo wén xī gǎi]
【解釋】早晨聞過,晚上即改正。形容改正錯誤之迅速。
【出處】金·侯善淵《沁園春》詞:“背覺后塵,朝聞夕改,馬劣猿顛難捉擒。”
【示例】我們要做到知錯必改,朝聞夕改。
【第6句】:時移事改[shí yí shì gǎi]
【解釋】隨著時間的流逝,世事也在改變。
【出處】《舊五代史·唐書·武皇紀下》:“然則君臣無常位,陵谷有變遷,或棰塞長河,泥封函谷,時移世改,理有萬珠。”
【第7句】:風雨不改[fēng yǔ bù gǎi]
【解釋】遇到風雨也不更改。比喻處于惡劣環境中不變其節操。
【出處】《詩經·鄭風·風雨序》:“風雨思君子也。亂世則思君子不改其度焉。”
【示例】豈所謂徐公之行已有常,而詩人之風雨不改耶。 ——唐·元稹《授韓皋尚書左仆射制》
【第8句】:屢教不改[lǚ jiàn bù gǎi]
【解釋】多次教育,仍不改正。
【出處】明·沈德符《野獲編·戮子》:“嘉靖末年,新鄭故都御史高捷,有子不才,屢戒不俊,因手刃之。”
【示例】犯錯誤的人,出岔子極少數堅持錯誤、屢教不改的以外,大多數是可以改正的。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
【第9句】:過則勿憚改[guò zé wù dàn gǎi]
【解釋】過:過錯;憚:害怕。有了錯誤,不要怕改正。
【出處】《論語·學而》:“主忠信……過則勿憚改。”
【示例】前者躲避現實,有點“明哲保身”的味道;后者也還看不見“過則勿憚改”的勇氣。 ——謝覺哉《反省》
【第10句】:知錯就改[zhī cuò jiù gǎi]
【解釋】知道自己錯了就立即改正。
【出處】王朔《劉慧芳》:“我這人缺點很多,知錯就改便是其中之一。”
【示例】真正做到知錯就改是不容易的。
【第11句】:朝令夕改[zhāo lìng xī gǎi]
【解釋】早晨發布的命令,晚上就改了。比喻經常改變主張和辦法,一會兒一個樣。
【出處】漢·鼌錯《論貴粟疏》:“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漢書·食貨志上》:“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
【示例】政策要力求相對地穩定,不能朝令夕改。
【第12句】:朝令暮改[zhāo lìng mù gǎi]
【解釋】早晨發布的命令,晚上就改了。比喻經常改變主張和辦法,一會兒一個樣。
【出處】漢·鼌錯《論貴粟疏》:“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
【示例】政策要力求相對地穩定,不能朝令暮改。
【第13句】:時移世改[shí yí shì gǎi]
【解釋】時代變了,世事也在改變。
【出處】《抱樸子·鈞世》:“且夫古者事事醇素,今則莫不雕飾,時移世改,理自然也。”
【第14句】:死不悔改[sǐ bù huǐ gǎi]
【解釋】到死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頑固。
【示例】你死不悔改的性格會害了你。
【第15句】:怙惡不改[hù è bù gǎi]
【解釋】怙:堅持。堅持作惡,不肯悔改。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82回:“豈得怙惡不改,又率領眾仙布此惡陣?”
【第16句】:過而能改[guò ér néng gǎi]
【解釋】有了錯誤就能改正。
【出處】《左傳·宣公二年》:“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示例】真個是過而能改,復于無過。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二十六回
【第17句】:累教不改[lěi jiào bù gǎi]
【解釋】經過多次教育仍然不改正。
【示例】他真是累教不改,一意孤行。
【第18句】:積習難改[jī xí nán gǎi]
【解釋】積習:長期形成的舊習慣。長期形成的舊習慣很難更改。
【出處】巴金《<談自己的創作>小序》:“真是積習難改,拿起筆,就像扭開了龍頭,水荷荷地流個不停。”
【示例】我就不相信積習難改,關鍵在于要找到改的方法。
【第19句】:良弓無改[liáng gōng wú gǎi]
【解釋】指繼承父祖的優良傳統和事業。
【出處】語出《禮記·學記》:“良弓無改,必學為箕。”
【示例】其有開國承家,世祿不墜,積仁累德,良弓無改……略書于傳可也。 ——唐·劉知幾《史通·書事》
【第20句】:朝更夕改[zhāo gēng xī gǎi]
【解釋】早晨剛改過,晚上又變了。形容主意不定,一會兒一個樣。同“朝更暮改”。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九回:“適來又在王伯當面前,說他做人好,怎么朝更夕改,又說他不好?”
