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折”的成語大全(151個(gè))
小編為您整理了折沖厭難、榱崩棟折、桂折蘭摧等含“折”的成語151個(gè),其中“折”開頭的37個(gè),“折”結(jié)尾的36個(gè),“折”在中間的78個(gè),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折”開頭的成語
【第1句】:折沖厭難[zhé chōng yàn nán]
【解釋】指能壓服困難,御敵致勝。
【出處】漢·馬融《延光四年日蝕上書》:“必得將兼有二長之才,無二短之累,參以吏事,任以兵法,有此數(shù)姿,然后能折沖厭難,致其功實(shí),轉(zhuǎn)災(zāi)為福。”
【第2句】:折券棄債[zhé quàn qì zhài]
【解釋】券:票據(jù)、憑證。撕毀憑據(jù),放棄索債。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jì)》:“高祖每酤酒留飲,售數(shù)倍。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債。”
【第3句】:折膠墮指[zhé jiāo duò zhǐ]
【解釋】極言天氣寒冷。
【出處】宋·蘇軾《磨衲贊》:“折膠墮指,此衲不寒,爍石流金,此衲不熱。”宋·周密《齊東野語·曝日》:“《冬日初出銘》曰:'折膠墮指,夢想負(fù)背。’”
【第4句】:折首不悔[zhé shǒu bù huǐ]
【解釋】即使被殺頭也不后悔。形容態(tài)度堅(jiān)決。
【出處】宋·李覯《袁州學(xué)記》:“草茅危檐者,折首而不悔。”
【第5句】:折節(jié)向?qū)W[zhé jié xiàng xué]
【解釋】折節(jié):改變過去的志趣和行為。改變舊習(xí),發(fā)憤讀書。
【出處】《后漢書·段颎傳》:“颎少便習(xí)弓馬,尚游俠,輕財(cái)賄,長乃折節(jié)好古學(xué)。”
【示例】乃更姓名而逃,折節(jié)向?qū)W,遍訪名師,嘗與司馬徽談?wù)摗#鳌ち_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
【第6句】:折角之口[zhé jiǎo zhī kǒu]
【解釋】角:鹿角。折斷鹿角的嘴。形容人口才很好,善于辯論。
【出處】《漢書·朱云傳》:“既論難,連拄五鹿君,故諸儒為之語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為博士。”
【示例】雖有注河之辯,折角之口,終日危坐抵掌而譚,猶不能既其萬一。(宋·周邦彥《汴都賦》)
【第7句】:折沖口舌之間[zhé chōng kǒu shé zhī jiān]
【解釋】折沖:引申為進(jìn)行外交談判;口舌:爭吵。在辯論、爭吵中進(jìn)行外交談判
【出處】宋·蘇洵《送石昌言為北使引》:“折沖于口舌之間”
【第8句】:折矩周規(guī)[zhé jǔ zhōu guī]
【解釋】猶循規(guī)蹈矩。指舉止合乎法度。
【出處】清·沈濤《交翠軒筆記》卷二:“左珩右佩,折矩周規(guī),絕無名流儇薄之習(xí)。”
【示例】論安老爺這個(gè)人蹈仁履義,折矩周規(guī),不得不謂之醇儒。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
【第9句】:折腰升斗[zhé yāo shēng dǒu]
【解釋】折腰:彎腰。升斗:少量的米。為五斗米而彎腰。比喻忍受屈辱。同“折腰五斗”。
【出處】宋·楊澤民《六么令·道骨仙風(fēng)》詞:“折腰升斗,辜負(fù)當(dāng)年舊松菊。”
【第10句】:折而族之[zhé ér zú zhī]
【解釋】推翻他,而且殺他的家族。
【第11句】:折簡相召[zhé jiǎn xiāng zhào]
【解釋】簡:書寫用的竹片。折竹片寫信,召見對方。
【出處】《三國志·魏志·王凌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卿直以折簡召我,我當(dāng)敢不至邪?而乃引軍來乎!”
【示例】尺書征建鄴,折簡召長安。(《魏書·自序》)
【第12句】:折箭為誓[zhé jiàn wéi shì]
【解釋】折斷箭以表示自己的決心和誓約。
【出處】《金史·楊仲武傳》:“及仲武至,與其酋帥相見,責(zé)以負(fù)約,對曰:'邊將苦我,今之來,求訴于上官耳。今幸見公,愿終身不復(fù)犯塞。’乃舉酒酹天,折箭為誓。”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回:“智深道:'大丈夫作事,卻休要翻悔。’周通折箭為誓。”
【示例】肅曰:'我亦欲除此賊久矣,恨無同心者耳。今將軍若此,是天賜也,肅豈敢有二心?’遂折箭為誓。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回
【第13句】:折沖千里[zhé chōng qiān lǐ]
【解釋】折沖:?a href='.com/baike/224/26820【第8句】:html' target='_blank' >傅鐘腥恕V岡讜獨(dú)肷吵〉拿硤蒙弦閱甭院橢腔劭說兄剖ぁ3S靡孕穩(wěn)莞咼韉耐飩徊鷗苫蛟諭飩徽酥腥〉檬だ?/p>
【出處】《呂氏春秋·召類》:“夫修之于廟堂之上,而折沖乎千里之外者,其司城子罕之謂乎。”
【示例】賈督有—之威,方任以職,勿得擅除。 ——《后漢書·賈復(fù)傳》
【第14句】:折長補(bǔ)短[zhé cháng bǔ duǎn]
【解釋】截取長的,補(bǔ)充短的。比喻用長處補(bǔ)短處。
【出處】《韓非子·初見秦》:“今秦地折長補(bǔ)短,方數(shù)千里,名師數(shù)十百萬,輪船國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
【示例】宋·蘇軾《大雪論差役不便札子》:“今者差役,歲費(fèi)錢幾何,及幾年一次差役,皆可以折長補(bǔ)短,約見其數(shù)。”
【第15句】:折沖樽俎[zhé chōng zūn zǔ]
【解釋】指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談判中制敵取勝。
【出處】語本《戰(zhàn)國策·齊策五》:“此臣之所謂比之堂上,禽將戶內(nèi),拔城於尊俎之間,折沖席上者也。”晉·張協(xié)《雜詩》之七:“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折沖樽俎間,制勝在兩楹。”
【示例】曾樸《孽海花》第六回:“總算沒有另外賠款割地,已經(jīng)是他折沖樽俎的大功,國人應(yīng)該紀(jì)念不忘的了!”
