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信”的成語大全(149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信守不渝、言而有信、篤信好學等含“信”的成語149個,其中“信”開頭的35個,“信”結尾的53個,“信”在中間的61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信”開頭的成語
【第1句】:信守不渝[xìn shǒu bù yú]
【解釋】堅守信用不變。
【示例】為顧客提供最佳品質的產品,是這家公司幾十年來始終信守不渝的宗旨。
【第2句】:信以為真[xìn yǐ wéi zhēn]
【解釋】相信他是真的。指把假的當作真的。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只因他平日冒稱是宰相房玄齡之后,在人前夸炫家世,同僚中不知他的來歷,信以為真,把他十分敬重。”
【示例】寶玉又問他地名莊名,來往遠近,坐落何方,劉老老便順口謅了出來。寶玉信以為真。 ——清·曹雪琴《紅樓夢》第三十九回
【第3句】:信以傳信,疑以傳疑[xìn yǐ chuán xìn,yí yǐ chuán yí]
【解釋】可信的,就作為可信的留傳下去;可疑的,仍然作為可疑的留傳下去。指對文獻資料及傳說中的不同說法,采取客觀審慎的態度。
【出處】《谷梁傳·桓公五年》:“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陳侯鮑卒。鮑卒,何為以二日卒之?春秋之義,信以傳信,疑以傳疑。”
【示例】鬼神不能自成,須人而生,柰何無父而生乎!一言有父,一言無父,信以傳信,疑以傳疑,故兩言之。 ——《史記·三代世表》
【第4句】:信誓旦旦[xìn shì dàn dàn]
【解釋】信誓:表示誠意的誓言;旦旦:誠懇的樣子。誓言說得真實可信。
【出處】《詩經·衛風·氓》:“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示例】臣乃脈定于內,心正于懷,信誓旦旦,秉志不回,翻然高舉,與彼長辭。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十篇
【第5句】:信馬游韁[xìn mǎ yóu jiāng]
【解釋】信:聽憑。騎著馬隨意游蕩。指沒主意,受外力左右。指不受約束,任意游蕩。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4回:“這四五年來,每日信馬游韁,如在醉夢中一般。”
【第6句】:信步而行[xìn bù ér xíng]
【解釋】信:隨意。無目的地隨意行走。
【出處】宋·陸游《龜堂雜興》詩:“曳杖東岡信步行,夕陽偏向竹間明。”
【示例】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11卷:“單說朱婆與鄭夫人尋思黑夜無路投奔,信步而行,只揀僻靜處走去。”
【第7句】:信筆涂鴉[xìn bǐ tú yā]
【解釋】信:聽憑,隨意;信筆:隨意書寫;涂鴉:比喻字寫得很拙劣,隨便亂涂亂畫。形容字寫得很潦草。也常用作自謙之詞。
【出處】唐·盧仝《示添丁》詩:“不知四體正困憊,泥人啼哭聲呀呀。忽來案上翻墨汁,涂抹詩書如老鴉。”
【示例】僻處蠻鄉,無師講究,不過信筆涂鴉。 ——清·李漁《意中緣·先訂》
【第8句】:信口胡言[xìn kǒu hú yán]
【解釋】隨口亂說。指毫無根據、不負責任地瞎說。
【出處】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一回:“這里什么去處,你敢信口胡言!”
【示例】請不要相信他的信口胡言
【第9句】:信譽卓著[xìn yù zhuó zhù]
【解釋】卓著:突出顯著。信用與名譽特別好。
【示例】他這塊金字招牌信譽卓著。
【第10句】:信步漫游[xìn bù màn yóu]
【解釋】信、漫:隨意。隨意走走逛逛。
【出處】宋·陸游《龜堂雜興》詩:“曳杖東岡信步行,夕陽偏向竹間明。”
【示例】信步漫游了一會,聽得晚鳥還巢叫聲,抬頭看了看天,西天邊上抹出幾道紅色云霞。 ——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第二章
【第11句】:信口胡說[xìn kǒu hú shuō]
【解釋】隨口亂說。指毫無根據,不負責任地瞎說。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十二:“若說有君有長時用敬,則無君無親無長之時,將不敬乎?都不思量,只是信口胡說。”
【示例】崇禎臉色大變,怒氣填胸,問道:“陳新甲可知道謝升在朝房信口胡說?” ——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七章
【第12句】:信口開合[xìn kǒu kāi hé]
【解釋】比喻隨口亂說一氣。
【出處】元·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你休只管信口開合,絮絮聒聒,俺張孔目怎肯緣木求魚。”
【示例】他說得高興,就信口開合起來。
【第13句】:信受奉行[xìn shòu fèng xíng]
【解釋】信:信仰;奉:執行。接受教誨,虔敬奉行。比喻堅信不移,奉行不悖。
【出處】《仁王經·末》:“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第14句】:信口開河[xìn kǒu kāi hé]
【解釋】比喻隨口亂說一氣。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你那里休聒,不當一個信口開合知。”
【示例】村老老是信口開河,情哥哥偏尋根究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九回
【第15句】:信以為實[xìn yǐ wéi shí]
【解釋】信:相信。指把虛無的當作真實存在的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5卷:“況且窩盜為事,聲名揚開去不好聽,別人不管好歹,信以為實,就怕來纏帳。”
【示例】清·吳璿《飛龍全傳》第26回:“定睛細看,乃是個泥塑的土地,方才信以為實。”
【第16句】:信使往來[xìn shǐ wǎng lái]
【解釋】信使:指傳遞消息或承擔使命的人,即使者。雙方互派的使者來來往往。
【出處】《魏書·西域傳論》》:“西域雖通魏氏,而中原始平,天子方以混一為心,未遑征伐。其信使往來,深得羈縻勿絕之道耳。”