【第21句】:知過能改[zhī guò néng gǎi]
【解釋】認識到自己錯了就能夠改正。
【出處】《論語·子罕》:“過則勿憚改。”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知過必改,得能莫忘。”
【示例】然一詩之感動于人,而冢宰亦知過能改,皆可以示后,故錄之。 ——明·黃溥《閑中古錄》
【第22句】:風移俗改[fēng yí sú gǎi]
【解釋】移:改變。轉移風氣,改變習俗。
【出處】晉·李氏《先賢行狀》:“遷濟陰太守,以德讓為政,風移俗改。”
【第23句】:朝行夕改[zhāo xíng xī gǎi]
【解釋】朝:早晨。早晨頒布的政令晚上就更改。形容政令無常,局勢混亂。
【出處】《晉書·趙王倫傳》:“白書青紙為詔,或朝行夕改者數四,百官轉易如流矣。”
“改”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痛改前非[tòng gǎi qián fēi]
【解釋】痛:徹底;非:錯誤。徹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錯誤。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 癡公子很使噪脾錢》:“你痛改前非,我把這所房子與你夫妻兩個住下。”
【示例】在政策的感召下,他決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第2句】:移風改俗[yí fēng gǎi sú]
【解釋】改變舊的風俗習慣。同“移風易俗”。
【出處】《宋書·樂志一》:“移風改俗,致和樂之極。”
【示例】公閑邪納正,移風改俗。 ——《南史·宋紀上·武帝》
【第3句】:更弦改轍[gēng xián gǎi zhé]
【解釋】比喻改變方法或態度。同“更弦易轍”。
【出處】明·宋濂《諭安南國詔》:“揆于大義,必討無赦。如或更弦改轍,擇日臤親賢命而立之,庶幾可贖前罪。”
【第4句】:不改其樂[bù gǎi qí lè]
【解釋】不改變自有的快樂。指處于困苦的境況仍然很快樂。
【出處】《論語·雍也》:“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擾,回出不改其樂。”
【示例】(孔子)稱贊顏回吃喝不夠,'不改其樂’。 ——朱自清《論吃飯》
【第5句】:面不改容[miàn bù gǎi róng]
【解釋】指臉色不改變。形容遇到危難時,鎮定自若。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3回:“吉平面不改容,略無懼怯。”
【第6句】:江山好改,秉性難移[jiāng shān hǎo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
【解釋】舊時俗語。強調人要改變習性是非常困難的。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徐老仆義憤成家》:“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示例】老兄,你豈不聞'江山好改,秉性難移’?你切不可打量他從此就這等好說話了。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0回
【第7句】:有則改之,無則嘉勉[yǒu zé gǎi zhī,wú zé jiā miǎn]
【解釋】指凡有缺點錯誤被人指出應該改過,沒缺點、錯誤就用以勉勵自己。
【示例】對于別人的意見,我們應該有則改之,無則嘉勉。
【第8句】:翻然改悟[fān rán gǎi wù]
【解釋】翻然:回飛的樣子,形容轉變很快;悟:醒悟。形容很快認識到過錯而悔改醒悟。
【出處】《金史·完顏匡傳》:“一旦猶子翻然改悟,斥逐奴隸,引咎謝過,則前日之嫌便可銷釋。”
【第9句】:翻然改悔[fān rán gǎi huǐ]
【解釋】翻然:回飛的樣子,形容轉變很快;悔:悔恨。形容很快認識到過錯而悔改。
【出處】宋·黃榦《答梁寧翁書》:“一旦翻然改悔,而欲為善,顧亦何所不可。”
【第10句】:喬裝改扮[qiáo zhuāng gǎi bàn]
【解釋】喬:改換。指改換服飾以偽裝隱瞞身分。
【出處】郭澄清《大刀記》第八章:“繼而又道:'來個喬裝改扮,分散突圍。’”
【示例】每個國家都應嚴防他國喬裝改扮的間諜與特務分子的滲透。
【第11句】:面不改色[miàn bù gǎi sè]
【解釋】臉色不變。形容從容鎮靜的樣子。
【出處】元·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二折:“我這虎頭寨上,但凡拿住的人呵,見了俺,喪膽亡魂,今朝拿住這廝,面不改色。”
【示例】(秦王)叱左右前縛(藺)相如,相如面不改色。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六回
【第12句】:柴天改玉[chái tiān gǎi yù]
【解釋】柴:燒柴祭天;改玉:改變佩戴的玉石。指改朝換代
【出處】清·黃宗羲《余恭人傳》:“柴天改玉之交,皇風未暢。”
