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席勒的個人經歷故事小傳
約翰·席勒是德國著名的劇作家、詩人,1759年出生于一個醫(yī)生家庭。他年輕時學過法律,后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成為與歌德齊名的德國啟蒙文學家,同時也是德國古典文學的創(chuàng)始人。
席勒出生的年代,正是歐洲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新與舊進行著激烈的交鋒。封建制度的墓門已經打開,因此,這也是它掙扎最激烈的時候,各種丑惡和腐朽的東西紛紛從潘多拉的盒子里跳出來,跑到德國這個大舞臺上進行它們歇斯底里的表演。整個德國都被那暗淡的愁云所籠罩。但德國的青年們沒有消沉,沒有退縮。他們如草原上馳騁的野馬,如搏擊長空的蒼鷹,在這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里狂飆突進。他們力圖喚醒醉眼朦朧、在無聊的昏暗中半死不活、心里不乏激情卻沒有骨氣、沒有累到需要休息、卻又懶到無所事事、在桃金娘和月桂樹叢里打著呵欠、東游西蕩、虛度光陰的德國的先生們,他們以詩歌、小說、戲劇作為標槍,投向腐朽的德國黑暗勢力,力圖挽救危機四伏的德國大廈。席勒與歌德就是他們最杰出的代表。
席勒在青年時期,在狂飆突進精神的影響下寫出了他的成名作《強盜》(1780年),確立了他的反對封建制度、爭取自由和喚起民族覺醒的創(chuàng)作道路。在《強盜》第二版的扉頁上,席勒寫了“打倒暴虐者”的口號,并且引用古希臘名醫(yī)希波克拉特的話:“藥不能醫(yī)者,以鐵治之;鐵不能治者,以火治之。”戰(zhàn)斗熱情極為強烈。恩格斯說這部劇作是“歌頌一個向全社會公開宣戰(zhàn)的豪俠的青年”。
1783年,席勒寫出了他的代表作《陰謀與愛情》。這個作品反映的是德國市民階級和封建統(tǒng)治階級間的激烈矛盾。劇中女主人公露易絲的性格體現(xiàn)了當時德國進步青年反對封建制度,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席勒借她的口喊出了“等級的限制都要倒塌,階級可恨的皮殼都要破裂!人都是人!”這樣振聾發(fā)聵的聲音,可以說是整個時代的心聲。恩格斯稱“這部作品是德國第一部有政治傾向的戲劇”。
自此以后差不多有將近10年,席勒沒有進行創(chuàng)作,他轉向歷史和哲學的研究。在研究中,他著眼于歷史發(fā)展中的民族運動,把歷史和德國當前社會問題聯(lián)系起來進行考察。
正是基于這樣的研究,席勒后來的幾部歷史劇都是借古喻今,對德國社會進行批判和控訴。但是,這些作品總是要力圖傳達席勒對某一社會問題的獨特思考,這樣作品就成為某種思想的傳聲筒。因而,就不可避免地使作品的文學性受到傷害。恩格斯敏銳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對他提出了善意的批評。
在他的后期作品中,當以《華倫斯坦》(1799年)、《奧里昂的姑娘》(1801年)和《威廉·退爾》(1804年)最為著名。
《奧里昂的姑娘》取材于英法百年戰(zhàn)爭中的女英雄貞德的斗爭事跡。她使法國轉敗為勝,免于亡國之辱。
《威廉·退爾》取材于14世紀瑞士的英雄傳說,表現(xiàn)了反對暴君、爭取自由的要求。
席勒不僅是劇作家、詩人,在美學理論上,他也有自己杰出的著作,對美學的發(fā)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在哲學上,他是康德的信徒。他的美學理論是唯心主義的。
1795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美學著作《美育通信》,這是席勒寫給丹麥王子奧格斯堡公爵的27封信。這部著作晦澀難讀,但并不脫禹現(xiàn)實。可以說,它是對法國大革命進行哲學沉思的產物。歌德說過:“貫穿席勒全部作品的是自由這個理想。”這對《美育書信》是完全適用的。席勒認為,法國大革命沒能解決政治自由問題,通向自由之路不應當是政治經濟的革命,而應當是審美教育。應當把美的問題放在自由的問題之前,正是通過審美,人們才可達到自由。
為什么席勒把美的問題放在自由的問題之前呢?
因為席勒認為,美學理論的出發(fā)點是人。要實現(xiàn)政治自由,先決條件是要有具備完整性格的人,而這種人又只能通過審美教育才能培養(yǎng)出來。因此,他首先從歷史的高度對人性及其演變作了分析,進而把美育同人類的崇高理想和歷史的發(fā)展前景緊密聯(lián)系起來。
但是,席勒從抽象的“人性”出發(fā),不了解“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他把歷史的發(fā)展看作是人性分裂和人性復歸的過程,把歷史發(fā)展的動力歸結為文化、教育,這完全顛倒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是一種典型的歷史唯心論。
席勒的美學思想在他于1795年寫的《論素樸詩和感傷詩》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它最早區(qū)別了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兩種文化創(chuàng)作方式的特征和理想,并且指出了二者統(tǒng)一的可能性。他的出發(fā)點依然是以人性為基礎的唯心史觀。任何詩人都企圖表現(xiàn)人性,都是從自然取得靈感,只是由于時代不同、人性發(fā)展的程度不同,對自然的感受方式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創(chuàng)作方式。他所講的自然,既包括自然界和現(xiàn)實社會,也包括人的自然本性。
他正是要在人性或人道主義的基礎上追求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統(tǒng)一,這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xiàn)在,都具有進步的意義。
席勒在美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所提出的許多美學問題都是十分重要和深刻的。批判地繼承席勒的美學遺產是美學史研究的重要任務之一。
1805年,這位敢于向任何黑暗、丑惡勢力宣戰(zhàn)的豪俠,終于走到了他人生的盡頭,但他留下的卻是熠熠生輝的不朽著作和凜然的一身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