【示例】從此闖、曹兩營信使往來不斷,都瞞著西營耳目。 ——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九章
【第17句】:信言不美[xìn yán bù měi]
【解釋】信:真實。美:美妙,漂亮。真實的話未經加工,所以不美妙動聽。
【出處】《老子》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示例】是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我必須告訴你真實的情況。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第十章
【第18句】:信口胡謅[xìn kǒu hú zhōu]
【解釋】隨口亂說。指毫無根據,不負責任地瞎說。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十二:“若說有君有長時用敬,則無君無親無長之時,將不敬乎?都不思量,只是信口胡說。”
【示例】今番潑水難收,到那里問緣由,怎敢便信口胡謅。 ——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一折
【第19句】:信手涂鴉[xìn shǒu tú yā]
【解釋】信:聽憑,隨意;信手:隨意書寫;涂鴉:比喻字寫得很拙劣,隨便亂涂亂畫。形容字寫得很潦草。也常用作自謙之詞。
【出處】唐·盧仝《示添丁》詩:“不知四體正困憊,泥人啼哭聲呀呀。忽來案上翻墨汁,涂抹詩書如老鴉。”
【第20句】:信嘴胡說[xìn zuǐ hú shuō]
【解釋】信:由。由著嘴胡說八道。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8回:“別是寶玉有嘴無心,傻子似的從沒個忌諱,高興了信嘴胡說也是有的。”
【示例】請不要信嘴胡說。
【第21句】:信手拈來[xìn shǒu niān lái]
【解釋】信手:隨手;拈:用手指捏取東西。隨手拿來。多指寫文章時能自由純熟的選用詞語或應用典故,用不著怎么思考。
【出處】宋·蘇軾《次韻孔毅甫集古人句見贈》詩:“前身子美只君是,信手拈來俱天成。”
【示例】惹一番信手拈來斧痕。 ——元·無名氏《度柳翠》第一折
【第22句】:信賞必罰[xìn shǎng bì fá]
【解釋】信:真實不欺。有功勞的一定獎賞,有罪過的一定懲罰。形容賞罰嚴明。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右上》:“信賞必罰,其足以戰。”
【示例】諸葛治蜀,賞信必罰,彭羕、李嚴,皆縱橫之魁杰,故羕誅而嚴流。 ——章炳麟《諸子學略說》
【第23句】:信馬由韁[xìn mǎ yóu jiāng]
【解釋】信、由:聽任。騎著馬無目的地閑逛。比喻隨便走走。也比喻無主見,隨外力而轉移。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八十六回:“卻說王氏是一個昏天黑地的母親,紹聞是一個信馬由韁的兒子。”
【示例】他信馬由韁地走到中央公園,糊里糊涂地買了一張門券進去。(老舍《老張的哲學》第三十二章)
【第24句】:信不由衷[xìn bù yóu zhōng]
【解釋】信:誠實;衷:內心。誠實不是出自內心。比喻假意敷衍。
【出處】《左傳·隱公三年》:“信不由中,質無益也。”《一國志·魏志·臧洪傳》:“然猶復云云者,仆以是知足下之言,信不由衷,將以救禍也。”
【示例】敗之自彼,信不由衷,信不由衷。 ——《宋史·林栗傳》
【第25句】:信而有征[xìn ér yǒu zhēng]
【解釋】信:確實;征:征驗,證據。可靠而且有證據。
【出處】《左傳·昭公八年》:“君子之言,信而有征。”
【示例】稱多則吾豈敢,言拙信而有征。 ——晉·潘岳《閑居賦》
【第26句】:信口開呵[xìn kǒu kāi hē]
【解釋】比喻隨口亂說一氣。同“信口開合”。
【出處】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一折:“你待要著死撞活,將功折過,你休那里信口開呵。”
【第27句】:信以為本[xìn yǐ wéi běn]
【解釋】信:誠實。以誠實可信作為處世的根本。指言行要遵守信用。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九年》:“武將信以為本,循而行之。”
【第28句】:信手拈出[xìn shǒu niān chū]
【解釋】信手:隨手;拈:用手指捏取東西。隨手拿出來。多指寫文章時能自由純熟的選用詞語或應用典故,用不著怎么思考。
【出處】宋·韓駒《贈趙伯魚》:“學詩當如初學禪,未悟且遍參諸方。一朝悟罷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示例】乾隆信手拈出一枝,取了簽標看時,上頭是一首詩。 ——二月河《乾隆皇帝》十七
【第29句】:信口開喝[xìn kǒu kāi hē]
【解釋】比喻隨口亂說一氣。同“信口開合”。
【出處】元·張養浩《新水令·辭官》:“非是俺全身遠害,免教人信口開喝。”
【第30句】:信使往還[xìn shǐ wǎng huán]
【解釋】信使:指傳遞消息或承擔使命的人,即使者。雙方互派的使者來來往往。
【出處】《資治通鑒·陳紀·高宗宣皇帝太建四年》:“壽陽被圍,大軍出拒之,信使往還,須稟節度。”
【示例】卻說傅宗龍、楊文岳會師之前,已經通過信使往還,確定了基本方略,以穩重為上策。 ——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十八章
【第31句】:信而好古[xìn ér hào gǔ]
【解釋】信:相信;好:愛好。相信并愛好古代的東西。
【出處】《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示例】這樣,我們的信而好古的態度,便發生了新意義。 ——錢鐘書《寫在人生邊上·讀<伊索寓言>》
【第32句】:信外輕毛[xìn wài qīng máo]
【解釋】佛教語。信心動搖不定,像鴻毛輕飄浮動。
【出處】《觀經玄義分》:“況我信外輕毛,敢知旨趣。”
【第33句】:信而有證[xìn ér yǒu zhèng]
【解釋】真實而有根據。
【出處】《左傳·昭公八年》:“君子之言,信而有征。”
【示例】信而有證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序》
【第34句】:信及豚魚[xìn jí tún yú]
【解釋】及:達到;豚:小豬。信用及于小豬和魚那樣微賤的東西。比喻信用非常好。
【出處】《周易·中孚》:“豚魚吉。信及豚魚也。”
【示例】百揆時敘,六樂克和。信及豚魚,恩加動植。 ——前蜀·杜光庭《謝允上尊號表》