【第13句】:江山好改,本性難移[jiāng shān hǎo gǎi,běn xìng nán yí]
【解釋】形容人的本性難以改變。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出處】魯迅《而已集·“意表之外”》:“但'江山好改,本性難移’,也許后來還要開開口。”
【第14句】:幡然改途[fān rán gǎi tú]
【解釋】幡:通“翻”;幡然:很快而徹底;途:途徑。指迅速地完全改變原來的道路。
【出處】《孟子·萬章上》:“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途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
【第15句】:江山可改,本性難移[jiāng shān kě gǎi,běn xìng nán yí]
【解釋】江山:山川,河流;移:改變。改變人的本性比改變自然面貌還困難。強調人的習性是很難改變的。
【出處】蔡東藩《慈禧太后演義》第27回:“俗語有道:'江山可改,本性難移。’”
【第16句】:更名改姓[gèng míng gǎi xìng]
【解釋】改換了原來的姓名。同“變名易姓”。
【出處】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二折:“詐傳著阿媽將令,著存孝更名改姓,調唆的父親生嗔,要了頭也是干凈。”
【示例】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18回:“圣上說學臣薦舉,朝廷欽召,都違悖不赴,卻更名改姓,潛匿京師,調引欽賜才女,這個罪名便大了。”
【第17句】:江山易改,本性難移[jiāng shān yì gǎi,běn xìng nán yí]
【解釋】人的本性的改變,比江山的變遷還要難。形容人的本性難以改變。
【出處】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可不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示例】屢次說你,你總不聽。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巴金《家》
【第18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yǒu zé gǎi zhī,wú zé jiā miǎn]
【解釋】則:就;加:加以。對別人給自己指出的缺點錯誤,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沒有,就用來勉勵自己。
【出處】《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宋·朱熹《集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自治誠切如此,可謂得為學之本矣。”
【示例】根據同學們所提的意見和批評,檢查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第19句】:山河易改,本性難移[shān hé yì gǎi,běn xìng nán yí]
【解釋】指習慣成性,很難改變。
【出處】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二折:“可不的山河易改,本性難移。”
【第20句】:自新改過[zì xīn gǎi guò]
【解釋】自新:自己重新做人。改正錯誤,重新做起
【示例】希望你自新改過,重新做人
【第21句】:璇璣改度[xuán jī gǎi dù]
【解釋】璇璣:指北斗魁第四星。比喻歷法改變。
【出處】三國·魏·王肅《賀正儀》:“元正道祚,璇璣改度,伏稱萬壽。”
【第22句】:變容改俗[biàn róng gǎi sú]
【解釋】指改變風貌習俗。
【出處】《呂氏春秋·上德》:“教變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此之謂順情。”
【第23句】:喬妝改扮[qiáo zhuāng gǎi bàn]
【解釋】喬:做假。喬妝:改變服裝、容顏。指化妝改變形象,掩飾本來的身份。亦作“喬裝打扮”、“喬裝改扮”。
【出處】清·無名氏《劉公案》第12回:“我今要到十里堡,喬妝改扮訪民情。”
【第24句】:更姓改物[gēng xìng gǎi wù]
【解釋】指王朝更迭,改正朔,易服色。
【出處】《國語·周語中》:“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創制天下,自顯庸也。”韋昭注:“更姓,易姓也。改物,改正朔、易服色也。”
【示例】曹操階禍,竊執天衡,殘剝海內,懷無君之心。子丕孤豎,敢尋亂階,盜據神器,更姓改物,世濟其兇。 ——三國·蜀·劉禪《出軍詔》
【第25句】:更姓改名[gēng xìng gǎi míng]
【解釋】更:改變。指改換原來的姓名。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自此更姓改名,削發披淄去了。”
