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與公孫度是什么關系?公孫瓚與公孫度是一家人嗎?
公孫瓚與公孫度是什么關系?公孫瓚與公孫度是一家人嗎?
說到公孫瓚就不得不說這個人其實是有一副好牌的,但是卻沒有打好,再說公孫瓚吧小編對這個人不熟悉,但是公孫瓚好像經常性的偏袒公孫度了,也就是不打他,那么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下面就著這件事情我們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吧!
三國里白馬將軍公孫瓚據北平襲殺幽州刺史劉虞.并侵擾袁紹,被袁紹所滅.同時期存在的有公孫度及其子公孫康、公孫恭等人為遼東太守,他們殺了袁紹的兩個兒子并投降了曹操。那么著兩個公孫家族有沒有什么關系么?
公孫瓚和公孫度沒有什么關系。有兩個證據,一,據《三國志》記載,公孫瓚是遼西郡令支縣人,也就是現在的河北省遷安縣一帶;而公孫度是遼東郡襄平縣人,也就是現在遼寧省遼陽市人,二地相隔遙遠,沒有聯系;二,如果公孫瓚和公孫度有關系,那么《三國志》應該點明,但該書沒有這方面的記載。因此,二公孫沒有任何關系。
幽州公孫瓚簡介
公孫瓚(?—199年),字伯珪,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東漢末年軍閥、將領。公孫瓚出身貴族。因母地位卑賤,只當了郡中小吏。他貌美,聲音洪亮,機智善辯。涿郡劉太守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后逐步做到中郎將,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游牧民族,作戰勇猛,威震邊疆。公孫瓚好戰,與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胡人的上司劉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漸激化,發展到互相攻打,公孫瓚靠自己的軍事才能以少勝多,殺死了劉虞,并挾持朝廷使者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分派刺史,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
他與袁紹多次相爭,初期占據優勢,但在龍湊之戰后,公孫瓚銳氣頓減,采取自保戰略,逐漸失去了部下信任,被袁紹擊敗。最終困于高樓,引火自焚。
遼東公孫度簡介
公孫氏割據遼東起自公孫淵的祖父公孫度。公孫度本是遼東襄平人,后跟隨父親到了玄菟,受到玄菟太守公孫琙賞識,助他就師學并娶妻。
建寧三年(公元170年)公孫度舉有道,被任為尚書郎,后曾任冀州刺史,地位顯赫,但受人謠言,又被免職。
直到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當道,與公孫度同郡的徐榮推薦其為遼東太守,這時他才得以復出。到任后,公孫度立刻在郡中排除異己,樹立威信,隨后出兵攻打高句麗。此時,高句麗正當新大王伯固在位(公元126年至公元191年),其在過往數十年內多次與漢軍交戰,攻掠漢邊高句麗諸郡。至此時,始為公孫度擊服,效力之。新大王于下一年(公元190年)遣大加優居、主簿然人協助公孫度,一同剿滅富山賊寇。當年公孫度野心膨脹,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公然有獨立于中土的行為。此后,公孫度遣柳毅越海并青州東萊諸縣,命之為營州刺史,完全控制了今渤海和黃海的通道。公孫度又西敗三郡烏桓,蕩平遼東西界,東并玄菟、樂浪。為了牽制高句麗等國,他又嫁宗女給夫馀王,使之忠屬于己。公孫度一時成為東北亞的霸主。
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度見天下大亂,乃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開疆擴土,威行海外。分所領遼東郡,為遼東、中遼、遼西三郡。除自領遼東太守外,其余兩郡皆各置太守。又渡海攻取東萊諸縣(山東登州半島),置營州刺史。玄菟與東浪二郡,亦漸歸其統屬。遂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時曹操執政,表度為威武將軍,永寧鄉侯。當時中原持有擾攘,無力顧及邊郡,度乘勢割據遼東,稱雄一隅。獻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度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