【第35句】:信口雌黃[xìn kǒu cí huáng]
【解釋】信:任憑,聽任;雌黃:即雞冠石,黃色礦物,用作顏料。古人用黃紙寫字,寫錯了,用雌黃涂抹后改寫。比喻不顧事實,隨口亂說。
【出處】晉·孫盛《晉陽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
【示例】如果孫俊英按事實講也沒有什么,但是她加油添醋,信口雌黃,憑空捏造,極盡誣蔑挑撥之能事。 ——馮德英《迎春花》第二十一章
“信”結尾的成語
【第1句】:言而有信[yán ér yǒu xìn]
【解釋】說話靠得住,有信用。
【出處】《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示例】則要你言而有信,休擔閣了少年人。 ——元·戴善夫《風光好》第三折
【第2句】:無征不信[wú zhēng bù xìn]
【解釋】征:證據,驗證。沒有證據的話或事不可信。
【出處】《禮記·中庸》:“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
【示例】所謂夏禮、殷禮都已文獻無征。“無征不信”,故他所重視的是“郁郁乎文哉”的周禮。 ——郭沫若《十批判書·孔墨的批判二》
【第3句】:難以置信[nán yǐ zhì xìn]
【解釋】不容易相信。
【出處】馬克·吐溫《競選州長》:“當真把我的名字牽連到這個不名譽的嫌疑上面,一時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示例】這件事情真是讓人難以置信。
【第4句】:一枝春信[yī zhī chūn xìn]
【解釋】指梅花開放。
【出處】宋·周邦彥《驀山溪》詞:“恨眉羞斂,往事休重問。人去小庭空,有梅梢、一枝春信。檀心未展,誰為探芳叢,消瘦盡,洗妝勻,應更添風韻。”
【示例】畢竟天涯同咫尺,一枝春信為君傳。 ——清·魏子安《花月痕》第三十一回
【第5句】:達誠申信[dá chéng shēn xìn]
【解釋】達:表達;申:表明;信:誠實。表達真誠忠貞。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八回:“怡紅院濁玉,謹以群花之蕊,冰鮫之縠,沁芳之泉,楓露之茗;四者雖微,聊以達誠申信。”
【第6句】:硁硁之信[kēng kēng zhī xìn]
【解釋】固執的信念。
【出處】《論語·憲問》:“子擊磬于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
【示例】相國之專,予所知也。主公猶執硁硁之信,隱忍不言。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六回
【第7句】:言而無信[yán ér wú xìn]
【解釋】說話不算數,沒有信用。
【出處】《谷梁傳·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
【示例】老孫若不與你,恐人說我言而無信。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六十一回
【第8句】:云期雨信[yún qī yǔ xìn]
【解釋】指男女約定幽會的日期。
【出處】宋·歐陽修《品令》詞:“懊惱人人薄幸。負云期雨信。”
【第9句】:杳無音信[yǎo wú yīn xìn]
【解釋】音信:消息,回信。沒有一點消息。
【出處】宋·黃孝邁《詠水仙》詞:“驚鴻去后,輕拋素襪,杳無音信。”
【示例】孔明一去東吳,杳無音信。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
【第10句】:半疑半信[bàn yí bàn xìn]
【解釋】有點懷疑,又有點相信。表示對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出處】唐·元稹《古筑城曲》:“因茲請休和,虜往騎來過。半疑兼半信,筑城猶嵯峨。”
【示例】若他人聽過了,半疑半信,若存若亡,安得不惰。 ——《朱子全書》卷十六
【第11句】:一詘一信[yī qū yī shēn]
【解釋】詘:通“屈”,彎曲;信:通“伸”,伸展。一屈一伸。
【出處】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九:“用其升少陽,一詘一信,展羽云間。”
【第12句】:胡為亂信[hú wéi luàn xìn]
【解釋】為:干。指胡亂地干事,盲目地迷信。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十七回:“向后來,再不可胡為亂信,望你把三教歸一:也敬僧,也敬道,也養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
【第13句】:抱柱之信[bào zhù zhī xìn]
【解釋】用以表示堅守信約。
【出處】《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記·蘇秦列傳》:“信如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長干行》詩:“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示例】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長守尾生抱柱之信,拼減沈郎腰帶之圍,真情至語。 ——惠淇源《婉約詞》六
【第14句】:小忠小信[xiǎo zhōng xiǎo xìn]
【解釋】小表忠心,小講信用。多指所采取的一種手段。
【出處】《清史稿·世祖紀》:“小忠小信,固結主心,大憝大奸,潛持國柄。”
【第15句】:美言不信[měi yán bù xìn]
【解釋】信:真實。指詞藻華蓋的言辭、文章,內容往往不真實。
【出處】《老子》第六十八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示例】若美言不信,玩物喪志,其賦亦不可已乎。 ——清·劉熙載《藝概·賦概》
【第16句】:隴頭音信[lǒng tóu yīn xìn]
【解釋】指寄往或來自遠方的書信。
【出處】元·高明《琵琶記·伯喈行路》:“嘆路途千里,日日思親。青梅如豆,難寄隴頭音信。”
【第17句】:半信不信[bàn xìn bù xìn]
【解釋】指不完全相信。
【出處】三國·魏·嵇康《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茍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擇,何為半信而半不信耶?”
