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上真正的"三姓家奴"到底是誰?
三國歷史上真正的"三姓家奴"到底是誰?
若要說“三姓家奴”,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一定就是三國時期的呂布,通過《三國演義》的描述,呂布為人善變,對待自己的主子也都不是一心一意,換一個殺一個,被人稱為三姓家奴。不過,這都是演義中的描述,而在歷史上,真實的三姓家奴卻并非是呂布,而是一個被司馬懿殺死的人,他叫孟達。孟達又有著怎樣的經歷,才會成為一個三姓家奴呢?
1.孟達是建安初年成為劉璋屬下的,最初的目的是為了躲避饑荒,和他一起逃荒的還有法正,當時的劉璋是益州牧。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璋做了一件蠢事,聽說曹操將派兵到漢中征討張魯,想到張魯若完蛋,蜀中門戶漢中失守,接著倒霉的就是他,于是怕得不得了,益州別駕張松勸劉璋引進劉備做幫手,劉璋不假思索就同意了。
劉璋派去迎接劉備入蜀的,就是孟達和法正,還分別給了他們兩千人。這兩人一商量,覺得劉璋既無能又愚蠢,引進劉備明明是引狼入室,他卻把那只狼當作救命稻草,呆在這種老板手下還有什么意思,咱們干脆投了劉備吧,否則不但沒有發展前途,劉璋若完蛋,咱們也得跟著完蛋。
兩人就這樣跳了槽,成了劉備的人。與法正不同的是,成為劉備的員工后,法正就一心一意跟著劉備,再也沒有三心二意。后來果然不出所料,劉備奪了劉璋的地盤,得了西川,然后封法正為蜀郡太守,封孟達為益都太守。
對于這樣的任命,法正倒沒說什么,愉快地上任去了。孟達雖然也上任去了,心里卻很不爽,因為益都太守比蜀郡太守官兒小多了,如果說蜀郡太守是市級干部的話,益都太守只是個縣級干部。
2.再說劉備,之所以只給了孟達一個益都太守,比法正的官職低,也是根據個人能力來的。也就是說,在劉備看來,孟達的能力還是有一點欠缺的,不是能夠獨當一面的大才,不然也不會在建安二十四年孟達攻打上庸時,他擔心孟達難以取勝,而派自己的義子劉封從漢中來協助他,劉封率軍趕到后,與孟達合兵一處,逼降了上庸太守申耽。
劉備怎么會認為孟達能力有限呢?在搞定上庸之前,孟達不是獨立拿下了房陵嗎?也許在劉備看來,戰斗剛開始,房陵太守蒯祺(諸葛亮的大姐夫)就被孟達的兵殺了,導致房陵群龍無首,很容易拿下,于是在他看來,孟達雖然拿下了房陵,卻不是憑他的本事拿下的,無法證明他的能力。
這也是后來拿下上庸后,劉封被提升為副軍將軍,而孟達什么也沒撈到的原因。孟達是什么感受,可想而知,這可能也是后來他拒絕救援關羽的原因。關羽是建安二十四年十月被東吳大將呂蒙偷襲荊州,占了他的大本營江陵,被困樊城、襄陽的。
3.那時關羽正在與樊城守將曹仁對峙,被呂蒙偷襲后,關羽立時處于兩面受敵的被動局面,要求劉封和孟達派兵救援,卻遭到拒絕,理由是“山郡初附,未可動搖”。
如果說孟達拒絕救援關羽,是因為未能得到提升而心懷不滿的話,那么劉封也拒絕救援,就沒有道理了。有人分析說,這是因為劉封認為陷阱不可跳——在他看來,東吳之所以圍困關羽,是因為他們想把他和孟達吸引過去,然后來個一網打盡。
實際上劉封不救關羽的原因,除了這個還有他對關羽的不滿,因為當初劉備收他為義子時,曾遭到關羽反對。無論他們是怎么想的,反正闖了大禍,關羽失敗被殺,他們難辭其咎,至少在劉備看來,關羽的遭遇,與他們見死不救有很大關系。
他們拒絕救援,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認為“戰無不勝”的關二爺肯定能搞定,用不著他們去“添亂”,哪想到他如此“不經打”,以至于失敗被殺。如果關羽贏了,他們也許屁事沒事,如果說他們的行為有一絲絲賭的性質的話,他們賭的就是這個。沒想到“賭”輸了。
4.闖了大禍,劉封像什么也沒發生一樣,但孟達不能跟他比,人家可是老大的義子,而他除了是為劉備賣命的一個普通將領,什么也不是,所以他唯一的選擇是三十六計走為上,帶著自己的家眷和親兵四千人投了曹魏。
之前總是遭劉封欺負,導致他們長期不和,也是孟達背蜀投魏的原因之一。孟達來投時,魏主曹丕剛繼位,雖然他也不喜歡這種反復無常的人,但他把孟達來降視為他有吸引力的表現,所以還是很歡迎的,而且委以重任,任命他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他平陽亭侯,讓他擔任新城太守。
后來曹丕掛了,孟達又想跳槽了,原因是“自以久在疆場,心不自安”。這話令人費解:為什么久在疆場會心里不安呢?“與吳蜀固好”——《晉書·宣帝紀》中的這句話,似乎揭開了他為何心不自安的秘密。原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不止徐庶一個!
而且從“與吳蜀固好”這句話來看,孟達竟然還與吳國保持著友好關系!這是幾個意思呢?難道他是在給自己留后路,而且留了還不止一條?他的心不自安,完全有可能來自這個原因,所以曹丕一死,再也沒人罩著他了,他害怕新主人饒不了他,又想來個三十六計走為上。
也不知孟達的這個心理,諸葛亮是如何了解到的,反正諸葛亮知道后,就“陰欲誘達”,希望他重歸蜀漢,正不知如何是好的孟達,也樂得舊領導伸出橄欖枝,并與諸葛亮約定了起兵的日子。
5.關鍵時刻,他卻犯了一個大錯,如此機密的事情,竟然與人商量,結果被他們出賣。司馬懿知道后,擔心孟達突然起兵,先給他寫了一封信,是把他穩住,免得他突然發難而不好收拾。
孟達當然不會傻到相信司馬懿的程度,但關鍵時刻他又犯了一個大錯,以為司馬懿帶兵來討伐他,需要先向天子請示,得到批準后才會發兵,一來二去,至少需要一個月。哪知司馬懿根本不向上面請示,立即率兵日夜兼程,僅用八天時間就抵達了新城。
而在這之前,諸葛亮提醒過孟達,叫他提防司馬懿這一手,誰知他沒聽進去,不相信司馬懿敢不經批準擅自行動。枉自他在那邊呆了那么久,對司馬懿一點也不了解。成大事者,就要有敢于不受條條框框約束、當機立斷的勇氣和擔當。待司馬懿大軍出其不意地兵臨城下,孟達才給諸葛亮寫信,驚嘆他沒想到司馬懿竟然如此神速。
但是晚了,別說是諸葛亮,神仙也救不了他。公元228年(太和二年)正月,司馬懿下令攻城,堅守了十六天后,孟達外甥鄧賢和部將李輔開城投降,他則被自己的部下申耽一槍刺死,司馬懿砍下他的腦袋,傳示洛陽。
縱觀孟達的一生,雖然他的反復無常有這樣那樣的原因,甚至還遭受過不公平待遇,但他的所作所為,無疑也是一種沒有“職業道德”的表現。這種人的存在,對“單位”來說就是一顆定時炸彈,本事越大隱患越大,最終的下場,不是自我爆炸,就是被排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