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日休的故事
【生卒】:834至839—902以后
【介紹】:
字襲美,一字逸少。初隱居鹿門山,自號鹿門子,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襄陽(今屬湖北)人。皮日休出身于貧苦家庭,早年即立志功名。懿宗咸通八年(867)進士,曾任著作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等職。后參加黃巢農民起義軍,被任命為翰林學士。黃巢起義失敗后死去,死因不明。
皮日休現存的詩文,都作于他參加黃巢起義軍以前。他的詩,包括兩種不同的風格。一種是繼承白居易新樂府傳統,語言平易近人,以《正樂府》10首、《三羞詩》3首為代表。《三羞詩》其二寫人民所受征兵之苦,其三寫人民遭旱蝗而流離饑餓之苦。《正樂府》的《卒妻怨》、《橡媼嘆》、《貪官怨》、《農夫謠》、《哀隴民》寫人民種種不同遭遇之苦,具體而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階級矛盾和作者同情人民、抨擊暴政的態度。他的另一類詩,如與陸龜蒙的應酬唱和詩,其中不少游戲之作,內容平庸,格調也不高。皮日休的散文,成就高于詩歌。常用借古諷今的手法,對當時黑暗腐敗政事進行激烈的抨擊,筆鋒犀利練達,說理酣暢淋漓,繼承柳宗元寓言諷刺文的傳統。代表作如《談司馬法》、《鹿門隱書》、《原諺》等。其散文中貫串著一個中心思想,即暴露封建統治是建立在對人民的屠殺和剝奪之上。其賦今存15篇:《九諷》9篇,《悼賈》、《反招魂》各1篇,其余4篇,《霍山賦》、《憂賦》、《河橋賦》、《桃花賦》都是文賦。這些賦亦皆針對現實中的某種弊病而發,激昂慷慨,痛快淋漓,具有鮮明的進步思想傾向,但缺乏對社會現實的冷靜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