【示例】定半信不信,心中猶豫。 ——《三國演義》第八七回
【第18句】:治兵以信[zhì bīng yǐ xìn]
【解釋】兵:軍隊。要用信義來管理軍隊。
【出處】晉·馬隆《握奇經·八陣總論》:“治兵以信,求勝以奇。”
【第19句】:丹青之信[dān qīng zhī xìn]
【解釋】丹:紅色;信:確實。紅黑二色是不變的顏色。比喻事情已經明了,不可改變。
【出處】《漢書·王莽傳》:“明告以生活丹青之信。”
【示例】臣愿得奉威命,開以丹青之信。 ——《資治通鑒·漢紀·光武帝建光三年》
【第20句】:偏聽偏信[piān tīng piāng xìn]
【解釋】偏面地聽了一方面的話就信以為真。多指處理事情的態度不公正。
【出處】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示例】他總是樂于聽取大家的意見,從不偏聽偏信。
【第21句】:納忠效信[nà zhōng xiào xìn]
【解釋】納;獻納;效:獻出。獻出忠心和諍言。
【出處】西漢·司馬遷《報任安書》:“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譽,自結明主。”
【第22句】:鸞音鶴信[luán yīn hè xìn]
【解釋】比喻仙界的音信。
【出處】唐·羅隱《淮南高駢所造迎仙樓》詩:“鸞音鶴信杳難回,鳳駕龍車早晚來。”
【示例】鸞音鶴信須凝睇,好把唏噓答上蒼。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回
【第23句】:孝悌忠信[xiào tì zhōng xìn]
【解釋】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的封建社會的應具備的道德標準。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祖統制顯靈救駕》:“凡遇人,只勸人以'孝悌忠信’四字。”
【示例】人以孝悌忠信是教,家惟禮義廉恥是尚。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二十三回
【第24句】:賞罰不信[shǎng fá bù xìn]
【解釋】賞賜與懲罰不按規定執行。
【出處】《韓非子·初見秦》:“號令不治,賞罰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盡其民力,彼固亡國之形也。”
【第25句】:杖莫如信[zhàng mò rú xìn]
【解釋】杖:通“仗”,憑借。可仗恃的莫過于守信用。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八年》:“舍之聞之:'杖莫如信’。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晉,不亦可乎。”
【第26句】:魚書雁信[yú shū yàn xìn]
【解釋】泛指書信。
【出處】《雍熙樂府·古調石榴花·閨思》:“總是傷情別離,則這魚書雁信,冷清清杳無蹤跡。”
【第27句】:一言之信[yī yán zhī xìn]
【解釋】信:信用。對自己說的話都很講信用。
【出處】《孔子家語·好生》:“賢哉楚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匪申叔之信,不能達其義,匪莊王之賢,不能受其訓。”
【第28句】:貪而無信[tān ér wú xìn]
【解釋】貪婪而又不守信用。
【出處】漢·應劭《鮮卑胡市議》:“以為鮮卑隔在漠北,犬羊為群,無君長帥廬落之居,又其天性,貪而無信。”
【示例】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6回:“楚王為人,貪而無信。”
【第29句】:不令而信[bù lìng ér xìn]
【解釋】令:命令;信:信服。不用三令五申能使之遵守服從。
【出處】春秋·齊·孫武《孫子·九地》:“不約而親,不令而信。”
【第30句】:徙木為信[xǐ mù wéi xìn]
【解釋】徙:遷移;信:信用。指說到做到,言而有信。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有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第31句】:不言而信[bù yán ér xìn]
【解釋】舊指君子不用說什么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出處】《莊子·田子方》:“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
【示例】堯舜之世,正百官而諸侯服,去四兇而天下安,不言而信,不怒而威。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八回
【第32句】:民保于信[mín bǎo yú xìn]
【解釋】指執政的人有信還要有義,才能受到人民擁護。
【出處】《左傳·定公十四年》:“諺曰:'民保于信。’吾以信義也。”
【示例】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 ——《資治通鑒·周紀·顯王十年》
【第33句】:通風討信[tōng fēng tǎo xìn]
【解釋】猶言通風報信。把對立雙方中一方的機密暗中告訴另一方。
【出處】明·沈鯨《雙珠記·京邸敘親》:“宮城中不比民家,雖皇后貴妃,難與父母往來,況宮女禁閉在內,誰能通風討信。”
【第34句】:破除迷信[pò chú mí xìn]
【解釋】原指從宗教迷信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現也指解放思想,掃除自卑感,樹立敢想、敢說、敢干的新風格。
【出處】毛澤東《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要破除迷信。不論古代的也好,現代的也好。”
【示例】我們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第35句】:渺無音信[miǎo wú yīn xìn]
【解釋】渺:邈遠的樣子。指毫無消息
【出處】巴金《發的故事·窗下》:“你不能就這樣渺無音信地丟開了我,讓我孤零零地住在這個陌生的大城市里。”
【示例】他三年前離家,至今渺無音信
【第36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shí shì zhī yì,bì yǒu zhōng xìn]
【解釋】即使是十戶人家的地方,也一定有忠誠信實的人。指處處都有賢人。
