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出生于山東,為什么卻成名于南陽臥龍崗
諸葛亮出生于山東,為什么卻成名于南陽臥龍崗
說到諸葛亮其實大家都知道他在三國時期的影響力真的是非凡的,而且在后世中影響力也是超大的,但是關于諸葛亮的爭議也非常的大,話說諸葛去是出生在山東的,但是諸葛亮真正發光發亮是在蜀漢的,那么有的網友要問了這到底是為什么?這兩地的距離還是非常的遙遠的,這其中的奧秘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吧!
襄陽人不必編瞎話,言出有據。諸葛亮的確是齊魯人,所以他雖是傳經、官宦世家,卻自比管仲樂毅,精通齊魯兵、法、陰陽、墨工。
《隆中對》只是諸葛亮成名的開始,是他由荊州清流青年士人領袖成為政治新星的轉折點。他之所以成名于“南陽臥龍崗”,自然是因為襄陽為“兵家必爭之地”
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地,尚文重武,“鐵打的襄陽”、“天下腰脊”要對得起身后的江漢平原、三湘大地、稅賦吳越江南。襄陽得失系天下安危,必須延納、善待四方豪杰之士;同時也能吸引英雄的目光,能停留他們的腳步,成就他們一番功業!
荊山是歷代楚君的祖地,也是荊州、楚國名之所出;棗陽是劉秀的故鄉,大洪山是綠林軍的家園;宋玉、杜甫、孟浩然、皮日休、米芾是襄陽的人文,劉表、羊枯、杜預、劉弘、恒溫、蕭衍、尉遲恭、岳飛、李自成等皆據襄陽。每逢改朝換代,襄陽人的血性就飆出來了:有種你給老子下馬乘舟來戰,不然老子一換馬殺到你老窩!
楚文化發源地,東漢龍興之地,臥龍伏鳳不很正常嗎?借用《三國演義》,可以說形象點兒:
此間有一奇士,只在襄陽城外二十里隆中。其父……早卒;亮從其叔玄。玄與荊州劉景升有舊,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陽……所居之地有一崗,名臥龍崗,因自號臥龍先生。
襄陽城西二十里,一帶高崗枕流水……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
襄陽成就了諸葛亮,《隆中對》實際是“荊州中心論”。細究諸葛亮成名于“南陽臥龍崗”的原因,不外如下五條,可謂環環相扣,缺一不可。但都不勵志,甚至有點兒反時下雞湯,卻道盡玄機:風云際會,時勢造英雄
1.出身傳經世家,妥妥的官二代,還三歲喪母八歲喪父
先祖諸葛豐以“明經為郡文學”、剛正不阿,累官至司隸校尉、光祿大夫。父諸葛珪曾為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曾任豫章太守,都副廳級以上高干哦。這種出身擱漢朝除非太傻,基本能混個處級且直線上升。
但父母早亡對諸葛亮成長很重要,父母溺愛易成紈绔子弟,故早熟且發憤苦讀;姊妹五人靠叔父收養,飽受逃難流離之苦,親見曹操徐州屠城泗水為之不流,親歷叔父太守職位被曹操矯詔而奪,自然生出匡扶天下之志。《梁父吟》本齊魯葬歌,高亢而悲涼,時常高歌漢江畔,長嘯東巒里,抱膝松林間,思鄉乎,念親乎,入世乎?
2.有兩個姐姐嫁入豪門,加上與荊州老板劉表有世交,成了三保險
大姊嫁與蒯越、蒯良之弟太守蒯祺,那可是荊州權力中樞哦。小姊嫁與龐德公之子龐倦民,這樣不僅能得到龐德公的言傳身教、司馬徽的播名造勢,還與習家成了親戚,那是因為龐統之弟龐林娶了習氏哦。
“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龐德公一評品,司馬徽到處講,徐庶再一吹,不就成名了嗎?
3.進了名牌大學,與日后的總裁們有私交
北方戰亂不休而襄陽治,兗豫關隴等中原士宦齊聚襄陽“冠蓋里”和襄宜一帶,大儒邯鄲淳、隗禧,古文經學的宋忠、篡母凱、穎容,書法家梁鴣,音樂家杜夔,甚至建安七子之王粲,到學業堂任個博導、教授、聚眾授徒,偶爾辦個講座,荊州學派可謂當時中國的太學和學術高地喲,諸葛亮在那兒可是深造了兩年的。
而且,劉琦、龐統、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石廣元可是同學兼好基友,吹牛打屁都在探討應時之術哦。在《又與群下教》中,老諸寫道:“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后交元直,勤見教誨”,不是我瞎吹吧?
4.關鍵是沽名釣譽,還娶了個“丑”媳婦兒
荊州貴戚跑進深山去種地,姐姐不管他嗎?劉表會讓他餓死嗎?不就學“商山四皓”博取賢名嘛,司馬徽、徐庶一煽乎,劉備等天下英雄能不玩命地找呀?似退實進,因為他讓“高爽開列”的黃承彥“搶女婿”成功了,成了劉表、蔡瑁的侄女媳。這可不得了,躥個親戚就能把天下諸侯動向、荊州軍機弄了個門兒清,待價而沽,只等愿者上鉤了!
