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兼資,人盡其才,唐朝的官員真的很優秀
文武兼資,人盡其才,唐朝的官員真的很優秀
前言:唐朝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的巔峰時刻。給人感覺就是文明開放,包容富強,算得上是一個令人向往的時代。唐朝的成功,幾乎體現在各個方面:在政治上,出現了房玄齡,杜如晦,李靖,狄仁杰等一大批名將名相;經濟上,她達到了"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的喜人景象;文化上,不僅誕生了李白杜甫等一大批杰出詩人,更是有弘揚佛法的鑒真大師,精通音律的李龜年,劍法飄逸的公孫大娘等人,稱得上是群星璀璨。
大唐的繁榮
而且,唐朝的干部隊伍建設也是取得了非常讓人矚目的成就。大唐的官員,普遍綜合素質都是相當高的。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大唐的官員為何普遍都很優秀。
第一:大唐要求官員文武全面發展,出將入相既是追求,也算得上是硬性指標。
唐朝人有尚武精神,所以軍功一直都是官員追求升遷的重要途徑。初唐四杰之一的楊炯就曾說過"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詩鬼李賀也曾寫下"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的豪氣詩句,因為統治者有開疆拓土的思想,所以對于建立軍功的官員十分重視,而建立軍功后,又會得到皇帝的召見和嘉獎,進而留在中央成為行政官員,這樣良好的機制使得唐朝官員很大程度可以做到"文可為相,武可為將"的成績,綜合素質自然不言而喻。
比如侯君集,本是一個早期不學無術的武人,亦能憑借著軍功"入朝參政",擔任高階文職。再比如武則天時代的名將唐休璟。在中了明經之后,做了營州都督府的參軍。高宗時,突厥、奚和契丹連兵入侵河北道,休璟統兵抵抗,一戰成名,開始了長期的戎馬生涯。后于武后長安三年(703),因"諳練邊事"而拜相,入朝參政。
當然,我們更熟悉的還是唐玄宗時期的著名宰相張說。早年張說因為姚崇的排擠,被迫離開中央,到了幽州擔任都督。這位和許國公蘇颋合稱"燕許大手筆"文壇領袖到了軍旅,并沒有失落和感傷,還留下了"軍中宜劍舞,塞上重笳音。不作邊城將,誰知恩遇深。"的壯麗詩句。又在開元八,九年,張說二次復出,再次入朝拜相。并和唐玄宗一起東拜泰山,幫助唐玄宗實現了事業上的輝煌時刻。
開創開元盛世的宰相:張說
2, 唐朝對官員的考核制度,不僅嚴格,而且細致。
雖然邊將和武官十分重要,但在官僚隊伍中占大多數的還是需要文官和一些基層干部。而且,官員代表了政府形象,不僅是國家與人民中間的橋梁,更是維系社會關系的重要紐帶,也正因為這些"父母官"如此重要。所以唐朝對這些官員的選擇,顯得格外慎重,甚至十分嚴苛挑剔。
唐代取士,要看重點名人的推薦。
為了最大程度的保證官員的質量,唐朝曾規定,新科舉子在中選之前,需要得到社會名流的稱贊和支持。于是,很多考生紛紛奔走于公卿門下,向他們投遞自己的代表作,當時稱為"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名門望族投的叫行卷。投卷制度的確讓很多社會"草根"有了一個展現自己的機會。如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贊賞,孟浩然也曾寫過《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希望可以得到張九齡的引薦和贊賞,進入政界,大展身手。
詩人白居易
不僅有全國國考,還有人事部考試。
我們都知道,唐朝科舉有一句俗語,叫"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人們認為三十歲考中明經就是老大無成,五十歲考中進士還能算得上是少年得志。因為明經主要考察學子對儒家典籍的熟悉程度,試題也簡單;而進士考察詩賦,要求寫詩寫文章的才華,所以唐朝中進士是十分難得的事,每年也不過十幾個名額,因此孟郊在《登科后》才會欣喜若狂,留下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詩句,但是,千萬不要以為你中了進士就可以做官了,你還要經過國家人事部(六部中的吏部)組織的考試,當時稱為選試,再次合格,才會被授予官職。
比如柳宗元中進士之后,因博學宏詞,選試成績也很好,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一職。如果吏部選試落選了,也可以先去節度使處去做幕僚,后期再通過升遷得到得到正式官職。唐代的大文豪韓愈中進士后,三次選試都沒有通過,就先去擔任了節度使的下屬,后來才通過種種努力,進入官場,正式做官。
詩人孟郊
三注三唱,全方位無死角保證官員可以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如果吏部考試也合格,就可以委以官職了,那么,如何才能保證官員和官位的契合度呢,這一點,唐朝人十分創造性想出了"三注三唱制度"。
唐 制,六品以下官吏赴選,始集試觀書判,次面試觀察言貌,然后擬官注籍。既注唱名,三唱后冬集,以其名報仆射,再由門下省上報皇帝,然后依旨授官。此項程序,謂之“三注三唱”。見《通典·選舉志三》。《新唐書·選舉志下》:“又故事,必三銓、三注、三唱而后擬官。”《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十一年》:“故事,兵、吏部尚書知政事者,選事悉委侍郎以下,三注三唱,仍過門下省審,自春及夏,其事乃畢。
由尚書省長官根據候選人的資歷和威望來擬定官職,稱為"注",然后在公開唱名公布,就稱為"唱",一注一唱結束后,如果候選人或者其他人對這種安排有異議,就可以向吏部反應進行調整,進行二注二唱,如果還有異議,還可以進行三注三唱。最后,再由門下省報批審核,最后報告皇帝,才能正式任命官員。整套流程非常復雜,因此每次選官都要從春初選到夏末,用小半年的時間。
他們當中,有才高八斗的新科進士,有精明強干的基層干部,有行政經驗豐富的老官僚,也有初設政壇的新力量。雖然程序繁瑣,但是這件事關系重大,所以絲毫馬虎不得。因為這不僅關系到這些官員的切身命運,更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這是為國求才,所以,寧可鄭重其事。
虢國夫人游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