【第26句】:遷善改過[qiān shàn gǎi guò]
【解釋】指改正過失而向善。
【出處】《易·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三國·魏·王弼注:“遷善改過,益莫大焉。”宋·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右修身之要。”
【示例】賴英宗(宋英宗)遷善改過,方成就此一段好事。 ——明·陸深《燕閑錄》
【第27句】:翻然改進[fān rán gǎi jìn]
【解釋】翻然:變動的樣子。形容很快轉變,有所進步。
【出處】《孟子·萬章下》:“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
【示例】……不是采取排斥態度,而是采取規勸態度,使之翻然改進,棄舊圖新。 ——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
【第28句】:死不改悔[sǐ bù gǎi huǐ]
【解釋】到死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頑固,堅持錯誤。
【出處】鄧小平《在中央軍委全體會議上的講話》:“對于'四人幫’的死黨和他們幫派體系里的人,毫無疑問要堅決打擊。”
【示例】他死不改悔,始終堅持他的錯誤論調。
【第29句】:遁名改作[dùn míng gǎi zuò]
【解釋】竄改物名,改變作品。
【第30句】:變風改俗[biàn fēng yì sú]
【解釋】指改變舊的風氣和習俗。
【出處】漢·王符《潛力夫·論三式》:“故凡欲變風改俗者,其行賞罰者也,必使足驚心破膽,民乃易視。”
【第31句】:一改故轍[yī gǎi gù zhé]
【解釋】徹底改變走慣了的老路。指堅決走上新路。
【示例】他一改故轍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第32句】:翻然改圖[fān rán gǎi tú]
【解釋】圖:計劃,打算。比喻很快轉變過來。另作打算。
【出處】漢·審配《獻書袁譚》:“何圖兇險讒慝之人,造飾無端,誘導奸利,至今將軍翻然改圖,忘孝友之仁,聽豺狼之謀,誣先公廢立之言。”
【示例】將軍若能翻然改圖,易跡更步,古人不難追,鄙土何足宰哉?(《三國志·蜀志·呂凱傳》)
【第33句】:江山易改,秉性難移[jiāng shān yì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
【解釋】舊時俗語。強調人要改變習性是非常困難的。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十五:“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秉性難移。’”
【第34句】:易轍改弦[yì zhé gǎi xián]
【解釋】變更車道,改換琴弦。比喻改變方向、計劃、做法或態度。
【出處】清·王韜《〈火器略說〉后跋》:“若一旦易轍改弦,以其材力聰明置之于有用之地,安見其必遜于西人也哉?”
【第35句】:行不更名,坐不改姓[xíng bù gēng míng,zuò bù gǎi xìng]
【解釋】任何情況下都不隱瞞自己的真實姓名。形容為人處世光明磊落。
【出處】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一折:“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自家盆罐趙的便是。”
【示例】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頭武松的便是。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七回
【第36句】:柴天改物[chái tiān gǎi wù]
【解釋】指改朝換代。改物,改變前朝的文物制度。
【出處】《宋書·武帝紀贊》:“至于鐘石變聲,柴天改物,民已去晉,異于延康之初,功實靜亂,又殊感熙之末。”
【示例】伏愿陛下掃地升中,柴天改物。 ——《梁書·元帝紀》
【第37句】:有則改之[yǒu zé gǎi zhī]
【解釋】則:就;加:加以。對別人給自己指出的缺點錯誤,如果有,就改正。
【出處】宋·朱熹《論語集注·學而》:“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自治誠切如此,可謂得為學之本矣。”
【第38句】:江山易改,稟性難移[jiāng shān yì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
【解釋】人的本性的改變,比江山的變遷還要難。形容人的本性難以改變。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看官有所不知。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示例】真是江山易改,稟性難移,他寧死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