【出處】語出《論語·公治長》:“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示例】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師。 ——《漢書·武帝紀》
【第37句】:棄義倍信[qì yì bèi xìn]
【解釋】背離信義。指不講道義,不守信用。倍,通“背”。
【出處】戰國·趙·荀況《荀子·強國》:“古者禹湯本義務信而天下治,桀紂棄義倍信而天下亂。”
【第38句】:輕諾寡信[qīng nuò guǎ xìn]
【解釋】輕易答應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處】《老子》六十三章:“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示例】吾家非輕諾寡信。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鳳仙》
【第39句】:尾生之信[wěi shēng zhī xìn]
【解釋】尾生:古代傳說中堅守信約的人,他為守約而甘心淹死。比喻只知道守約,而不懂得權衡利害關系。
【出處】《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記·蘇秦列傳》:“信如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示例】好惡失其宜,是非亂其真,雖有尾生之信,曾子之孝,吾弗貴也。 ——《二程全書·粹言二》
【第40句】:忠款誠信[zhōng kuǎn chéng xìn]
【解釋】款:誠懇。忠實誠懇守信用。
【出處】漢·劉向《列女傳·齊桓衛姬頌》:“齊桓衛姬,忠款誠信,公好淫樂,姬為修身,望色請罪,桓公加焉,厥使治內,立為夫人。”
【第41句】:通風報信[tōng fēng bào xìn]
【解釋】風:風聲。把對立雙方中一方的機密暗中告訴另一方。
【出處】清·頤鎖《黃繡球》第二十回:“那掌柜的說他惡毒,跟手叫送棺材到陳府上去的通風報信,一面地保就在內看守了這掌柜的。”
【示例】他立刻掉頭,抄橫巷子趕回冼大媽的竹寮,打算給那幾個共產黨員通風報信。(歐陽山《三家巷》二十六)
【第42句】:背義負信[bèi yù fù xìn]
【解釋】指背棄道義,不守信用。
【出處】見“背信棄義”。
【示例】我根本就沒有料到,希特勒竟發狂到這樣的地步,在一年以前就背義負信,開始去侵犯蘇聯。 ——郭沫若《笑早者,禍哉》
【第43句】:言而不信[yán ér bù xìn]
【解釋】說話不講信用。
【出處】《淮南子·泰族訓》:“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為之者也。”
【第44句】:輕言寡信[qīng yán guǎ xìn]
【解釋】說話輕率,缺少信用。
【出處】元·賈仲名《升仙夢》第三折:“你不要非真當假,大丈夫言出無差,輕言寡信,休要耍。”
【第45句】:一言立信[yī yán lì xìn]
【解釋】信:信譽。以一句話樹立了信譽。
【出處】《后漢書·朱浮傳》:“莊王但為爭強而發怒,公子以一言而立信。”
【第46句】:推誠相信[tuī chéng xiāng xìn]
【解釋】誠:相信。指以真心對待人。
【出處】《北齊書·慕容紹宗傳》:“我與晉州推誠相待,何忽輒相猜阻,橫生此言。”
【示例】臣與蜀主,推誠相信,知臣本心,必不肯殺臣之家小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
【第47句】:果于自信[guǒ yú zì xìn]
【解釋】果:果敢。形容過分自信。
【出處】《列子·湯問》:“皇子果于自信,果于誣理哉?”
【第48句】:謂予不信[wèi yú bù xìn]
【解釋】如果以為我的話不真實。
【出處】《詩經·王風·采葛》:“謂予不信,有如?日。”
【第49句】:青鳥傳信[qīng niǎo chuán xìn]
【解釋】青鳥:傳說中受西王母役使的神鳥,后借指傳遞信息的使者。比喻使者傳遞信息。
【出處】唐·歐陽洵《藝文類聚·青鳥》引《漢武故事》:“七月七日,上于承華殿齋,正中,忽有一青鳥從西方來,集殿前。上問東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來也。’有頃王母至。”
【示例】瑤詞青鳥傳信到,說群仙飛下丹霄。 ——《雍熙樂府·第二卷·端正好》
【第50句】:訥直守信[nè zhí shǒu xìn]
【解釋】訥直:言語遲鈍,品格正直;守信:遵守信用。指人純樸憨厚,不善辭令。
【出處】《南史·郭祖深傳》:“飾口利辭,競相推薦;訥直守信,坐見埋沒。”
【第51句】:推誠布信[tuī chéng bù xìn]
【解釋】誠:真心;信:信義。拿出真心,廣布信義。即以真心信義待人。
【出處】《周書·于翼傳》:“翼又推誠布信,事存寬簡,夷夏感悅,比之大小馮君焉。”
【示例】《辛昂傳》:“昂推誠布信,甚得夷獠歡心。”
【第52句】:物微志信[wù wēi zhì xìn]
【解釋】微:小;志:心意;信:誠實。生物雖小,主地誠實。本指蟲吟鳥鳴,準確及時。比喻人身份不高而內心誠實。
【出處】《后漢書·襄楷傳》:“臣聞布谷鳥鳴于孟夏,蟋蟀吟于始秋,物有微而志信,人有賤而言忠。”
【第53句】:去食存信[qù shí cún xìn]
【解釋】比喻寧可失去糧食而餓死,也要堅持信義。
【出處】《論語·顏淵》:“去食,自古緣有死,民無信不立。”
【示例】《傳》稱“去食存信”,孔子曰:“民無信不立。”昔項羽既入咸陽,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誰奪耶? ——唐·吳兢《貞觀政要·誠信》
“信”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篤信好學[dǔ xìn hào xué]
【解釋】篤信:忠實地信仰。指對道德和事業抱有堅定的信心,勤學好問。
【出處】《論語·泰伯》:“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示例】若夫篤信好學,志在生民者,略有三數。 ——清·章炳麟《革命道德說》
【第2句】:篤信好古[dǔ xìn hào gǔ]
【解釋】篤:誠篤;信:誠實;好:熱愛。堅持自己的信仰,喜愛古代的典籍。
【出處】明·劉基《陳司戶墓志銘》:“情貫經史,蜚聲癢序,而弗競弗求,篤信好古。”
【第3句】:取信于民[qǔ xìn yú mín]
【解釋】取得人民的信任。
【出處】《漢書·楚元王傳》:“覽往事之戒,以折中取信。”
【示例】當時的情況是弱國抵抗強國。文中指出了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于民。(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第4句】:音信杳然[yīn xìn yǎo rán]