【第16句】:折沖尊俎[zhé chōng zūn zǔ]
【解釋】折沖:打退敵人的戰(zhàn)車,指抵御敵人;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原指諸侯國會(huì)盟的宴席上制勝對方。后泛指進(jìn)行外交談判。
【出處】《戰(zhàn)國策·齊策五》:“此臣之所謂比之堂上,禽將戶內(nèi),拔城于尊俎之間,折沖席上者也。”
【示例】總算沒有另外賠款割地,已經(jīng)是他折沖尊俎的大功。 ——清·曾樸《孽海花》第六回
【第17句】:折節(jié)待士[zhé jié dài shì]
【解釋】指屈己待人。
【出處】《周書·邵廣傳》:“時(shí)晉公護(hù)諸子及廣弟杞國公亮等,服玩侈靡,逾越制度,廣獨(dú)率由禮則,又折節(jié)待士,朝野以是稱焉。”
【第18句】:折鼎覆餗[zhé dǐng fù sù]
【解釋】餗,鼎內(nèi)食物。比喻力不能勝任,必至敗事。
【出處】《南史·張弘策傳》:“祏怯而無斷,喧弱而不才,折鼎覆餗,跂踵可待。”
【示例】今也抑意陳書,引年求退,懼折鼎覆餗之患,避牝雞司晨之譏。 ——元·耶律楚材《答楊行者書》
【第19句】:折本買賣[shé běn mǎi mài]
【解釋】折:虧損。虧損的生意。泛指吃虧的事。
【出處】元·馬致遠(yuǎn)《青衫淚》第一折:“稍似間有些錢,抵死里無多債,權(quán)做這場折本買賣。”
【示例】我不想做折本買賣。
【第20句】:折沖萬里[zhé chōng wàn lǐ]
【解釋】折沖:指抵御敵人。指在遠(yuǎn)離沙場的廟堂上以謀略和智慧克敵制勝。常用以形容高明的外交才干或在外交爭端中取得勝利。
【出處】《漢書·張湯傳》:“雖不能視事,折沖萬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亂,朕所不及,得數(shù)問焉,何感而上書歸衛(wèi)將軍富平侯印?”
【示例】且陛下所以起復(fù)嵩之者,為其折沖萬里之才與?(清·畢沅《續(xù)資治通鑒》卷一百七十一)
【第21句】:折腰五斗[zhé yāo wǔ dǒu]
【解釋】折腰:彎腰。五斗:五斗米。為五斗米而彎腰。比喻忍受屈辱。亦作“折腰升斗”。
【出處】《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唐·劉長卿《硤石遇雨,宴前主簿從兄子英宅》詩:“折腰五斗間,黽勉隨塵埃。”
【示例】白發(fā)西風(fēng),折腰五斗,不應(yīng)堪此。 ——宋·辛棄疾《水龍吟》詞
【第22句】:折節(jié)禮士[zhé jié lǐ shì]
【解釋】指屈己待人。同“折節(jié)待士”。
【出處】《明史·張居正傳》:“時(shí)徐階以宿老居首輔,與李春芳皆折節(jié)禮士。”
【第23句】:折槁振落[zhé gǎo zhèn luò]
【解釋】把枯樹枝折斷,把枯樹葉搖下來。比喻輕易不費(fèi)力。
【出處】《淮南子·人間訓(xùn)》:“劉、項(xiàng)興義兵隨而定,若折槁振落。”
【第24句】:折節(jié)讀書[zhé jié dú shū]
【解釋】折節(jié):改變過去的志趣和行為。改變舊習(xí),發(fā)憤讀書。
【出處】《后漢書·段颎傳》:“颎少便習(xí)弓馬,尚游俠,輕財(cái)賄,長乃折節(jié)好古學(xué)。”
【示例】四十年,方遇張憬藏,謂臣當(dāng)以文學(xué)備位將相,無為自棄。爾來折節(jié)讀書。 ——唐·吳競《開元升平源》
【第25句】:折笄之杖[zhé jī zhī zhàng]
【解釋】笄:簪子。折斷簪子的棍棒。比喻對晚輩進(jìn)行嚴(yán)厲的教訓(xùn)。
【出處】《國語·晉語五》:“武子怒曰:'大夫非不能也,讓父兄也。爾童子,而三掩人于朝。吾不在晉國,亡無日矣。’擊之以杖,折委笄。”
【示例】老臣過庭之訓(xùn),多謝古賢,折笄之杖,有愧前達(dá)。(南朝·陳·徐陵《謝兒報(bào)坐事付治中啟》)
【第26句】:折沖御侮[zhé chōng yù wǔ]
【解釋】指抗擊敵人。
【出處】語本《詩·大雅·綿》:“予曰有御侮”毛傳:“武臣折沖曰御侮。”
【示例】參贊大臣,徒取充位如此,有如敵騎長驅(qū),尚能折沖御侮耶? ——宋·胡詮《戊午上高宗封事》
【第27句】:折戟沉沙[zhé jǐ chén shā]
【解釋】戟:古代的一種兵器。折斷了的戟沉沒在泥沙里。形容失敗慘重。
【出處】唐·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rèn)朝。”
【示例】赤壁曾將百萬燒,折戟沉沙鐵未消。區(qū)區(qū)不勸周郎戰(zhàn),銅雀春深鎖二喬。 ——元·無名氏《隔江斗智》第一折
【第28句】:折銳摧矜[zhé ruì cuī jīn]
【解釋】銳:銳利;矜:自尊自大。銳氣和自尊遭到了打擊。
【出處】《楚辭·九嘆·憂苦)》:“留思北顧涕漸漸兮,折銳摧矜,凝氾濫兮。”
【第29句】:折桂攀蟾[zhé guì pān chán]
【解釋】折月中桂花,攀月中蟾蜍。舊喻科舉極第。
【出處】元·關(guān)漢卿《陳母教子》第二折:“二哥哥枉展污了你那折桂攀蟾的釣鰲手。”
【示例】折桂攀蟾姓字標(biāo),入省登臺意氣豪。 ——元·無名氏《三化邯鄲》第二折
【第30句】:折臂三公[zhé bì sān gōng]
【解釋】晉代的羊枯,曾墜馬折斷手臂,官至三公。指貴官墮馬
【出處】唐·劉禹錫《秘書崔少監(jiān)墜馬長句因而和之詩》:“上車著作應(yīng)來問,折臂三公定送方。”
【第31句】:折沖將軍[zhé chōng jiāng jūn]
【解釋】折沖:挫退敵方的戰(zhàn)車。三國時(shí)魏國大將樂進(jìn)的封號。指英勇無比的人。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折沖將軍樂進(jìn)。”
【第32句】:折柳攀花[zhé liǔ pān huā]
【解釋】猶尋花問柳。舊指男子狎妓等放蕩行為。
【出處】元·周德清《蟾宮曲·別友》曲:“茶也無多,醋也無多,七件事尚且艱難,怎生教我折柳攀花?”
