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夷陵之戰趙云做督糧官,劉備這樣安排到底有什么用意?
三國夷陵之戰趙云做督糧官,劉備這樣安排到底有什么用意?
說到三國時期的趙云其實感覺真的挺窩囊的,空有一身的好本事,但是就是不見有什么大的作為,有的人說了這是因為劉備不重用他啊,話說夷陵之戰是可以看出來的,劉備他竟然讓趙云去當運糧官,不去上戰場沖鋒陷陣,那么這到底是為什么?是趙云實力不夠還是說劉備不信趙云,不想用他呢?下面我們就著這些問題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趙云本人認為,劉備應該堅持聯吳抗曹的基本外交戰略,而不應該也不需要把孫吳當作主要對手。
在劉備看來,荊州得失將直接決定蜀漢是不是還能保持戰略上直接威脅中原地區腹地和對孫吳保持必要的軍事壓力,從而在戰略上保持主動。能戰才能和,沒有主動進攻的能力,和平就只能靠對手的人品,這是靠不住的。所以,劉備認為必須伐吳,必須奪回荊州。
趙云和諸葛亮都反對對孫吳用兵,在失去荊州之前可以理解,在失去荊州之后,還堅持這個外交戰略,只能說他們確實比劉備的政治和軍事斗爭經驗還是要差一些,勇氣也要差一些。諸葛亮和趙云不是不知道荊州的重要性,而是對孫吳缺乏足夠的警惕,尤其是在失去了前出基地之后,他們過于謹慎,認為冒險出三峽爭奪荊州取勝的機會是比較小的。
所以,從劉備的角度說,不用趙云隨軍出征充當前鋒也意味著,他可能判斷趙云已經是烈士暮年了,進取心不足。
其次,蜀漢五虎將當時關羽張飛黃忠都已經死了,只剩下趙云和馬超。而益州又才占領不久,需要大將在各地鎮守,保證益州內部穩定,不出問題。所以,留下魏延,趙云和馬超分別鎮守各地,這是比較重要的任務。
第三,因為從益州出發爭奪荊州,全是山路,道路崎嶇,很不好走,而大軍出動在外作戰,后勤保障是非常關鍵的。
如果糧草不濟,無論前線勝敗,都很容易出現軍潰的情況所以,在夷陵之戰時,蜀漢方面催督糧草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工作,趙云生性謹慎,又深得劉備信任,把這個工作交給他,劉備是比較放心的。
第四,行軍作戰,未慮勝,先慮敗,這是常態,所以都要預留后手,以防出現前線作戰不利的情況時,能夠及時應對止損。
趙云催督糧草,在前線和后方中間,也就可以在前線遇到危險時起到二線兵團的作用,救援前方。后來劉備戰敗,退回白帝城,吳軍追擊,趙云率軍救援,也確實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五,也是很少被人提到的一個原因是趙云的年齡,這時候趙云起碼已經五十歲以上了。
趙云首次出場是在初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91年。假設這時候趙云二十歲,那么到劉備伐吳的時候,又過了三十年,已經是公元221年,趙云就已經五十多歲了。
實際上,趙云可能還不止這個年齡。諸葛亮首次北伐在公元228年。三國演義里諸葛亮說,趙云已經年近七旬。照此推算,那么七年前的夷陵之戰時,趙云已經是六十歲以上的老將了。
當然,也有說法認為,趙云出生于公元158年,那就比公元161年出生的劉備還要大三歲。到公元221年夷陵之戰時,劉備六十一歲,趙云就已經六十四歲了。讓一個六十歲的老將打先鋒,自然是不太合適的。
讓這樣年齡的老將充當前鋒,顯然不是對趙云的愛護。尤其是在蜀漢老將紛紛凋零的情況下,趙云這樣聲威久著的老將對蜀漢已經是非常寶貴了,要盡量愛護,減少使用。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也經常被人忽略,也順便說一下。劉備從平定荊州之后,就已經開始有意識的提拔和鍛煉,培養年輕將領了,開始準備后備梯隊。所以,劉備在進益州的時候,關羽,張飛,趙云全部留守,只帶了魏延,其他將領都不是蜀漢集團的一線將領。
所以,劉備在伐吳時委以重任的就是傅彤以及黃權這樣的后背梯隊將領,這是帶有明顯的培養后備將領的意圖的,希望年輕將領能夠通過大戰迅速成長起來,接過前輩將領的槍,繼續為蜀漢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