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在街亭布陣沒有問題,為什么最終還是失敗了?
馬謖在街亭布陣沒有問題,為什么最終還是失敗了?
街亭一戰,很多人都在嘲笑馬謖,他本來想要效仿當年的項羽,所以才會有當時那樣的布局,但是如果按照古代的兵法布陣來說,馬謖當時的指揮其實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也就是說,從兵書的角度來說,馬謖做的沒有毛病,可是最后還是失敗了,街亭失守,直接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敗,這是為何?馬謖到底敗在了什么地方?
馬謖的街亭之戰,其實是完全可以打勝的。馬謖的策略似乎也沒有什么錯,而且很符合古代名將用兵之道。為什么這么說呢?
一者,馬謖必須“先聲奪人”。馬謖指揮的是先鋒軍,他的任務不是牽制敵人。牽制敵人的任務,其實是守箕谷的趙云和鄧芝在做。作為先鋒,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先聲奪人。也就是說,在和張郃交戰的時候,一次性打敗張郃。只有打敗了張郃,才能提振蜀軍的士氣。在主力部隊到達之前,占得先機。所以,馬謖急于打勝這場仗,并沒有什么錯。
二者,馬謖充分利用“地利之險”。擺在馬謖面前的地利之險有兩個,一是山下的城市,二是山上。這兩個對比,肯定選擇依靠山上是明智的。因為山下的城市,本來就多年失修,城防各方面肯定都靠不住,根本無險可憑。而山上居高臨下,無論射箭,沖殺,都很有優勢。
三者,馬謖“陷之死地而后生”。有人說,馬謖依靠山上地利之險沒錯,但是,山上沒水啊。不錯,山上是沒水。但是,馬謖又不打算在山上長久居住,只是想利用山川之險,打一場勝仗而已。有沒有水,又有什么關系呢?再說了,兵法上講“陷之死地而后生”,馬謖正是想陷之死地而后生。士兵們沒有水,他們想活命,就只得拼命打。就像韓信背水列陣一樣。
所以說,馬謖這個飽讀古代兵書的人,其初期想法,其實是沒錯的。
可是,既然馬謖的想法沒錯,為什么最終卻沒有把好的想法,轉變為好的結果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馬謖對“陷之死地而后生”沒有完全搞明白
我們分析一下韓信的“背水一戰”。韓信最后之所以把“背水一戰”打贏了,并不是只在水邊布陣這么簡單,而是還有一系列的配合行動。
第一個行動,是在山谷兩邊埋伏兩隊人馬,等趙軍出來后,對趙軍進行夾攻。第二個行動,是“拔旗易幟”。韓信另外還派了一隊人馬,等到趙軍出城后,爬到城上,拔了趙軍的旗幟,插上漢軍的旗幟。
也就是說,實際上背水一戰,目的只是要“引蛇出洞”,真正打,靠的是兩邊埋伏的士兵。同時再靠“拔旗易幟”給趙軍帶來的恐慌。如果沒有這兩步行動,光靠水邊列陣的士兵,肯定只有死路一條。
但是馬謖在把士兵布置在山上的時候,并沒有其他配合性的排兵布陣。沒有這樣的排兵布陣,那就只有“陷之死地”,沒有“后生”了。
2.馬謖過高估計了蜀軍的戰斗能力
馬謖想先聲奪人,一戰而勝,壯蜀軍聲威。但是他顯然過高估計了蜀軍的戰斗能力。
實際上,劉備入川后組建起來的蜀軍,根本就沒有打過什么大型的戰役,沒有得到過鍛煉。唯一打的一次,就是夷陵之戰。而夷陵之戰,又是一次失敗的慘痛記憶。而且,夷陵之戰留下來的,也只有不足兩萬人。這兩萬人,還主要鎮守在白帝城,并沒有參加北伐行動。
諸葛亮組織的北伐戰爭,差不多是這批蜀軍打的第一仗。反而張郃的軍隊,是久經考驗的,是多次在戰場上歷練過的。所以,馬謖用新軍打張郃的“熟軍”,能力上顯然是不足的。
能力不足,用來打馬謖想象中的那種戰爭,如何打得贏呢?
3.馬謖的部隊缺乏執行力
馬謖的部隊,明顯缺乏執行力。缺乏的原因,是一開始大家都不服氣馬謖。當時大家推舉魏延和吳懿統領先鋒軍,可是諸葛亮卻派馬謖帶兵。馬謖完全是個新兵蛋子,從來沒有單獨帶過軍,大家都不服他。不服他,自然對他的排兵布陣深為懷疑。,執行力便很成問題。
從王平反復規勸馬謖,應該放棄在山上扎營,應該把軍隊拉進城中防守等等,就可以看出,整個部隊有多么大的意見分歧。這樣的意見分歧,肯定會影響到士兵。這樣打起仗來,還打得贏嗎?
所以,看起來馬謖用兵之道,都符合古代兵法,實際上真的就是“紙上談兵”。最終失敗,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