【第33句】:折節(jié)下士[zhé jié xià shì]
【解釋】折節(jié):屈己下人。屈己下人,尊重有見識有能力的人。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袁紹傳》:“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jié)下士,士多附之。”
【示例】累官至大冢宰,折節(jié)下士,天下多稱之。 ——清·李斗《揚(yáng)州畫舫錄·虹橋錄上》
【第34句】:折足覆餗[zhé zú fù sù]
【解釋】餗,鼎內(nèi)食物。比喻力不能勝任,必至敗事。
【出處】《易·系辭下》:“《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言不勝其任也。”《后漢書·謝弼傳》:“今之四公,唯司空劉寵斷斷守善,余皆素餐致寇之人,必有折足覆餗之兇。”
【示例】二子審己量,乃視其力小任重,折足覆餗而猶不止者有異矣。 ——明·楊慎《審己》
【第35句】:折節(jié)下謀士[zhé jié xià móu shì]
【解釋】折節(jié):屈己下人。降低和委曲自己,尊重有見識有能力的人。
【出處】《三國志·魏志·袁紹傳》:“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jié)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與交焉。”
【示例】折節(jié)下謀士,深心論客卿。(唐·儲(chǔ)光羲《貽鼓吹李丞,時(shí)信安王北伐,李公王之所器者也》)
【第36句】:折節(jié)下賢人[zhé jié xià xián rén]
【解釋】折節(jié):屈己下人。降低和委曲自己,尊重有見識有能力的人。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
【第37句】:折沖之臣[zhé chōng zhī chén]
【解釋】指忠勇之臣。
【出處】《漢書·王尊傳》:“刺譏不憚將相,誅惡不避豪強(qiáng),誅不制之賊,解國家之憂,功著職修,威信不廢,誠國家爪牙之吏,折沖之臣。”
【示例】斛律明月,齊朝折沖之臣,無罪被誅,將士解體,周人始有吞齊之志。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慕賢》
“折”結(jié)尾的成語
【第1句】:榱崩棟折[cuī bēng dòng shé]
【解釋】榱,古代指椽子,放在檁上支持屋面和瓦片的木條。比喻大局崩潰。
【出處】《“五四”愛國運(yùn)動(dòng)資料·張季直致北京電》:“況政府有榱崩棟折之憂,于兩公有送袍推襟之素,其敢不罄所識慮,盡言于善人。”
【第2句】:末大必折[mò dà bì zhé]
【解釋】末:樹梢,末梢。樹木枝端粗大,必折其干。喻下屬權(quán)重,危及上級。
【出處】《左傳·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示例】三國·魏·曹冏《六代論》:“所謂末大必折,尾大難掉,尾同于體,猶或不從,況乎非體之尾,其可掉哉!”
【第3句】:棟榱崩折[dòng cuī bēng zhé]
【解釋】棟:正梁;榱:椽子;崩:崩壞;折:折斷。梁椽?dú)模阜课莸顾啾扔鲊一蛘?quán)傾覆。
【出處】清·汪琬《前明兵科右給事中吳公墓志銘》:“棟榱崩折,勢莫能支。”
【第4句】:蠹眾木折[dù zhòng mù zhé]
【解釋】蛀蟲多了,木頭就要折斷。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災(zāi)禍。
【出處】戰(zhàn)國·衛(wèi)·商鞅《商君書·修權(quán)》:“蠹眾而木折,隙大而墻壞。”
【示例】請記住蠹眾木折的教訓(xùn)。
【第5句】:強(qiáng)自取折[qiáng zì qǔ shé]
【解釋】指物性過硬則反易折斷。同“強(qiáng)自取柱”。
【出處】《大戴禮記·勸學(xué)》:“強(qiáng)自取折,柔自取束。”
【第6句】:首肯心折[shǒu kěn xīn zhé]
【解釋】心里佩服,點(diǎn)頭同意。形容欽佩贊許之至。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四回:“便一五一十,把譚孝移品行端方,素來的好處,說個(gè)不啻口出。東宿聞之,心折首肯。”
【第7句】:浮收勒折[fú shōu lè shé]
【解釋】用強(qiáng)迫手段額外征收。
【出處】清·馮桂芬《江蘇減賦記》:“意甚決,是將奉旨浮收勒折矣。”
【示例】酌留數(shù)成以為衛(wèi)所增兵造船之用,則州縣之浮收勒折者,無可籍口。 ——清·夏燮《中西紀(jì)事·江浙衛(wèi)兵》
【第8句】:千回百折[qiān huí bǎi zhé]
【解釋】形容文藝作品或歌聲、樂曲跌宕婉轉(zhuǎn)。也形容事態(tài)的發(fā)展、前進(jìn)的歷程彎彎曲曲,很不順利。
【出處】清·鄭燮《濰縣署中與舍弟書·五》:“百川時(shí)文,精粹湛深,抽心苗,發(fā)奧旨,繪物態(tài),狀人情,千回百折,而卒造乎淺近。”
【示例】犧牲幾許生命,耗費(fèi)幾許金錢,千回百折,始達(dá)到實(shí)行帝制之目的。 ——蔡東藩、許厪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六十七回
【第9句】:瓶墜簪折[píng zhùi zān zhé]
【解釋】瓶落水底難覓,簪子折斷難接。比喻男女分離。
【出處】元王實(shí)甫《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雖然是一時(shí)間花殘?jiān)氯保莶伦銎繅嬼⒄邸!?/p>
【示例】望藍(lán)橋遠(yuǎn)似三山,煙水迷茫,道路艱難,瓶墜簪折,風(fēng)酸月苦,雨澀云慳。 ——明陳鐸《新水令·春怨》套曲
【第10句】:峣峣者易折[yáo yáo zhě yì zhé]
【解釋】峣峣:高直的樣子;折:損壞。比喻剛直不阿的人不容于世。
【出處】漢·李固《遺黃瓊書》:“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陽春白雪,和者蓋寡。盛名之下,其實(shí)難副。”
【示例】一個(gè)人胸懷大志,可一生又筆筆含鋒不露,這就不容易。峣峣者易折。鋒芒畢露是最蠢的…… ——柯云路《夜與晝》下卷第十九章
【第11句】:月墜花折[yuè zhuì huā zhé]
【解釋】月亮落下,鮮花夭折。比喻美女死亡。
【出處】清·洪昇《長生殿·補(bǔ)恨》:“誓世世生生休拋撇,不提防慘凄凄月墜花折,悄冥冥云收雨歇,恨茫茫只落得死斷生絕。”
【第12句】:曲曲折折[qū qū zhé zhé]
【解釋】形容彎曲。也形容事情進(jìn)行得不順利,有阻礙或受到挫折。
【出處】朱自清《荷塘月色》:“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曲折折的小煤屑路。”
【示例】即所謂《對張楊的訓(xùn)詞》,內(nèi)容含含糊糊,曲曲折折,實(shí)為中國政治文獻(xiàn)中一篇有趣的文章。 ——毛澤東《關(guān)于蔣介石聲明的聲明》
【第13句】:朝攀暮折[zhāo pān mù shé]
【解釋】指不斷地攀折。比喻時(shí)時(shí)遭摧殘。
