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近代三百年“世界工廠”的變化:誰有完整產業鏈,誰就有未來
談談近代三百年“世界工廠”的變化:誰有完整產業鏈,誰就有未來
文/魚尾
15-16世紀,隨著到美洲和印度的新航路開辟,西歐人開始逐步走向大洋、邁向全球。與此同時,從新大陸掠奪來的財富也源源不斷流入歐洲人的口袋中來。在這期間,受到巨量財富流入的刺激,僻處歐洲西南角伊比利亞半島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以及地處西歐沿海低地地區的荷蘭先后崛起,建立起制霸全球的殖民帝國。然而,歷史最終選擇了與歐洲大陸隔著英吉利海峽、蝸居英倫三島的玩家——英國。
葡萄牙、西班牙的王室拿著大量掠奪來的財富,在世界各地購買奢侈品,荷蘭人則拿著巨額財富投入世界上最早的股票和證券交易所。然而,伊比利亞半島兩國的海上霸權最終在王室和貴族的揮金如土中走向了沒落,荷蘭的殖民和金融霸權也在全國民眾數次投機性的炒作中灰飛煙滅。相反,英國的船隊借著地處歐洲到美洲航道中間位置的便利,屢屢打劫西葡兩國往來的船只,并最終在17-18世紀間的三次英荷戰爭中重創了荷蘭,奪得了世界殖民霸權。
英荷戰爭
偏居歐陸之外的英國,是如何擊敗歐陸西海岸的西葡荷三國而崛起的呢?答案就在于,此時的英國,靠著打劫西葡等國往來新舊大陸的商船,一步步積累財富,發展國內的工場手工業,從而在實力上后來居上。
當時,英國王室和商人集團為了掠奪財富,紛紛派出船只出海。但新大陸的富庶之地基本已被西葡兩國瓜分完畢,實力尚屬弱小的英國無處下手。沒辦法,英國從王室到商人只能干起了海盜行徑,靠搶劫他國商船致富。英國王室甚至為本國商人集團頒發特許搶劫證書,為國家海盜行為背書。搶到財富后,當時的英國王室和商人集團并未將之用于揮霍,而是投入了工場手工業的生產活動中。漫步在16世紀的英國鄉野,隨處可見各種水排,這些水排通過水力驅動提供動能,帶動無數的紡紗機運轉。英國的紡織業迅速發展起來。
工場手工業
歷史進入18世紀,英國工場手工業的生產能力已經無法滿足市場日益旺盛的需求,技術變革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恰巧此時,英國剛經歷完資產階級革命和光榮革命,建立起完備的君主立憲制度,實現了政治環境的穩定。同時,英國農業技術的進步和地主們圈地運動的擴展,造成大量農民失去土地,被迫進入城鎮,來到手工工場干活。但受14世紀流行于西歐的饑荒和鼠疫影響,大量人口死亡,總的來說,即便有圈地運動造就的大量無地農民,英國的手工工場勞動者數量還是不夠用。此外,加之此前已經形成的強大行會、英國資產階級政府新出臺的專利保護制度、英國開采出大量煤炭等因素,英國技術革命的條件已經成熟。一場機器革命革命就這樣爆發了。
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
1760年代,英國手工工場的織布工人詹姆士·哈格里夫斯憑日常經驗發明了“珍妮紡紗機”。這種紡紗機一次可以紡出多根棉線,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號角就這樣在英國吹響了。1768年 ,阿克萊特水力紡機誕生;1769年,詹姆斯·瓦特改良蒸汽機”;1778年,約瑟夫·勃拉姆發明抽水馬桶;1797年,亨利·莫茲萊發明螺絲切削機床……1807年,富爾頓造出用蒸汽機做動力的輪船;1814年,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1844年,威廉·費阿柏恩發明蘭開夏鍋爐。隨后,一項項發明在此后一百年的時間內不斷誕生。英國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力軍。
此后,英國靠著迸發出的強大工業創造能力和制造能力,造出了數以萬計的工業品,用作商品行銷海外,用于生產軍艦和大炮搶奪海外殖民地并打敗競爭對手。西班牙、荷蘭、法蘭西第一帝國,一個個歐陸霸主倒在了英國強大的工業能力之下。同時,加拿大、澳洲、南非、埃及、印度等地區紛紛落入英國人手掌中,一個遍布全球,面積達3000多萬平方公里的世界殖民帝國——大英日不落帝國建立起來。世界上充斥著英國制造的商品,全球各地到處都用著“英國制造”,這讓英國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世界工廠”。
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然而,1775年北美獨立戰爭爆發,1783年英國承認北美十三州獨立,1787年北美十三州的資產階級通過費城制憲正式建立美利堅合眾國,這三個重大歷史事件預示著另一個世界級霸權的崛起。獨立后的美國,通過或購買、或強買、或豪奪的方式,開展轟轟烈烈的西進運動,僅用短短50年左右的時間,就建立起一個地跨兩洋、幅員遼闊的大國。廣闊的土地、豐富的自然資源、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掃清的發展障礙,讓美國國家實力迅速騰飛。
美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代表成果——飛機
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隨著資本主義的新發展和自然科學技術的進步,新一輪的工業革命開始醞釀。電燈、電話、汽車生產流水線、飛機,一個個新技術發明誕生在美國??恐诙喂I革命,美國和德國成為了新的世界科技引領者。之后,歐陸大地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摧殘,滿目瘡痍。而大洋彼岸的美國靠著遠離戰火和大發戰爭財,在二戰后迅速躋身西方世界老大之位。同時,戰爭期間爆發出的強大工業產能讓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了新的“世界工廠”。
美國流水線生產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引進外資、發展生產的崛起,中國也慢慢孕育出越來越強勁的工業產能。到新舊世紀之交時,隨著美國“產業空心化”和“金融資本”的侵蝕,美國的“世界工廠”頭銜也最終被中國接過手來。而隨著中國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就是信息技術革命時代,逐漸搶下了5G、高鐵等新興技術領域的高山,中國的科技實力也逐步上來。“世界工廠”的位置,中國越坐越穩。
此次疫情期間,中國迅速搭建好雷神山醫院、火神山醫院以及各種方艙醫院,并開足馬力為全球供應口罩、呼吸機等醫療應急救援物資,讓中國迅速從疫情中恢復過來,并開始支援全球抗疫行動。這些便可見得中國工業生產能力之強。曾經,從小小的紡織品到巨大的蒸汽機,是英國人供應全球;后來,從小小的電燈電話到巨大的汽車飛機,是美國人供應全球;而今,從小小的口罩到巨大的重型機械設備,是中國人供應全球。透過“世界工廠”在英美中三國間的變化,再聯系特朗普近期不斷喊出的“制造業回流美國”“產業鏈回流美國”的口號,可以說,誰成為“世界工廠”,誰掌握完整產業鏈,誰就擁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