【解釋】沒有一點消息。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六十一回:“馬道長一去,音信杳然,定非吉兆;明日且與姜尚會戰,看是如何,再探馬道長消息。”
【示例】目今又當大比之年,此時想已放榜,怎么音信杳然?難道我相公又下第了不成? ——明·葉憲祖《鸞鎞記》第二十三出
【第5句】:風信年華[fēng xìn nián huá]
【解釋】指女子二十四歲時。
【出處】高陽《胡雪巖全傳·煙消云散》:“那轎中走出來一個風信年華的麗人,便是年羹堯的愛妾。”
【示例】她正值風信年華,顯得格外楚楚動人。
【第6句】:言必信,行必果[yán bì xìn,xíng bì guǒ]
【解釋】信:守信用;果:果斷,堅決。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
【出處】《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示例】我們中國人說話是算數的,從來是言必信,行必果。
【第7句】:履信思順[lǚ xìn sī shùn]
【解釋】篤守信用,思念和順。
【出處】《易·系辭上》:“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新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三國志·蜀志·后主傳》:“履信思順,以享左右無疆之休。”
【示例】夫履信思順,生人之善行。 ——晉·陶潛《感士不遇賦》序
【第8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rén ér wú xìn,bù zhī qí kě]
【解釋】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
【出處】《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示例】列位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才說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為王。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一回
【第9句】:講信修睦[jiǎng xìn xiū mù]
【解釋】修:建立;睦:和睦。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講究信用,謀求和睦。
【出處】《禮記·禮運》:“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示例】我國民務擴新知,多盡義務,對于內則父詔兄勉,對于外則講信修睦。 ——蔡東藩、許厪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四十四回
【第10句】:言行信果[yán xíng xìn guǒ]
【解釋】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同“言必信,行必果”。
【出處】郭沫若《沁園春·祝中日恢復邦交》詞:“從今后,望言行信果,和睦萬邦。”
【第11句】:賞信必罰[shǎng xìn bì fá]
【解釋】信:真實不欺。有功勞的一定獎賞,有罪過的一定懲罰。形容賞罰嚴明。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右上》:“信賞必罰,其足以戰。”
【第12句】:將信將疑[jiāng xìn jiāng yí]
【解釋】將:且,又。有點相信,又有點懷疑。
【出處】唐·李華《吊古戰場文》:“人或有言,將信將疑。”
【示例】榮祿對他是持著戒心的,所以這番憤激之言,在將信將疑之間。 ——高陽《清宮外史》上冊
【第13句】:自信不疑[zì xìn bù yí]
【解釋】相信自己,絕不懷疑。
【出處】宋·蘇軾《司馬溫公行狀》:“為政之日,自信而不疑。”
【第14句】:威信掃地[wēi xìn sǎo dì]
【解釋】威信:威望和信譽。威望、信譽全部喪失。比喻威望和信譽完全喪失。
【出處】郭沫若《南京印象》:“而且就是他,使得法紀蕩然,使得政府的威信掃地,他到底有什么收獲?”
【示例】他現在徹底威信掃地了。
【第15句】:賞信罰明[shǎng xìn fá míng]
【解釋】形容處理事情嚴格而公正。同“賞罰分明”。
【出處】《新唐書·李光弼傳贊》:“遭祿山變,拔任兵柄,其策敵制勝不世出,賞信罰明,士卒爭奮,毅然有古良將風。”
【第16句】:疑信參半[yí xìn cān bàn]
【解釋】指半信半疑。
【出處】宋·魏了翁《江陵別安撫書》:“少之時,有言人之簠簋不飾者,輒咎其誣人;迨稍涉世,疑信參半,今則信其有是人也。”
【示例】眼睛是睜得更其圓大了,那里是疑信參半的。 ——鐘理和《故鄉之三·阿煌叔》
【第17句】:花信年華[huā xìn nián huá]
【解釋】花信:開花時期。指女子的年齡到了二十四歲。也泛指女子的年齡正處在年輕貌美之時。
【出處】宋·范成大《元夕后連陰》:“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揚州百面雷。”
【示例】在她花信年華時,她早就小有名氣了
【第18句】:魚信雁書[yú xìn yàn shū]
【解釋】魚信、雁書:古代指書信。后多用以指書信。
【出處】南朝·梁·王僧孺《搗衣》詩:“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
【第19句】:兼聽則明,偏信則暗[jiān tīng zé míng,piān xìn zé àn]
【解釋】指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
【出處】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示例】唐朝人魏徵說過:“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毛澤東《矛盾論》
【第20句】:取信于人[qǔ xìn yú rén]
【解釋】比喻取得別人的信賴。
【出處】晉·陸機《豪士賦序》:“取信于人主之懷,止謗于眾多之口。”
【示例】大王猶自狐疑未定,安能取信于人?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
