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瀉”的成語(12個)
本文整理了瀉水著地、銀河倒瀉、水銀瀉地等含“瀉”的成語12個,其中“瀉”開頭的成語1個,“瀉”結尾的成語2個,“瀉”在中間的成語9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瀉”開頭的成語【第1句】:瀉水著地[xiè shuǐ zháo dì]
【解釋】水傾瀉在地上,隨地勢而流注。比喻只能任其自然。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譬如寫水著地,正自縱橫漫流,略無正方圓者。”
“瀉”結尾的成語【第1句】:銀河倒瀉[yín hé dào xiè]
【解釋】瀉:水從高處往下直流。象銀河里的水倒瀉下來。形容雨下得極大,象瀉下來的一樣。
【出處】唐·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
【示例】果然是銀河倒瀉,滄海盆傾,好陣大雨!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四
【第2句】:上吐下瀉[shàng tǔ xià xiè]
【解釋】嘔吐與腹瀉。指人患病。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50回:“化及見軍士焦頭爛額,后忽然又上吐下瀉,一齊病倒,便放聲大哭。”
【示例】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7回:“上吐下瀉的病,只要吃兩口鴉片煙就好了。”
“瀉”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水銀瀉地[shuǐ yín xiè dì]
【解釋】瀉:流得很快。水銀倒在地上,很快就會全部滲入土中。比喻無微不至,極為細密周到。也比喻非常流暢,一氣呵成。
【示例】舞到后來,只見一團電光,滾來滾去,宛如水銀瀉地,花雨繽紛! ——梁羽生《七劍下天山》第十四回
【第2句】:一瀉汪洋[yī xiè wāng yáng]
【解釋】形容水流迅速,水勢浩大。
【出處】梁啟超《譚嗣同傳》:“一瀉汪洋。”
【第3句】:輸瀉跳蹙[shū xiè tiào cù]
【解釋】瀉:很快地流;蹙:緊迫。形容水流湍急,一瀉千里。
【出處】宋·蘇軾《書蒲永升畫后文》:“作輸瀉跳蹙之勢,洶洶欲崩屋也。”
【第4句】:懸河瀉水[xuán hé xiè shuǐ]
【解釋】懸河:瀑布;瀉水:水很快地往下流。河水直往下瀉。比喻說話滔滔不絕或文辭流暢奔放。
【出處】《晉書·郭象傳》:“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示例】他的口才很好,講演就像懸河瀉水一樣。
【第5句】:一瀉百里[yī xiè bǎi lǐ]
【解釋】形容江河水勢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遠。同“一瀉千里”。
【出處】唐·韓愈《貞女峽》詩:“懸流轟轟射水府,一瀉百里翻云濤。”
【第6句】:一瀉千里[yī xiè qiān lǐ]
【解釋】瀉:水往下直注。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遠。也比喻文筆或樂曲氣勢奔放。也形容價格猛跌不止。
【出處】唐·李白《贈從弟宣州長史昭》詩:“長川豁中流,千里瀉吳會。”宋·陳亮《與辛幼安殿撰書》:“大江在河,一瀉千里。”
【示例】方希直如奔流滔滔,一瀉千里,而瀠洄滉瀁之狀頗少。 ——明·王世貞《文評》
【第7句】:一瀉萬里[yī xiè wàn lǐ]
【解釋】形容江河水勢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遠。同“一瀉千里”。
【出處】李大釗《孫中山先生在中國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這一條浩浩蕩蕩的民族革命運動史的洪流,時而顯現,時而潛伏,時而迂回旋繞,蓄勢不前,時而急轉直下,一瀉萬里。”
【第8句】:倒峽瀉河[dǎo xiá xiè hé]
【解釋】比喻文筆酣暢,氣勢磅礴。
【出處】《平山冷燕》第九回:“只那一枝筆,拈在手中,便如龍飛鳳舞,落在紙上,便如倒峽瀉河,真有掃千軍萬馬之勢。”
【第9句】:懸河瀉火[xuán hé xiè huǒ]
【解釋】比喻以強大力量去消滅敵方。同“懸河注火”。
【出處】清·陳天華《中國革命史論》第二章第二節:“掃蕩無余,猶懸河以瀉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