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故事
【生卒】:1021—1086
【介紹】:
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文,又稱王文公。他少好讀書,自百家諸子之書至于《難經》、《素問》、《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讀,農夫女工,無所不問,表現出不同凡響的志趣。仁宗慶歷二年(1042)進士。歷鄞縣知縣、常州知州、江西提點刑獄等。任內曾試行一些改革,頗有治績。嘉祐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政治革新主張,雖未被采納,但影響巨大。神宗熙寧二年(1069)擢參知政事,次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積極推行新法,抑制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特權,限制土地兼并,以緩和階級矛盾,富國強兵,鞏固封建王朝統治,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遭到保守派阻撓,新法并未很好貫徹。熙寧七年(1075)罷相,為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八年再相,次年再罷。晚年退居金陵,潛心于學術研究和詩歌創作。元祐元年(1086)司馬光執政,盡廢新法,王安石憂憤病死。
王安石是歐陽修倡導的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加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列寧稱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其治學和創作均與其政治生活緊密相連。在思想意識上,為打擊保守派給變法樹立理論根據,曾與其子雱及門人修撰《詩》、《書》、《周官》三經新義及《老子注》等,在學校強制推行,此即所謂“新學”。在文學創作上,則主張“務必有補于世”,“以適用為本”。因此,所作多描寫現實生活,反映政治抱負,表現“起民之病,治國之疵”的進步思想,其文多政治性學術性論文,《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本朝百年無事箚子》《答司馬諫議書》等,皆為其變法服務;《游褒禪山記》、《傷仲永》等,重在論述治學之道;《讀孟嘗君傳》、《書刺客后傳》等,通過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提出自己的見解,亦有鑒戒意義。文章邏輯嚴密,說理透辟,語言簡潔,概括有力,風格拗折峭勁,獨樹一幟。其詩今存1500余首,退居江寧以前的詩,多數屬于政治詩,把他長期觀察、分析社會現實的感受和渴望濟世匡俗的抱負寫進詩里。政治詩中,抒發愛國感情的詩篇占有一定比重,以詠史和懷古為題材的詩篇中也頗有傳誦之作,皆有感而發,寓意深刻。王安石退居江寧后,思想上十分矛盾。一方面,他繼續關心新法,寫作歌頌新法成效的詩篇,如《歌元豐五首》、《元豐行示德逢》、《后元豐行》等。另一方面,由于神宗對推行新法愈來愈動搖,王安石處境愈來愈困難,他不得不借助佛理來解脫自己的精神苦悶。如《示寶覺三首》、《示無著上人》、《寓言三首》等。此外,他寄情山水,陶冶性情,寫了大量山水田園詩。其中如《南浦》、《染云》、《北山》、《泊船瓜州》等都是古今公認的佳作。
王安石的賦,篇幅多很短小,不像他的某些詩文那樣直接表達了他的政治見解,但是透過詠物和抒情,也反映了他的思想、性格的某些側面。如《龍賦》,雖說藝術上并不高明,但賦中所贊美的龍德,正是作者一生的出處大節,故就其含義的精微來說,是可取的。他的《釋謀》、《歷山賦》和《思歸賦》也反映其思想的某個側面,且寫得含蓄不露,像他的某些抒情小詩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