《孫子兵法》已失傳很久了,但諸葛聯吳時脫口而出“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乖乖,曹操才盜墓搞到手批注呢,只有一種解釋,就是從妻舅蔡瑁那兒借閱過手抄本,因曹蔡私交甚密。
5.建立自己的嫡系隊伍
種完地看看書彈彈琴,農閑時可沒閑著,四處結交荊州青年才俊。結果他出山后,龐統、龐林、習珍、習禎、馬良、馬謖、向充、向朗、楊慮、楊儀、楊颙等以他為龍頭,悉數跟隨先主入川,成了蜀漢干部中堅。
就在他歿后,習珍、向朗即向后主進言,立廟于漢中;而習氏后人習鑿齒一生以彰顯蜀漢正統,宣揚諸葛亮事功為己任。可以說,沒有習鑿齒,就沒有后來的“尊蜀貶曹”和諸葛亮的不朽聲名!
鄧縣北周省入襄陽縣,隋開皇年間秦漢南陽郡南部歸入襄陽郡,原南陽郡北部改稱鄧州,但宛縣用了舊郡名“南陽”
襄陽縣本楚文王時的北津戍,實原夲鄧國南境。隋朝時南陽南部劃入襄陽郡,這樣襄陽坐擁南陽盆地、鄂西山地、隨棗走廊,皆屬秦漢南陽郡之地。南陽郡北部改稱鄧州(治于穰縣),但廢除宛縣卻更名“南陽”,留下后世穿鑿附會的禍根!
因區劃其后仍有變更,現河南省南陽市實由明南陽府演變而來,襄陽事實上兼并了南陽郡南部。襄陽自古就有“襄西無箭地”之諺語,還有“磨”字字謎:“一點一橫仗,一撇到南陽,南陽兩棵木子樹,種在石頭上”,說的就是城西萬山外即“南陽”。下面以四圖概括襄陽境土的擴大歷程:
公元前272年始設南陽境時,南郡還沒有“襄陽縣”。其始設于西漢高帝年間。
建安十三年(諸葛亮出山的次年),曹操設襄陽郡時隆中還隸屬于南陽郡鄧縣。
鄧縣北周已省入襄陽,隋朝割南陽南部入襄陽,襄陽實有原南郡北部、原南陽郡南部。唐時臼陵郡也并入襄州,南陽縣屬鄧州,統由襄陽山南道、山南東道署理。
隋后南陽縣在秦漢實叫宛縣,把“躬耕于南陽”釋為南陽縣,實則偷換概念成“躬耕于宛”,因無任何“諸葛亮到過宛縣”的原始史料,更無任何“諸葛亮出山前認識宛縣誰”的史料,故元后雖于南陽敕建武侯祠,卻空有“南陽臥龍崗”之名,把廟宇定為“躬耕地”史學不支持
有朋友會問了:你怎么以《三國演義》談歷史呢?“南陽臥龍崗”怎么跑到河南去了呢?呵呵,原因只有一個,南宋時南陽縣已降金,升為申州,至元朝再升一級成南陽府。(岳飛收復襄陽六郡并未達到南陽縣,“岳飛手書《出師表》”系民國大盜袁世凱的爹購于江南文人之手。無聊文人加跋,實屬畫蛇添足、弄假成拙。此碑書法作品江南多有;貴陽還出現岳飛手書《出師表》長幅,經鑒定紙張為宋,且有宋皇帝藏印,但文物界公論無公認的岳飛真跡,無法比對,且皆無題跋。)
襄陽大戰蒙元實屬南人區,雖仍是路府,但元朝讓南陽取代鄧州成為南陽府治。元廷賴建武侯祠,把皇恩賞給了“南陽臥龍崗”。其本名七里崗,實系蜀人投奔降將黃權,在宛縣搭的路祭武侯的草篷子“諸葛廬”舊址。元跡已毀,康熙朝才重修的,康熙也派欽差趙宏恩修繕隆中設施。至乾隆編修《大清一統志》時,將南陽相關條目全部勘定為傳說。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成書于元末明初,話夲則更早,七史三虛,體現了民間漢人的錚錚鐵骨和反抗精神,當然比元廷靠譜!縱觀南陽發展史,其最輝煌時莫過兩漢,皆依托江漢平原:方城內申邑、穰邑夲楚之北大門,故鹽、鐵已成規模經濟,“秦徙天下不軌之人于南陽”則手工業、商業興盛,至西漢終成一時都會;東漢就不用說了,得益于棗陽劉秀成就帝業,南陽郡成為“帝鄉”。隨著政治經濟中心東遷、襄陽崛起、衣冠南遷,三湘、荊楚改道漢水、江夏,如今南陽不像襄陽,楚音、楚俗已蕩然無存。
遠親不如近鄰,加強南陽盆地襄陽、南陽的合作,結束無意義的民間口水,回歸歷史本來面目,對雙方都利大于憋。武侯祠就是紀念地,隆中則是“諸葛亮故居”,這也是襄南雙方誰也改變不了的行政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