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自己兒子也很優秀為什么要這樣說
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自己兒子也很優秀為什么要這樣說
孫權,江東之主,在繼承父兄大業的基礎上建立起了吳國,稱霸一方。雖然說孫權并不像孫策那樣有打天下的狠勁,但是卻也不是一個無能之輩,相比他的父兄,孫權那也是一個相當厲害的人物,就連曹操都感慨,生兒子那就得像孫權這樣才行。但是,曹操自己的兒子其實也是很優秀的,他的兒子也不差,那他為什么還要說這句話?他說這句話有什么意思嗎?
曹操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進攻東吳的濡須,與孫權軍相拒一月有余,最終因為孫權的軍隊陣容整齊嚴肅,只好撤退。針對這種陣勢,曹操曾經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后世南宋的辛棄疾有一首詞,《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也用了這句話發出了別樣的感嘆,這就讓這句話更是成為千古名句。建安元年(公元196),呂布偷襲劉備,占據了劉備的徐州并再次打敗劉備,劉備只好委身于曹操。曹操對天下英雄有一番議論,說天下英雄,惟有他和劉備。這時候江東的主子雖然是孫權的哥哥孫策,卻并沒有進入曹操的法眼。那么,曹操為什么說“生子當如孫仲謀”,而不是“生子當如劉玄德”呢?
1.這是對于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區別
曹操這句話還有下半句:“劉景升的兒子若豚犬耳。”那意思是說,生個兒子就應該像孫權一樣,而劉表的兒子像豬狗一樣。這句話是有感而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曹操南征劉表,正趕上劉表死了,他的兒子劉琮繼承了荊州刺史。等到曹操到達荊州北部的新野,劉琮率領全州投降了曹操。劉表還有一個大兒子劉琦,因為不受劉表夫妻待見,出任為江夏太守。
劉備失敗,準備南下江陵,結果被曹操在當陽追上,這個劉琦曾經接應過劉備,以后再也沒有了消息。相比較孫權,劉表的這兩個兒子可真是相去甚遠。要知道,劉表這個荊州刺史,那可是有地千里,帶甲十萬的。要是劉表的這兩個兒子能有孫權那么一點點本事,這曹操還真就不那么容易拿下荊州。
不僅僅是劉表,恐怕整個三國鼎立之前那些個諸侯,兒子如孫權者少,倒是像劉表兒子那樣的多。比如說那個陶謙,有說法是死的時候已經六十三歲了,兒子也應該不小了,陶謙臨死把州刺史的位置交給劉備而沒有交給兒子,看來他的兒子確實不太中用。尤其是袁紹那兩個兒子——袁譚和袁尚,互相爭斗殘殺倒是有點兒本事,可一旦對外就一敗涂地。
官渡之戰,袁紹雖然失敗,可是冀州幽州之地還在,戰將謀士也不乏忠勇之士,如果他們兄弟能像孫策、孫權兄弟一樣,這曹操想統一北方,同樣需要大費周折。可惜,袁氏兄弟沒有一個像孫權,能力上可能比劉氏兄弟好一點,除此之外,可能也是“豚犬”一類。如果再延長擴展一下,劉備的兒子又何嘗不是這樣。
曹操感嘆在于,有一個像孫權這樣的兒子,對于自己的事業該是多么的重要。一個有基業的人,誰又會不想自己有這樣一個能將事業發揚光大的兒子。
2.孫權是繼承事業者而不完全是創業者
孫權據有江東,人人都說他是“承父兄之業”,也就是說,孫權的這個基業,是他父親孫堅和哥哥孫策建立的,而他,首先是一個守業者,其次才是一個建功者。這樣說,并不是要否定孫權的功績,只不過,孫權的這一切,都是在父兄基礎上的發揚光大,是建功立業而不是獨立的創業。
孫堅留下的所謂江東基業,主要是英雄之名,再有一些官吏屬員和很少一部分兵力。至于江南之地,則主要是孫策開辟。孫堅曾經受袁術節制,孫策起事后,開始也依從袁術。要說“生子當如誰”這句話,最早還要追溯到袁術。孫策跟從袁術以后,袁術感嘆說:“使術有子如策,死復何恨!”
