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忿”的成語(13個)
本文整理了忿不顧身、睚眥之忿、激忿填膺等含“忿”的成語13個,其中“忿”開頭的成語5個,“忿”結尾的成語5個,“忿”在中間的成語3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忿”開頭的成語【第1句】:忿不顧身[fèn bù gù shēn]
【解釋】奮勇向前,不考慮個人安危。同“奮不顧身”。
【出處】《鏡花緣》第三七回:“林兄因感世子之情,唐兄只知惟義是趨,都是忿不顧身,竟將王宮內院視為兒戲。”
【第2句】:忿火中燒[fèn huǒ zhōng shāo]
【解釋】猶言怒火中燒。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張鴻漸》:“甲詞益狎逼。張忿火中燒,反刀直出,剁甲中顱。”
【第3句】:忿然作色[fèn rán zuò sè]
【解釋】由于憤怒而變了臉色。
【出處】《孫臏兵法·威王問》:“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曰非其急者也。然則其急者何也?’”
【示例】王者貴乎?士貴乎?”(晉·皇甫謐《高士傳·顏斶》 ——王忿然作色,曰
【第4句】:忿世嫉俗[fèn shì jí sú]
【解釋】有正義感的人對黑暗的現實社會和不合理的習俗表示憤恨、憎惡。同“憤世嫉俗”。
【出處】魯迅《墳·摩羅詩力說》:“自尊至者,不平恒繼之,忿世嫉俗,發為巨震,與對跖之徒爭衡。”
【第5句】:忿忿不平[fèn fèn bù píng]
【解釋】心中不服,感到氣憤。同“憤憤不平”。
【出處】《禪真逸史》第一回:“此時過往人眾,見齊德受虧,俱忿忿不平。”
【示例】高戰也是忿忿不平,點點頭。 ——古龍《長干行》三
“忿”結尾的成語【第1句】:睚眥之忿[yá zì zhī fèn]
【解釋】睚:眼眶;眥:眼角;睚眥:生氣瞪眼。別人瞪眼這樣小的怨恨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黨錮傳序》:“自此諸為怨隙者,因相陷害,睚眥之忿,濫入黨中。”
【第2句】:雀角之忿[què jiǎo zhī fèn]
【解釋】指雀和鼠都能毀人們的房子,就如同打官司一樣。比喻打官司帶來的煩惱。
【出處】《詩經·召南·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
【示例】山村豪氣,偶因鵝鴨之爭,指起雀角之忿。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冤獄》
【第3句】:睚眥小忿[yá zì xiǎo fèn]
【解釋】睚眥:發怒時瞪眼睛,引申為極小的怨恨。比喻極小的怨恨。
【出處】《史記·范睢蔡澤列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示例】睚眥小忿久難忘,牙角頻爭雀鼠傷,一抹腮紅還舊好,解紛惟有送檳榔。 ——清·張湄《檳榔》
【第4句】:一旦之忿[yī dàn zhī fèn]
【解釋】忿:氣忿。一時的氣忿。
【出處】《論語·顏淵》:“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新五代史·符存審傳》:“彥饒與晉初無釁隙,以一旦之忿,不能馭其軍,殺奉進已非其本意,以反見誅,非其罪也!”
【示例】母守寡養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棄歷年之勤乎! ——《資治通鑒·漢紀·孝桓延熹七年》
【第5句】:一朝之忿[yī zhāo zhī fèn]
【解釋】朝:早晨;忿:氣忿。一時的氣忿。
【出處】《論語·顏淵》:“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示例】小人一朝之忿,曾身之不遑恤,非其性之盡也。 ——《二程全書·粹言二》
“忿”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激忿填膺[jī fèn tián yīng]
【解釋】膺:胸。強烈的忿怒填滿胸中。形容氣憤已極。
【出處】明·陶宗儀《輟耕錄》:“顧其母激忿填膺,寸晷是學,不迨于至,以超圣人之域,煥乎賢者之業。”
【第2句】:捐忿棄瑕[juān fèn qì xiá]
【解釋】瑕:玉上的斑痕裂紋,比喻舊有的裂痕。拋棄忿恨和裂痕。表示重修于好。
【出處】宋·蘇軾《擬侯公說項羽辭》:“孤亦愿自今之日與君王捐忿棄瑕,繼平昔之歡。”
【第3句】:懲忿窒欲[chéng fèn zhì yù]
【解釋】懲:懲戒;忿:憤怒;窒:抑止;欲:嗜欲。克制憤怒,抑制嗜欲。
【出處】《周易·損》:“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示例】各宜警醒,懲忿窒欲,且休望超凡入道,也是保身安家的正理。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