【第21句】:莫信直中直,須防人不仁[mò xìn zhí zhōng zhí,xū fáng rén bù rén]
【解釋】直:公正,正直。不能簡單地相信別人很正直,而應當提防他存心不良。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16回:“素姐道:'莫信直中直,須防人不仁。拿天平來,我把這銀子兌兌。’”
【第22句】:棄信違義[qì xìn wéi yì]
【解釋】信:信用;義:道義。違背諾言,不講道義。
【出處】清·陳確《分三秦論》:“棄信違義,而背叛天下之所共主,以自行其智,雖得天下,其亡益違。”
【第23句】:賞罰信明[shǎng fá xìn míng]
【解釋】形容處理事情嚴格而公正。同“賞罰分明”。
【出處】《漢書·王嘉傳》:“孝宣皇帝賞罰信明,施與有節,記人之功,忽于小過,以致治平。”
【第24句】:寡信輕諾[guǎ xìn qīng nuò]
【解釋】輕易答應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處】《老子》六十三章:“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示例】佳人應怪我,別后寡信輕諾。記得當初,翦香云為約。 ——宋·柳永《正宮·尾犯》
【第25句】:至信辟金[zhì xìn bì jīn]
【解釋】至信:最有信用;辟:排除。最守信用的人無須用金玉作信物。
【出處】《莊子·庚桑楚》:“至禮有不人,至義不物,至知不謀,至仁無親,至信辟金。”
【第26句】:卬首信眉[áng shǒu shēn méi]
【解釋】信,通“伸”。昂首伸眉。形容意氣昂揚,不隨波逐流。
【出處】《漢書·司馬遷傳》:“今已專職形為埽除之隸,在闒茸之中,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
【示例】隨行逐隊,則有持祿之譏;卬首信眉,則有出位之戒,是亦何榮之有哉! ——宋朱熹《答汪尚書書》
【第27句】:民無信不立[mín wú xìn bù lì]
【解釋】無信:缺乏信任;不立:立不起來人民如果對國家缺乏信任,這個國家就不穩固。
【出處】《論語·顏淵》:“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示例】民無信不立。咱們開會不掛自家兒旗,是公開欺騙老百姓。 ——馮雪峰《山盜和他們的旗》
【第28句】:言信行直[yan xin xing zhi]
【解釋】指言語信實,行為正直。
【第29句】:偏信則暗[piān xìn zé àn]
【解釋】偏信:只聽信一方面的話;暗:糊涂。只聽信一方面的話,就不能明辨是非。
【出處】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第30句】:盡信書不如無書[jìn xìn shū bù rú wú shū]
【解釋】泛指讀書不要拘泥于書上或迷信書本。
【出處】語出《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陸九淵《政之寬猛孰先論》:“鳴呼,盡信書不如無書。”
【示例】歷史可信嗎?我們只能說:大體可信。如果說完全不可信,那就成了虛無主義。但盡信書不如無書的古訓, 還是有道理的。 ——孫犁《我的史部書》
【第31句】: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nìng kě xìn qí yǒu,bù kě xìn qí wú]
【解釋】寧愿相信它有,不可相信它沒有。指做事要有充分的準備。
【出處】元·無名氏《盆兒鬼》楔子:“那先生都叫他做賈半仙,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孩子去意已決。”
【示例】高家的太太們不一定相信,也不一定不相信,但是他們'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巴金《談<秋>》
【第32句】:音稀信杳[yīn xī xìn yǎo]
【解釋】沒有音訊和消息。
【出處】元·無名氏《字字錦》曲:“想殺人也天,盼殺人也天,短命冤家,音稀信杳,莫不誤約盟言。”
【第33句】:惇信明義[dūn xìn míng yì]
【解釋】惇:重視;信:誠實。重視信實,明白理義。
【出處】《尚書·武成》:“惇信明義,崇德報功。”
【示例】像這樣惇信明義的人不多見了。
【第34句】:違信背約[wéi xìn bèi yuē]
【解釋】違:違背。失信于人,背棄約定,毫無信義可言。
【出處】《周書·武帝紀下》:“偽齊違信背約,惡稔禍盈。”
【示例】我們不能干違信背約的事。
【第35句】:韓信用兵,多多益辦[hán xìn yòng bīng,duō duō yì bàn]
【解釋】比喻越多越好。同“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出處】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三:“韓信用兵,多多益辦。此是化工造物之妙,與文同用。”
【第36句】:賞信罰必[shǎng xìn fá bì]
【解釋】指該賞一定賞,該罰一定罰。
【出處】《六韜·賞罰》:“太公曰:'凡用賞者貴信,用罰者貴必,賞信罰必,于耳目之所見聞,則所不見聞者莫不陰化矣。”
【第37句】:背信棄義[bèi xìn qì yì]
【解釋】背:違背;信:信用;棄:扔掉;義:道義。違背諾言,不講道義。
【出處】《北史·周紀下·高祖武帝》:“背惠怒鄰,棄信忘義。”
【示例】背信棄義是插在我背上的一把尖刀。 ——曹禺《王昭君》第五幕
【第38句】:億忌信讒[yì jì xìn chán]
【解釋】億忌:通“意忌”,猜忌;讒:讒言。懷疑忌妒,聽信讒言。
【出處】《史記·陳丞相世家》:“大王誠能出捐數萬斤金,行反間,間其君臣,以疑其心,項王為人意忌信讒,必內相誅。”
【第39句】:韓信登壇[hán xìn dēng tán]
【解釋】漢王劉邦設立拜將壇,用極為隆重的儀式拜韓信為大將軍。后指授予要職,委以重任。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
【示例】既班三事,又貳六宮,衛青受詔,韓信登壇。 ——北周·庾信《周大將軍崔說神道碑》
【第40句】:忠信樂易[zhōng xìn lè yì]
【解釋】忠信:忠厚老實;樂易:歡樂,平易。指為人忠厚老實,平易近人。
【出處】明·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忠信樂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資稟雖甚魯鈍,儕輩之中,有弗稱慕之者乎?”