劉繇盤踞江東和袁術為敵,袁術派了孫賁和吳景攻打劉繇的部將張英,一連攻打了幾年都沒有打下來。孫策說服袁術,讓他幫助吳景等平定江東,得到了袁術的同意。袁術給了一千多兵士,幾十匹戰馬,還給了他一個代理將軍的頭銜。孫策不愧為孫堅的兒子,也是一位真英雄,在別人看來這點點兵力實在是太少了,可是在孫策來說,這可是本錢,本錢多本錢少,還要看這買賣是誰來做!離開袁術來到歷陽,孫堅的軍隊已經擴大到五六千人。
渡江以后,所攻必克,沒有誰能夠擋得住他的鋒芒,就這樣一路殺到浙江,奪下了會稽以后,自己當了太守。等到袁術僭越稱皇帝,孫策借機脫離了袁術。曹操開始為了讓孫策牽制袁術,后來自己受到袁紹牽制,沒有能力顧及江東,只好承認了孫策的地位,給了他一個討逆將軍的稱號,封為吳侯。這就是東吳國的雛形吧!建安五年,孫策想趁著曹操和袁紹相拒于官渡的機會襲擊許都,不幸為刺客所殺。
孫策不但給弟弟留下了江東一大片土地,還給他留下了一批文臣武將精英,最著名的就是文臣張昭,武將周瑜。當然了,有了這樣一個基礎,能守得住已經不易,在那樣一個紛爭的年代,政權朝夕之間就可能易手,孫權能讓其發揚光大,足可證明他也是精英中的精英。孫權接手吳主后,不但能夠放手任用一般舊臣,還大力延攬人才,魯肅、諸葛瑾等就是出仕于孫權時期。軍事上,孫權還一路西進,平鄱陽,征黃祖,兵鋒直指荊州。不用說,孫權最輝煌的功績當屬赤壁戰勝曹操,從此這江東才真正稱得上是虎踞龍盤,安如磐石。正因為曹操只能是望江南而嘆,所以才會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
3.曹操自己內心有這種渴望
袁術感嘆,他如果有孫策這樣的兒子,可說是死而無憾,曹操又何嘗不是這樣。
曹操逝世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六十六歲,說這話時五十九歲,考慮到古人的壽命,是到了該考慮后事的年紀了。曹丕生于公元187年,這年二十六歲。孫權生于公元182年,這年三十一歲,比曹丕大五歲,也是曹操兒子輩分的人。面對著孫權有這樣一番大好局面,一個在考慮后事的人,心中又怎能不有所感慨。
后事是什么?在曹操征伐孫權說這番話的前一年,即建安十七年(公元212),董昭等人已經提出來讓曹操稱王,征孫權時雖然還沒有實施,但各項準備已經就緒,只不過就是差一番程序而已。一旦稱王,漢獻帝就完完全全成了一個擺設,非要說還有一點用處,也不過是對劉備、孫權這些外部諸侯,對內,則完全可以魏王的命令行事。當上魏王,稱帝那也是早晚的事情,只不過,曹操是有意識地把大位留給兒子而已。但天下還沒有完全統一,將來這兒子能不能成為一個統一天下的兒子,這對于一個政權來說是不一樣的。這也是曹操發出這番感嘆的一種心境吧。
曹操的大兒子在討伐張繡的戰役中戰死,曹丕說如果他活著,這皇帝就沒有自己的份兒。也有說曹操喜歡曹沖,只可惜早亡。剩下的有一定能力的還有三人,就是后來當皇帝的曹丕,三兒子曹彰和四兒子曹植。曹彰這個人作戰勇猛,但他可以是一員大將軍,卻不是一個當帝王的料。曹植文采斐然,但文人的共同缺點是缺少決斷力,曹操顯然不會把代漢的希望寄托在這樣一個文人身上。
相比較而言,曹丕行政能力要強于兩人,又是活著的最大的兒子,這未來的希望也就只有他了。也就是說,他的這些個兒子,可能在某一個方面都比孫權強,但綜合起來,尤其是對于一個帝王的基本要求,那一個能比得上孫權?也許這就是觸動曹操內心深處最大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