【出處】唐·崔顥《行路難》詩:“我昔初在昭陽時(shí),朝攀暮折登王墀。”一本作“朝折暮折”。
【示例】路人愛是風(fēng)流樹,無奈朝攀暮折何。 ——金·元好問《結(jié)楊柳怨》詩
【第14句】:百敗不折[bǎi bài bù zhé]
【解釋】折:屈服。即使失敗100次也絕不屈服。形容意志堅(jiān)強(qiáng)。
【出處】宋·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二書》:“百敗而不折者,誠有以合于天人之心也。”
【第15句】:千磨百折[qiān mó bǎi shé]
【解釋】形容受磨難、遭曲折之多。
【出處】清·曾國藩《江忠烈公神道碑銘》:“人懷忠憤,如報(bào)私仇,千磨百折,有進(jìn)無休。”
【示例】矧在玉麟輩身經(jīng)千磨百折圖謀革命,武漢血戰(zhàn)之苦,諸君與有何功。 ——黃遠(yuǎn)庸《陸總理演說后之政界》
【第16句】:一波三折[yī bō sān zhé]
【解釋】波:指書法中的捺;折:指寫字時(shí)轉(zhuǎn)筆鋒。原指寫字的筆法曲折多變。現(xiàn)比喻文章的結(jié)構(gòu)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進(jìn)行中意外的變化很多。
【出處】晉·王羲之《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宣和書譜·太上內(nèi)景神經(jīng)》卷五:“然其一波三折筆之勢,亦自不茍。”
【示例】詞既凄清,聲亦纏綿跌宕,有一波三折之致。 ——清·王韜《淞隱漫錄·嚴(yán)萼仙》
【第17句】:不撓不折[bù náo bù zhé]
【解釋】不彎曲,不屈服。形容節(jié)操剛正,意志堅(jiān)強(qiáng)。
【出處】宋·劉炎《邇言》:“夫觀錢塘江潮,猶猛士之肝膽決裂,義士之怒發(fā)沖冠。觀仙都天柱,猶直臣之氣,不撓不折,社稷之佐,拓地擎天。”
【示例】慎哉栗乎!爾毋厲外而懦中也,必也挺拔特立如雪霜之松柏,不撓不折以固其節(jié)乎! ——明·方孝孺《王溫子栗字說》
【第18句】:大費(fèi)周折[dà fèi zhōu zhé]
【解釋】周折:曲折,不順利。指事情復(fù)雜,辦起來非常困難。
【出處】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三十九回:“惟恐他別生枝葉,那時(shí)更難拿獲,到要大費(fèi)周折呢。”
【第19句】:蛇行斗折[shé xíng dǒu zhé]
【解釋】斗:北斗星。像蛇那樣蜿蜒爬行,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出處】唐·柳宗元《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漂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第20句】:朝折暮折[zhāo shé mù shé]
【解釋】比喻時(shí)時(shí)遭摧殘。
【出處】唐·崔顥《行路難》詩:“我昔初在昭陽時(shí),朝折暮折登王墀。”一本作“朝攀暮折”。
【第21句】:木強(qiáng)則折[mù qiáng zé zhé]
【解釋】強(qiáng):堅(jiān)硬。質(zhì)地硬的木材容易脆裂折斷。比喻一味強(qiáng)硬反而會(huì)招致失敗。
【出處】《老子》第七十六章:“是以兵強(qiáng)則滅,木強(qiáng)則折,堅(jiān)強(qiáng)處下,柔弱處上。”
【示例】故兵強(qiáng)則滅,木強(qiáng)則折,革固則裂,齒堅(jiān)于舌而先之弊。 ——《淮南子·原道訓(xùn)》
【第22句】:隱晦曲折[yǐn huì qū zhé]
【解釋】隱晦:不明顯。指寫文章或說話時(shí)用隱隱約約、轉(zhuǎn)彎抹角的方式來表達(dá)某種思想。
【出處】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huì)上的講話》:“我們可以大聲疾呼,而不要隱晦曲折,使人民大眾不易看懂。”
【示例】他的文章很隱晦曲折。
【第23句】:規(guī)旋矩折[guī xuán jǔ shé]
【解釋】形容回旋轉(zhuǎn)折的態(tài)勢。
【出處】漢·蔡邕《隸勢》:“或長邪角趣,或規(guī)旋矩折,修短相副,異體同勢。”
【第24句】:艱難曲折[jiān nán qū zhé]
【解釋】困難和曲折。
【出處】毛澤東《關(guān)于正確處理人民內(nèi)部矛盾的問題》:“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長都是要經(jīng)過艱難曲折的。在社會(huì)主義事業(yè)中,要想不經(jīng)過艱難曲折。”
【示例】道路是艱難曲折的。
【第25句】:深文曲折[shēn wén qǔ shé]
【解釋】歪曲地援引法律條文,不露痕跡地陷人于罪。
【出處】《宦海》第六回:“他卻要賣弄自己的精明,張大自家的勢焰,深文曲折的送了這個(gè)人的腦袋,方才覺得心中舒服。”
【第26句】:屐齒之折[jī chǐ zhī zhé]
【解釋】形容內(nèi)心喜悅之甚。
【出處】《晉書謝安傳》:“既罷,還內(nèi),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其矯情鎮(zhèn)物如此。”
【示例】有客來叩門……予驚喜出迎,不覺屐齒之折。 ——明宋濂《贈(zèng)別胡守中序》
【第27句】:瓶沉簪折[píng chén zān zhé]
【解釋】瓶沉水底難覓,簪子折斷難接。比喻男女分離。
【出處】唐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
【示例】將謂瓶沉而簪折,豈期璧返而珠還。 ——《剪燈新話·翠翠傳》
【第28句】:蘭摧玉折[lán cuī yù zhé]
【解釋】摧:折斷。蘭草、美玉都折斷了。舊時(shí)多用于哀悼人不幸早死。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毛伯成既負(fù)其才氣,嘗稱寧為蘭摧玉折,不作蕭敷艾榮。”
【示例】余雖昆季,義猶友朋,蘭摧玉折,實(shí)難為情。 ——明·張岱《祭伯凝八弟文》
【第29句】:椒焚桂折[jiāo fén guì zhé]
【解釋】比喻仁人志士被殘害。
【出處】魯迅《集外集·<送O.E.君攜蘭歸國>詩》:“椒焚桂折佳人老,獨(dú)托幽巖展素心。”
【第30句】:東量西折[dōng liáng xī zhé]
【解釋】量:稱量;折:虧損。在量入量出時(shí),難免有所虧損。
【出處】明·高明《琵琶記·義倉賑濟(jì)》:“相公,小人招不得,自古道:東量西折,難教小人賠償。”
【第31句】:兇短折[xiōng duǎn zhé]
【解釋】短:短壽;折:死亡。指夭折,早死。
【出處】《尚書·洪范》:“六極,一曰兇短折。”
【示例】厥咎霧,厥罰常風(fēng),厥極兇短折。 ——《新唐書·五行志二》
【第32句】:廷爭面折[tíng zhēng miàn zhé]
【解釋】廷爭:在朝廷上爭論;面折:當(dāng)面指責(zé)別人的過失。指直言敢諫。
【出處】《史記·呂太后本紀(jì)》:“于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
【示例】雖廷爭面折,猶將祈請而求焉。 ——《晉書·潘岳傳》
