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蜀漢對峙的時候,東吳數次罰魏怎么沒有成功的?
曹魏蜀漢對峙的時候,東吳數次罰魏怎么沒有成功的?
說到三國時期的魏國蜀國吳國其實還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三個國家,誰也不輸誰,三足鼎立的局面真的是持續了好久,那么有的人也要問了,其實在曹魏和蜀漢對峙的時候,吳國也是有出現去投降討打曹魏的情況的,但是結果都是以失敗而告終了,那么有的人也問了,這到底是什么情況呢?下面不妨就著這個問題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吧!
三國時期,魏吳大戰一直不斷,其中絕大多數以曹魏主動進攻為主,吳國主動進攻的較少。
226年(黃武五年)曹丕病逝,孫權乘機攻擊江夏,不克而還。
233年以后,孫權又三次主動進攻魏國,還是無功而返。
其中孫吳主動挑起的唯一勝績是228年的石亭之戰。
公元228年,吳國鄱陽太守周魴用詐降誘敵之計致書魏國曹休,表示打算以鄱陽郡歸降魏國,請求曹休派兵接應。
曹休中計,率領步騎兵十萬人向皖城進發接應周魴。魏明帝曹叡又命司馬懿向江陵方向、賈逵向東關方向,三路大軍同時進發。
孫權率軍進駐皖口,同時派陸遜、朱桓、全琮各率兵三萬,迎擊曹休。此時曹休盡管知道被騙了,卻不打算撤退,企圖仗恃人多擊敗吳軍。
最終雙方在石亭大戰,陸遜等三路吳軍同時向曹休的軍隊沖殺,最終曹休戰敗,吳軍斬殺、生擒魏軍一萬余人,繳獲牛馬驢騾車輛上萬,以及幾乎全部的軍資器械。
石亭之戰后一年,孫權稱帝,威名大震。
石亭之戰是屬于誘敵深入,加之曹休輕敵依仗人多故而吳國大勝。
吳國多次伐魏多是無功而返,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吳國國力弱于魏國。
戰爭打的是國力,三國中曹魏勢力最強,這也是吳國與蜀漢結盟抗魏格局形成的決定性因素。
無論是人口、兵員數量,還是經濟實力,北方的曹魏都是占據一定優勢的。這也使得東吳對曹魏一向以防御為主,而且吳國內部長期與山越人爭斗,更是不敢輕易兩面開戰。
正是防御性國策,使得曹魏的多次主動進攻吳國有能力化解應對,而主動進攻則是無功而返。
東吳名將陸遜在石亭之戰后,又參與了三次伐魏,雖有小勝但最終都是以吳軍撤退結局,這幾次戰爭都是在陸遜不主張主動進攻的前提下取得的戰績。
而且,孫權主動進攻曹魏的時機也是值得注意的,第一次是趁著曹丕病逝,看人新帝初立想撈點好處的,石亭之戰則是利用山越人使得曹休相信周魴的詐降。
此后幾次伐魏,主要是因為孫權變得有些自大的緣故。
國力方面當然也包括軍事了,孫權在前線的軍隊以水軍為主,指望水軍伐魏攻打曹魏強悍的陸軍更是不現實的。
二、國家政治野心方面差異
曹魏擁有北方中原地區,自曹操開始就有吞并南方,統一天下之志向。孫權則不同,他想的是割據一方,占據江東。這從孫權的父親孫堅以傳國玉璽換的三千兵馬回江東發展便可以看出來。
兩國的政治野心或者說國家奮斗目標不一樣,使得東吳不像蜀漢那樣一直不忘北伐,光復中原,東吳想的是你不來打我就行了,偶爾的幾次主動挑戰也是想圖謀一些實際的好處而不是要滅魏。
東吳只想拒江自守,那北伐的事情自然由蜀漢去做,讓兩國去拼殺相互消耗國力,東吳也樂享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