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欣賞趙云,但為什么錯過了太史慈
劉備欣賞趙云,但為什么錯過了太史慈
趙云和太史慈,在三國時代也都算是水平很高的武將,說起來兩個人也差不多都是同一水平的人。這樣的兩個人,都與劉備見過面,但是劉備卻只看中了趙云,對太史慈卻并不欣賞,而從后來的發展來看,劉備錯過太史慈也是一個很大的遺憾。但是,為什么當初劉備沒有看中太史慈呢?劉備為何會白白放過太史慈這樣一個優秀的將領呢?
若論三國時期之著名戰將,趙云與太史慈都可算是一流的人才。有意思的是,劉備與趙云可以一見傾心,與太史慈卻很不來電。
一、趙云與劉備一見傾心
趙云,字子龍,常山真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蜀漢名將,死后被劉禪追謚為順平侯。
趙云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后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表現十分英勇;趙云還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除此,趙云還先后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對劉備也屢有良言勸諫。
劉備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裔,論資排輩,他是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劉協的叔叔,故而人稱“劉皇叔”。但劉備早年并不幸福,他幼年喪父,家境貧苦,與母親一起靠販賣草鞋為生。
劉備是一個長相奇特的人。他身高七尺五寸,雙手下垂能超過膝蓋,耳朵很大,就連自己的眼睛都能看得到。
劉備也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他沉穩干練,謹言慎行,喜怒不形于色。為了在東漢末年的混亂局勢中有所作為,劉備年輕時就十分注意結識當時的英雄豪杰,與關羽、張飛同榻而眠,情同手足,交情十分深厚。
劉備還曾與公孫瓚一起在盧植門下學習儒家經義,算是公孫瓚的同窗。故而在公孫瓚崛起后,劉備便投靠了公孫瓚。公孫瓚派劉備與田楷去奪取青州,劉備立了戰功,因此被任命為平原相。劉備于是委任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分別統領部隊。趙云率領常山隊伍投奔公孫瓚時,公孫瓚問趙云:“聽說你們冀州人都愿歸順袁紹,怎么唯獨你能迷途知返呢?”
趙云從容答道:“天下大亂,不知道誰是能夠拯救大難的人。如今天下百姓遭受倒懸之苦,我們冀州百姓經過商議討論,決心要追隨仁政所在,并不是因為輕視袁紹而親附將軍。”
劉備認為趙云膽識出眾,便用心交結。趙云于是就隨劉備到平原,擔任劉備的騎兵統領。在此過程中,我們不僅能看到趙云的膽識,也能看出劉備慧眼識英雄。劉備結識趙云,可謂是英雄相惜,一見傾心。
二、太史慈與劉備不來電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黃縣人,弓馬熟練,箭法精良,三國東吳名將。
興平二年,太史慈投奔到同郡老鄉揚州刺史劉繇帳下,當時孫策正在曲阿攻打劉繇,正是劉繇用人之時,有人因此勸劉繇,可任用太史慈為大將。但劉繇因為害怕被許劭嘲笑,只派太史慈去當偵察兵。
有一次,太史慈只帶一個騎兵外出偵察,在神亭與孫策突然相遇。當時,跟隨孫策的有韓當、黃蓋等十三名曾追隨過孫堅的能征善戰的舊將。但太史慈無所畏懼,單槍匹馬上前挑戰。
孫策號稱小霸王,也是英勇之人,便親自上前應戰。在大戰中,孫策一槍刺中太史慈的馬,奪得太史慈背后插的手戟,而太史慈也奪得孫策的頭盔。就在二人大戰正酣之時,兩家的騎兵各自趕來,孫策與太史慈這才各自散開歸營。
太史慈與孫策是不打不相識,這一次偶遇,二人雖然平分秋色、不分輸贏,但孫策的英勇給太史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劉繇被孫策打敗后,太史慈就投奔到孫策帳下,幫助孫策掃蕩江東,成為東吳的一員猛將。
建安十一年,太史慈逝世,年僅四十一歲。臨死之前,太史慈說:“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表達了英年早逝、壯志未酬的遺憾。
實際上,在投奔劉繇、孫策之前,太史慈還曾與劉備有過一面之緣。可惜的是,劉備未能像對待趙云那樣對待太史慈,錯過了招攬太史慈的良機。
孔融擔任北海相時,太史慈避禍于遼東。孔融聽聞太史慈之名,有心招募,數次派人慰問太史慈的母親,并奉送贈禮作為致意。孔融被黃巾軍管亥圍困于都昌時,適逢太史慈從遼東返家,其母告知孔融之意,太史慈便獨自徑往都昌,乘夜沖入重圍見孔融,請求讓他帶兵出城討賊。
孔融不聽太史慈之言,只一心想等待外援。但外救未至,黃巾軍也在加緊攻城。孔融想向時任平原相的劉備求救,但城中無人敢突出重圍。太史慈于是便自告奮勇,請求一試。
太史慈起先假裝引馬至城壕邊練習射箭,習射完畢,便入門回城。如此往復數日,圍城的黃巾軍將士都失去了戒備,太史慈于是快馬加鞭直突重圍而去。我們之所以要提起此事,是因為此事可見太史慈不僅有勇,而且有謀。
《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記載:太史慈抵達平原,說備曰:“慈,東萊之鄙人也,與孔北海親非骨肉,比非鄉黨,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災共患之義。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區區,延頸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圍,從萬死之中自讬於君,惟君所以存之。”備斂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隨慈。
在這段記載中,有兩處用詞值得關注:一是“說備”,二是“備斂容”。
“說備”,即游說劉備。為何需要游說劉備?這說明劉備剛開始時可能并不信任太史慈,也不想出兵幫助孔融解圍。
“備斂容”,即劉備聽完太史慈的游說,這才收斂笑容,現出嚴肅的神色。從“備斂容”可見,劉備之前極有可能不把太史慈的到來當回事,甚至還可能一直跟太史慈“嬉皮笑臉”打哈哈。
總之,從“說備”以及“備斂容”這兩個詞來看,劉備當時對太史慈顯然不夠重視,甚至還可能為了一己之私而不愿出兵解救孔融。
劉備的這個表現,既缺乏英雄氣概,對太史慈也缺乏尊重,故而太史慈當時對劉備的觀感可能也極差。至少,在太史慈的眼里,劉備遠不如孫策有英雄氣概,也不如像孫策那樣與自己惺惺相惜。
如果劉備當時能像當初對待趙云那樣對待太史慈,給予足夠的尊重和重視,并表現得更有英雄氣概一點、更加豪爽一點,以太史慈當時所處的尷尬處境,他是極有可能招攬到太史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