【第33句】:迂回曲折[yū huí qū zhé]
【解釋】迂回:回旋,環(huán)繞。彎彎曲曲,繞來繞去。常比喻事物發(fā)展的曲折性。
【出處】清·沈復(fù)《浮生六記·閑情記趣》:“多編數(shù)屏,隨意遮攔,恍如綠陰滿窗,透風(fēng)蔽日,迂回曲折,隨時(shí)可更。”
【示例】打破“圍剿”的過程往往是迂回曲折的,不是徑情直遂的。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
【第34句】:榱棟崩折[cuī dòng bēng shé]
【解釋】比喻大局崩潰。
【出處】清·梁啟超《論不變法之害》:“今有巨廈,更歷千歲,瓦墁毀壞,榱棟崩折,非不枵然大也,風(fēng)雨猝集,則傾圮必矣。”
【第35句】:三波六折[sān bō liù zhé]
【解釋】指各種波折。
【示例】誰一輩子沒有個(gè)三波六折。 ——崔巍《愛與恨》
【第36句】:簪筆磬折[zān bǐ qìng zhé]
【解釋】古代插筆備禮,曲體作揖,以示尊敬。
【出處】《史記·滑稽列傳》:“西門豹簪筆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折”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桂折蘭摧[guì shé lán cuī]
【解釋】比喻品德高尚的人亡故。
【出處】元·曹之謙《吊王內(nèi)翰從之》詩:“山蟾斗仰名空在,桂折蘭摧恨未休。”
【第2句】:棟折榱壞[dòng shé cuī huài]
【解釋】猶棟折榱崩。比喻傾覆。
【出處】康有為等《上清帝第二書》:“舉人等棟折榱壞,同受傾壓,故不避斧鉞之誅,犯冒越之罪,統(tǒng)籌大局,為我皇上陳上。”
【第3句】:厭難折沖[yàn nán zhé chōng]
【解釋】指能克服困難,抗敵取勝。
【出處】漢·劉向《說苑·尊賢》:“故虞有宮之奇,晉獻(xiàn)公為之終夜不寐;楚有子玉、得臣,文公為之側(cè)席而坐。遠(yuǎn)乎!賢者之厭難折沖也。”
【示例】明·文征明《鄉(xiāng)里祭沈都憲文》:“厭難折沖,邊用靖謐。”
【第4句】:蟾宮折桂[chán gōng zhé guì]
【解釋】蟾宮:月宮。攀折月宮桂花。科舉時(shí)代比喻應(yīng)考得中。
【出處】《晉書·郤詵傳》:“武帝于東堂會(huì)送,問詵曰:'卿自以為如何?’詵對曰:'臣鑒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示例】只要吳剛老爹修桂樹的玉斧砍下一枝半枝,肯賜給我們老爺,我們老爺就可以中舉,名叫蟾宮折桂。 ——清·曾樸《孽海花》第五回
【第5句】:百折不撓[bǎi zhé bù náo]
【解釋】折:挫折;撓:彎曲。比喻意志堅(jiān)強(qiáng),無論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動(dòng)搖退縮。
【出處】漢·蔡邕《太尉喬玄碑》:“其性莊,疾華尚樸,有百折不撓,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之風(fēng)。”
【示例】漢陽民軍總司令黃興,系湖南長沙縣人,向來主張革命,屢仆屢起,百折不撓。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三回
【第6句】:心折首肯[xīn zhé shǒu kěn]
【解釋】心里佩服,點(diǎn)頭同意。形容欽佩贊許之至。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四回:“便一五一十,把譚孝移品行端方,素來的好處,說個(gè)不啻口出。東宿聞之,心折首肯。”
【第7句】:三折肱為良醫(yī)[sān zhé gōng wéi liáng yī]
【解釋】幾次斷臂,就能懂得醫(yī)治斷臂的方法。后比喻對某事閱歷多,富有經(jīng)驗(yàn),自能造詣精深。
【出處】先秦·左丘明《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yī)。”
【示例】必不敢薄視公以后之史而以為不足學(xué);三折肱為良醫(yī),而喟然三嘆也。 ——清·錢謙益《汲古閣毛氏新刻十七史序》
【第8句】:投梭折齒[tóu suō zhé chǐ]
【解釋】投梭:用梭子擲人。比喻女子抗拒男子的挑逗引誘。
【出處】《晉書·謝鯤傳》:“鄰家高氏女有美色,鯤嘗挑之,女投梭,折其兩齒。”
【示例】若稱譽(yù)賢女,豈容作此等語,必至投梭折齒矣。 ——清·陳澧《東塾讀書記·詩》
【第9句】:朱云折檻[zhū yún shé jiàn]
【解釋】朱云:漢代人名。折檻:折斷欄桿。朱云折斷了欄桿。形容敢于直言進(jìn)諫。
【第10句】:摧折惡類[cuī zhé è lèi]
【解釋】摧折:折斷。打擊丑惡的事物。
【出處】《后漢書·朱暉傳》:“摧折惡類。”
【第11句】:傷夷折衄[shāng yí zhé nǜ]
【解釋】傷夷:創(chuàng)傷;折衄:挫敗。受到創(chuàng)傷,遭到失敗。
【出處】《三國志·魏志·袁紹傳》:“至乃愚佻短慮,輕進(jìn)易退,傷夷折衄,數(shù)喪師徒。”
【第12句】:弓折刀盡[gōng zhé dāo jìn]
【解釋】比喻戰(zhàn)斗力沒有了,無法可想。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今日擬打羅山寨,弓折刀盡。”
【第13句】:三折其肱[sān zhé qí gōng]
【解釋】肱:手臂。幾次斷臂,就能懂得醫(yī)治斷臂的方法。后比喻對某事閱歷多,自能造詣精深。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yī)。”
【示例】明·程登吉《幼學(xué)瓊林》第二卷:“口尚乳臭,謂世人年少無知;三折其肱,謂醫(yī)士老成諳練。”
【第14句】:不折不扣[bù zhé bù kòu]
【解釋】折、扣:出售商品時(shí),按定價(jià)減去的成數(shù)。沒有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
【出處】茅盾《子夜》:“他那二十多年足不窺戶的生活簡直是不折不扣的墳?zāi)股睿 ?/p>
【示例】如今的婦人跟男人不折不扣一樣尊貴! ——老舍《女店員》第二幕
【第15句】:百般折磨[bǎi bān zhé mó]
【解釋】用各種方式使人在肉體上、精神上遭受痛苦。
【出處】宋·李昉《太平廣記·精察二·孟簡》:“土豪又叫村里的二十多個(gè)婦女……然后揪著她的頭發(fā)把頭往地上碰,百般折磨污辱,包君的妻子本來就瘦弱多病,并且懷有身孕,回到船上就死了。”
【示例】她任憑酷刑百般折磨,緊咬著牙關(guān),始終堅(jiān)貞不屈。 ——《言行和心理》
【第16句】:三折股為良醫(yī)[sān zhé gǔ wéi liáng yī]
【解釋】比喻對某事閱歷多,富有經(jīng)驗(yàn),自能造詣精深。
【出處】唐·歐陽詹《送洪孺卿赴舉序》:“三折股為良醫(yī)。予五升詞場,四遭掎摭,是以竊知乎文則。”
【第17句】:窮折騰[qióng zhē téng]
【解釋】翻來覆去地做某事,沒有任何效果。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25章:“整天就是搞這運(yùn)動(dòng)那運(yùn)動(dòng),窮折騰個(gè)沒完!”