【示例】明·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忠信樂易,表里一致。”
【第41句】:旦旦信誓[dàn dàn xìn shì]
【解釋】旦旦:誠懇的樣子。指誓言誠懇可信。同“信誓旦旦”。
【出處】《南齊書·王融傳》:“求名檢事,殊為未孚。將旦旦信誓,有時而爽,駉駉之牧,不能復嗣。”
【示例】她旦旦信誓地向我保證一定要還我的錢。
【第42句】:大信不約[dà xìn bù yuē]
【解釋】真正講信義,不在于訂約盟誓。
【出處】《禮記·學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
【第43句】:杳無信息[yǎo wú xìn xī]
【解釋】一直得不到一點消息。
【出處】明·湯顯祖《邯鄲記》第十八出:“一從盧郎征西,杳無信息,不知彼中征戰若何。”
【示例】自這一去,杳無信息。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
【第44句】:滿懷信心[mǎn huái xìn xīn]
【解釋】心中充滿自信心。
【示例】他滿懷信心地走向報告大廳。
【第45句】:筋信骨強[jīn shēn gǔ qiáng]
【解釋】信:同“伸”,伸展。筋能伸展,骨骼強健。形容身體強壯。
【出處】《管子·內業》:“人能正靜,皮膚裕寬,耳目聰明,筋信而骨強,乃能戴大圓而履大方。”
【第46句】:果刑信賞[guǒ xíng xìn shǎng]
【解釋】指賞罰嚴明。
【第47句】:深信不疑[shēn xìn bù yí]
【解釋】非常相信,沒有一點懷疑。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夢狼》:“慰藉翁者,咸以為道路訛傳,惟翁則深信不疑。”
【示例】你不能對他的話深信不疑。
【第48句】:善男信女[shàn nán xìn nǚ]
【解釋】佛教用語。原指皈依佛法的男女。后泛指信仰佛教的男男女女。
【出處】《金剛經·善現啟請分》:“善男子,善女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示例】但善男信女們不遠千里朝拜金頂的仍然在老河口、石花街和草店的大道上絡繹不絕。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
【第49句】:韓信將兵[hán xìn jiàng bīng]
【解釋】韓信:劉邦的將軍;將:統率,指揮。比喻越多越好。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示例】毛澤東《關于農業互助合作的兩次談話》:“有強的領導骨干,辦得好,那是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第50句】:棄信忘義[qì xìn wàng yì]
【解釋】棄:拋棄。比喻不守信用,拋棄道義。
【出處】《北史·周本紀》:“背惠怒鄰,棄信忘義。”
【第51句】:背信負義[bèi xìn fù yì]
【解釋】信:信用;義:道義。違背諾言,不講道義。
【出處】郭沫若《笑早者,禍哉》:“我根本就沒有料到,希特勒竟發狂到這樣的地步,在一年以前就背信負義,開始去侵犯蘇聯。”
【第52句】:半信半疑[bàn xìn bàn yí]
【解釋】有點相信,又有點懷疑。表示對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出處】三國·魏·嵇康《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茍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擇,何為半信而半不信耶?”
【示例】眾人聽了,也都半信半疑。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四回
【第53句】: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mò fáng zhí zhōng zhí,xū fáng rén bù rén]
【解釋】直:正直;不仁:不講道義。不要相信表面上的正直,要防備別人心存不良。
【出處】《增廣賢文》:“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
【示例】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拿天平來,我把這銀子兌兌。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九十六回
【第54句】:意忌信讒[yì jì xìn chán]
【解釋】意忌:猜忌;讒:讒言。懷疑忌妒,聽信讒言。
【出處】《史記·陳丞相世家》:“大王誠能出捐數萬斤金,行反間,間其君臣,以疑其心,項王為人意忌信讒,必內相誅。”
【第55句】:言信行果[yán xìn xíng guǒ]
【解釋】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同“言必信,行必果。”
【出處】梁啟超《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學說·發端及其略傳》:“正直謹嚴,言信行果。”
【示例】嚴復《原強》:“而我中國則言信行果,僅成硁硁小人,君子弗尚也。”
【第56句】:韓信將兵,多多益善[hán xìn jiàng bīng,duō duō yì shàn]
【解釋】將:統率,指揮。比喻越多越好。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示例】有強的領導骨干,辦得好,那是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毛澤東《關于農業互助合作的兩次談話》
【第57句】:明信公子[míng xìn gōng zǐ]
【解釋】印章的別名。
【出處】清·厲荃《事物異名錄·文具·圖章》:“名篆,字少章,號明信公子。”
【第58句】:音信杳無[yīn xìn yǎo wú]
【解釋】沒有一點消息。
【出處】明·吾邱瑞《運甓記·剪發延賓》:“盼前程音信杳無。”
【第59句】:寧可信其有[nìng kě xìn qí yǒu]
【解釋】寧愿相信它有。
【出處】清·吳趼人《九命奇冤》第16回:“這個寧可信其有,不可不提防他!”
【第60句】:詘寸信尺[qū cùn shēn chǐ]
【解釋】詘:通“屈”;信:通“伸”。屈折一寸可伸長一尺。比喻小處受點委曲,以求得較大的利益。
【出處】《尸子》卷下:“孔子曰:詘寸而信尺,小枉而大直,吾弗為也。”
【第61句】:小信未孚[xiǎo xìn wèi fú]
【解釋】孚:為人所信服。小信用未能信任。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莊公十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