【示例】他只是窮折騰罷了。
【第18句】:鼎折覆餗[dǐng shé fù sù]
【解釋】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災(zāi)禍。
【出處】《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孔穎達(dá)疏:“施之于人,知小而謀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災(zāi)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兇。”
【示例】或純?nèi)螜?quán)術(shù),或曲謹(jǐn)小廉,依恃寬大,自命賢相,恐鼎折覆餗之譏,不待終日矣,可不危與! ——清·陳康祺《郎潛紀(jì)聞》卷九
【第19句】:桂折一枝[guì shé yī zhī]
【解釋】比喻登科及第。
【出處】唐·白居易《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懷》詩:“自知群從為儒少,豈料詞場中第頻。桂折一枝先許我,楊穿三葉盡驚人。”
【第20句】:群輕折軸[qún qīng zhé zhóu]
【解釋】輕的東西積多了,也能壓斷車軸。比喻聽任小的壞事發(fā)展下去,也能造成嚴(yán)重后果。
【出處】《戰(zhàn)國策·魏策一》:“臣聞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故愿大王之熟計(jì)之也。”
【示例】群輕折軸,下沈黃泉,眾毛飛骨,上凌青天。 ——唐·李白《雪讒詩贈(zèng)友人》
【第21句】:蕙折蘭摧[huì zhé lán cuī]
【解釋】蕙:蕙草;蘭:蘭花。比喻女子夭亡。
【出處】清·袁枚《續(xù)新齊諧》:“怨侶方成,鸞儔遽拆,珠沉玉隕,蕙折蘭摧。”
【第22句】:覆公折足[fù gōng zhé zú]
【解釋】比喻不勝重任,敗壞公事。
【出處】《周易·鼎》:“鼎折足,覆公餗。”
【示例】太尉樊裬,司徒許相,皆竊位懷祿,茍進(jìn)無恥,終無匡救之益,必有覆公折足之患。 ——晉·袁宏《后漢紀(jì)·獻(xiàn)帝紀(jì)》
【第23句】:百折不屈[bǎi zhé bù qū]
【解釋】受到無數(shù)挫折都不屈服、動(dòng)搖。形容意志堅(jiān)強(qiáng)。
【出處】清·惲敬《〈卓忠毅公遺稿〉書后》:“一旦竟成其名,史書及府縣志紀(jì)錄則有之,必不能千百年之后,人人變色動(dòng)容,有一百折不屈之人,如在其心,如出其口,如忠毅、方學(xué)士、鐵尚書者也。”
【示例】要像總理那樣……奮不顧身,百折不屈。 ——郭小川《痛悼敬愛的周總理》詩
【第24句】:片言折獄[piàn yán zhé yù]
【解釋】片言:極少的幾句話;折獄:判決訴訟案件。原意是能用簡單的幾句話判決訟事。后指能用幾句話就斷定雙方爭論的是非。
【出處】《論語·顏淵》:“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示例】所諭西江金沙之異同,真是片言折獄。 ——明·卓人月《答詹曰至?xí)?/p>
【第25句】:掊斗折衡[pǒu dǒu zhé héng]
【解釋】剖開量物的斗,折斷稱物的衡。指廢除讓人爭多論少的斗衡。
【出處】《莊子·胠篋》:“掊斗折衡,而民不爭。”
【示例】故絕圣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一回
【第26句】:低眉折腰[dī méi zhé yāo]
【解釋】形容在人面前顯出卑躬屈膝的樣子。
【出處】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第27句】:敗兵折將[bài bīng zhé jiàng]
【解釋】折:損失。軍士和將領(lǐng)都遭到損失。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6回:“袁本初敗兵折將。”
【第28句】:棟折榱崩[dòng zhé cuī bēng]
【解釋】榱:椽子。正梁和椽子都?xì)牧恕1扔鳟?dāng)政的人倒臺或死去。
【出處】《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棟折榱崩,僑將厭焉。”
【示例】睹邪說暴行之日甚,覺棟折榱崩之堪虞。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百三十一回
【第29句】:斗折蛇行[dǒu zhé shé xíng]
【解釋】斗折:像北斗星的排列一樣曲折。像北斗星一樣彎曲,像蛇一樣曲折行進(jìn)。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出處】唐·柳宗元《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漂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第30句】:九折臂[jiǔ zhé bì]
【解釋】九:泛指多次;折:斷。多次折斷胳膊,經(jīng)過反復(fù)治療而熟知醫(yī)理。比喻閱歷多,經(jīng)驗(yàn)豐富。
【出處】戰(zhàn)國·楚·屈原·《九章·惜誦(惜誦以致愍兮)》:“九折臂而成醫(yī)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王逸注:“方人九折臂,更歷方藥,則成良醫(yī)。”
【第31句】:攀花折柳[pān huā zhé liǔ]
【解釋】花、柳:借指妓女。比喻男子狎妓。
【出處】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二折:“則為我攀花折柳,致令的有國難投。”
【示例】他喜歡攀花折柳,不干正經(jīng)事。
【第32句】:三折之肱[sān zhé zhī gōng]
【解釋】幾次斷臂,就能知道醫(yī)治斷臂的方法。后比喻對某事閱歷多,富有經(jīng)驗(yàn),成為內(nèi)行。也指高明的醫(yī)道。
【出處】《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yī)。”
【示例】因過你國倒換關(guān)文,見你君臣出榜招醫(yī),是我大施三折之肱,把他相思之病治好了。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七十回
【第33句】:九折成醫(yī)[jiǔ shé chéng yī]
【解釋】幾次斷臂,就能知道醫(yī)治斷臂的方法。后比喻對某事閱歷多,富有經(jīng)驗(yàn),成為內(nèi)行。也指高明的醫(yī)道。
【出處】《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yī)。”
【第34句】:片言折之[piàn yán zhé zhī]
【解釋】折:使人折服;之:代詞,指人。用簡短的幾句知使人折服。形容話雖少,說服力卻很強(qiáng)。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八回:“忽階下一人應(yīng)聲出曰:'臣請往見鄢陵侯,以片言折之。’”
【示例】鄰邑訟不決,亦皆赴訴,片言折之,各心厭去。 ——《明史·盛颙傳》
【第35句】:百折不摧[bǎi zhé bù cuī]
【解釋】受到無數(shù)挫折都不屈服、動(dòng)搖。形容意志堅(jiān)強(qiáng)。
【出處】宋·蘇轍《祭亡兄端明文》:“義氣外強(qiáng),道心內(nèi)全,百折不摧,如有待然。”
【第36句】:掂梢折本[diān shāo shé běn]
【解釋】墊錢虧本。梢,錢的市語。
【出處】明·賈仲名《對玉梳》第二折:“休置俺這等掂梢折本的賠錢貨,則守恁那遠(yuǎn)害全身的安樂窩。”
【第37句】:積羽沉舟,群輕折軸[jī yǔ chén zhōu,qún qīng zhé zhóu]
【解釋】羽毛雖輕,積多了也能把船壓沉;東西雖輕,積攢多了也能把車軸壓斷。比喻小小的壞事積累起來就會(huì)造成嚴(yán)重的后果。
【出處】《戰(zhàn)國策·魏策一》:“臣聞積羽沉舟,群輕折軸。”
【第38句】:百折不移[bǎi zhé bù yí]
【解釋】屢遭挫折亦不改變其操守。
【出處】明·吳承恩《贈(zèng)郡伯古愚邵公報(bào)政序》:“即其可名狀者言之,則本之一毫不染之真,而加之百折不移之守。”
【第39句】:賠了夫人又折兵[péi le fū rén yòu zhé bīng]
【解釋】賠:蝕本;折:虧損。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雙重?fù)p失。
【出處】元·無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周瑜周瑜,休夸妙計(jì)高天下,只教你賠了夫人又折兵。”
【示例】周郎妙計(jì)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五回
【第40句】:柳折花殘[liǔ zhé huā cán]
【解釋】比喻女子死或傷。
【出處】《紅樓夢》第七八回:“賊勢猖獗不可敵,柳折花殘血凝碧。”
【第41句】:損軍折將[sǔn jūn zhé jiàng]
【解釋】猶損兵折將。兵士和將領(lǐng)都有損失。指作戰(zhàn)失利。
【出處】元·無名氏《樂毅圖齊》第一折:“不爭你和他相持,損軍折將,則不如緊守城池。”
【示例】且言崇侯虎恃才妄作,提兵征伐,孰知今日損軍折將,心甚慚愧;只得將敗殘軍兵收聚,扎下行營,郁郁不樂。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回
【第42句】:拉枯折朽[lā kū zhé xiǔ]
【解釋】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輕而易舉。也比喻摧毀腐朽勢力的強(qiáng)大氣勢。同“摧枯拉朽”。
【出處】宋·文瑩《玉壺清話》卷七:“虜騎去我軍將近,遂釋鞅會(huì)食,食罷,將戰(zhàn),倫舉兵一鏖,如拉枯折朽。”
【第43句】:叢輕折軸[cóng qīng zhé zhóu]
【解釋】指即使輕而小的物件,裝載多了也可以使車軸折斷。
【出處】指即使輕而小的物件,裝載多了也可以使車軸折斷。
【示例】我們應(yīng)該明白叢輕折軸的道理。
【第44句】:攀蟾折桂[pān chán zhé guì]
【解釋】攀登蟾宮,折取月桂。比喻科舉登第。
【出處】元·馬致遠(yuǎn)《薦福碑》第四折:“當(dāng)日個(gè)廢寢忘食,鑄鐵硯長分磨劍的水;到今日攀蟾折桂,步金價(jià)才覓著上天梯。”元·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二折:“休為那約雨期云龍氏女,送了個(gè)攀蟾折桂俊多才。”
【示例】則見他抄定攀蟾折桂手。 ——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一折
【第45句】:推枯折腐[tuī kū shé fǔ]
【解釋】猶言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勢力極易打垮。
【出處】晉·袁宏《后漢紀(jì)·光武帝紀(jì)》:“今我至京師,陳上谷、漁陽兵馬之眾,還出太原、代郡,反復(fù)數(shù)十日,歸發(fā)突騎以奔烏合之眾,如推枯折腐耳。”
【第46句】:御侮折沖[yù wǔ zhé chōng]
【解釋】折沖:指抵御敵人。指抗拒敵人的進(jìn)攻。
【出處】《詩經(jīng)·大雅·綿》:“予曰有御侮。”毛傳:“武臣折沖曰御侮。”
【示例】乃內(nèi)之則殿閣樞府以至六部九卿,外之則洎甘四行省之疆吏,旁皇咨求,卒無一人焉足以勝御侮折沖之任者。(清·嚴(yán)復(fù)《原強(qiáng)》)
【第47句】:五斗折腰[wǔ dǒu zhé yāo]
【解釋】五斗:五斗米,指微薄的官俸;折腰:彎腰行禮。為微薄的俸祿而對上級卑躬屈膝。
【出處】《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
【示例】性秉鋼堅(jiān),心貞冰潔,豈因五斗折腰。 ——明·王世貞《鳴鳳記》第五出
【第48句】:樽俎折沖[zūn zǔ zhé chōng]
【解釋】指不以武力而在宴席交談中制勝敵人。后泛指外交談判活動(dòng)。折沖,使敵人戰(zhàn)車后撤,指擊退敵軍。
【出處】語出漢·劉向《新序·雜事一》
【示例】今吾國以存亡關(guān)系而不簽字,各國當(dāng)能見諒,必可留作懸案,為他日樽俎折沖之馀地。 ——《“五四”愛國運(yùn)動(dòng)資料·學(xué)界風(fēng)潮記下編》
【第49句】:尊俎折沖[zūn zǔ zhé chōng]
【解釋】比喻在宴席談判中制勝對方。
【出處】語本《晏子春秋·雜上十八》:“仲尼聞之曰:'善哉!不出尊俎之間,而折沖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謂也。’”
【示例】尊俎折沖,呈赤云之勝氣;江山如畫,照黃紙之除書。 ——元·劉壎《隱居通議·駢儷二》
【第50句】:刀折矢盡[dāo zhé shǐ jìn]
【解釋】折:斷;矢:箭。刀也斷了,箭也用盡了。形容戰(zhàn)斗到最后,無力再戰(zhàn)了。
【出處】《后漢書·段穎傳》:“下馬大戰(zhàn),至日中,刀折矢盡,虜亦引退。”
【第51句】:周規(guī)折矩[zhōu guī zhé jǔ]
【解釋】本指行禮時(shí)步趨合乎規(guī)矩。后引申為拘泥于成法、準(zhǔn)則。
【出處】語出《禮記·玉藻》:“周還中規(guī),折還中矩。”
【示例】以彼其文,忌不周規(guī)折矩,尺步繩趨? ——清·馮桂芬《復(fù)莊衛(wèi)生書》
【第52句】:面折廷爭[miàn zhé tíng zhēng]
【解釋】面折:當(dāng)面指責(zé)別人的過失;廷爭:在朝廷上爭論。指直言敢諫。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呂太后本紀(jì)》:“于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劉氏之后,君亦不如臣。”
【示例】耶律楚材面折廷爭,言人所難言,人皆危之。 ——《續(xù)資治通鑒·宋理宗淳祐二年》
【第53句】:將功折過[jiāng gōng shé guò]
【解釋】拿功勞補(bǔ)償過失。同“將功折罪”。
【出處】元·李直夫《虎頭牌》第三折:“既然他復(fù)殺了一陣,奪的人口牛羊馬匹回來了,這等呵將功折過,饒了他項(xiàng)上一刀。”
【第54句】:摧蘭折玉[cuī lán zhé yù]
【解釋】摧:摧殘,毀掉。毀壞蘭花,折斷美玉。比喻摧殘和傷害女子。
【出處】清·余懷《板橋雜記·麗品》:“某本非風(fēng)流佳客,謬稱浪子端莊,……用誘秦誆楚之計(jì),作摧蘭折玉之謀。”
【第55句】:末大必折,尾大不掉[mò dà bì zhé,wěi dà bù diào]
【解釋】掉:搖動(dòng)。樹梢茂盛,主干就會(huì)折斷,尾巴太大,掉轉(zhuǎn)不靈。舊時(shí)比喻部下的勢力很大,無法指揮調(diào)度。現(xiàn)比喻機(jī)構(gòu)龐大,指揮不靈。
【出處】《左傳·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第56句】:萬折必東[wàn zhé bì dōng]
【解釋】河流不論有多少曲折,最后都東流入海。比喻事物不管有什么曲折,總要按著應(yīng)有的規(guī)律發(fā)展。
【出處】《荀子·宥坐》:“以出以入,以就鮮絜,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
【示例】言鴻之往來有候,居處有常,猶水之流必循理,萬折必東,以喻君子之仕非其道不由,非其位不處也。 ——漢·揚(yáng)雄《法言義疏·學(xué)行》
【第57句】:摧折豪強(qiáng)[cuī zhé háo qiáng]
【解釋】摧:折斷。打擊依仗權(quán)勢橫行不法的人。
【出處】《漢書·嚴(yán)延年傳》:“其治務(wù)在摧折豪強(qiáng),扶助貧弱。”
【第58句】:摧眉折腰[cuī méi zhé yāo]
【解釋】低眉彎腰。形容沒有骨氣,巴結(jié)奉承。
【出處】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示例】男兒委身事權(quán)貴,摧眉折腰誠可憐。 ——明·何景明《歸來篇》
【第59句】:寧折不彎[nìng zhé bù wān]
【解釋】本指白楊木受到外力作用,只會(huì)斷折,不會(huì)彎曲變形。后用來比喻寧可死也絕不屈服妥協(xié)。
【出處】姚雪垠《長夜》第四十章:“'我是杉木做椽子,寧折不彎。’李水沫回答說,也不望客人一眼。”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中冊:“原來尤五在十幾年前,是倔強(qiáng)到底、寧折不彎的脾氣。”
【第60句】:將功折罪[jiāng gōng zhé zuì]
【解釋】將:拿;折:抵償。拿功勞補(bǔ)償過失。
【出處】漢·荀悅《漢紀(jì)·元帝紀(jì)》:“齊恒先有匡周之功,后有來項(xiàng)之罪,君子計(jì)功補(bǔ)過。”元·無名氏《隔江斗智》楔子:“如今權(quán)饒你將功折罪,點(diǎn)起人馬,隨我追趕去來。”
【示例】也虧他至蜀中賺你回來,使我母子相會(huì),將功折罪,莫怨他罷。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六
【第61句】:月中折桂[yuè zhōng shé guì]
【解釋】在月亮中折桂樹枝。比喻科舉及第。
【出處】宋·無名氏《張協(xié)狀元·張協(xié)辭親》:“但愿此去,名標(biāo)金榜,折取月中桂。”
【第62句】:雁行折翼[yàn háng zhé yì]
【解釋】雁行:指雁飛時(shí)有序的行列,引申為兄弟。比喻兄弟的死亡。
【示例】大內(nèi)飛頭難解恨,雁行折翼最傷心。 ——梁羽生《江湖三女俠》第四十七回
【第63句】:單則易折,眾則難摧[dān zé yì zhé,zhòng zé nán cuī]
【解釋】勢孤力單,容易受人欺負(fù);從多氣壯,別人不敢欺侮。
【出處】《北史·吐谷渾傳》:“單則易折,眾則難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也。”
【第64句】:損兵折將[sǔn bīng zhé jiàng]
【解釋】損:損失。軍士和將領(lǐng)都遭到損失。指打了敗仗。
【出處】元·無名氏《千里獨(dú)行》第三折:“俺如今領(lǐng)兵與他交戰(zhàn),丞相也枉則損兵折將。”
【示例】若得太尉早來如此,也不教國家損兵折將,虛耗了錢糧。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八十二回
【第65句】:面折人過[miàn zhé rén guò]
【解釋】面折:當(dāng)面指責(zé),批評;過:過錯(cuò)。當(dāng)面指責(zé)別人的過失,不寬容,不留余地。
【出處】《史記·汲鄭列傳》:“汲為人,性倨少禮,面折,不能容人之過。”
【示例】質(zhì)性卞急,以廉介自持,好面折人過。 ——清·畢沅《續(xù)資治通鑒》卷四
【第66句】:七折八扣[qī zhé bā kòu]
【解釋】比喻折扣很大,減掉了很多。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108回:“這里的客店錢,就拿兩塊洋錢出來,由得他七折八扣的勉強(qiáng)用了。”
【示例】其他各部,都是七折八扣,還經(jīng)年累月的,不得發(fā)放。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27回
【第67句】:得馬折足[dé mǎ shé zú]
【解釋】指因福而得禍。
【出處】典出《淮南子·人間訓(xùn)》。見“得馬生災(zāi)”。
【示例】得馬折足禍,亡羊多歧悲。 ——宋·黃庭堅(jiān)《次韻奉送公定》
【第68句】:俎樽折沖[zǔ zūn zhé chōng]
【解釋】指在會(huì)盟的席上或外交談判中制勝對方。
【出處】《續(xù)資治通鑒·宋寧宗嘉定十四年》:“許國之忠,應(yīng)變之略,隱然有俎樽折沖之風(fēng)。”
【第69句】:百折千回[bǎi zhé qiān huí]
【解釋】形容經(jīng)過種種曲折和紆回。
【出處】趙樸初《與日本佛教友人談時(shí)事為拈一偈》:“百折千回心不退,無畏方能施無畏。”
【第70句】:不為五斗米折腰[bù wèi wǔ dǒu mǐ zhé yāo]
【解釋】五斗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后指微薄的俸祿;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于人。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dòng)。
【出處】《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
【示例】古人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個(gè)助教官兒,也不是我終身養(yǎng)老之事。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五
【第71句】:面折廷諍[miàn shé tíng zhèng]
【解釋】指直言敢諫。同“面折廷爭”。
【出處】《史記·呂太后本紀(jì)》:“于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劉氏之后,君亦不如臣。”
【示例】爭變法者,吾未見其有面折廷諍,千人皆靡者也。 ——清·章炳麟《變法箴言》
【第72句】:三折肱,為良醫(yī)[sān zhé gōng,wéi liáng yī]
【解釋】幾次斷臂,就能知道醫(yī)治斷臂的方法。后比喻對某事閱歷多,富有經(jīng)驗(yàn),成為內(nèi)行。也指高明的醫(yī)道。
【出處】《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yī)。”
【第73句】:鼎折餗覆[dǐng shé sù fù]
【解釋】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災(zāi)禍。
【出處】參見“鼎折覆餗”。
【示例】如吾子言,幾欲舉全國命脈托諸此輩,一旦鼎折餗覆,后事云胡可問。 ——梁啟超《中國立國大方針》
【第74句】:摧枯折腐[cuī kū zhé fǔ]
【解釋】折斷枯樹枝爛木頭。比喻極容易做到。
【出處】《后漢書·耿弇傳》:“歸發(fā)突騎,以轔烏合之眾,如摧枯折腐耳。”
【第75句】:百折不回[bǎi zhé bù huí]
【解釋】折:挫折。比喻意志堅(jiān)強(qiáng),無論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動(dòng)搖退縮。
【出處】漢·蔡邕《太尉喬玄碑》:“其性莊,疾華尚樸,有百折不撓,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之風(fēng)。”
【示例】耿耿自始,百折不回。 ——清·姚瑩《復(fù)楊君論詩文書》
【第76句】:蠹眾木折,隙大墻壞[dù zhòng mù zhé,xì dà qiáng huài]
【解釋】蛀蟲多了,木頭就要折斷,縫隙大了,墻就要倒塌。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災(zāi)禍。
【出處】《商君書·修權(quán)》:“蠹眾而木折,隙大而墻壞。”
【第77句】:為五斗米折腰[wèi wǔ dǒu mǐ zhé yāo]
【解釋】五斗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后指微薄的俸祿;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于人。為了微薄的俸祿而彎腰行禮。比喻沒有骨氣。
【出處】《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
【第78句】:面折庭爭[miàn shé tíng zhēng]
【解釋】指直言敢諫。同“面折廷爭”。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公孫弘傳》:“每朝會(huì)議,開陳其端,使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