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的故事(守株待兔的故事和寓意)
網絡配圖
戰國時期,宋國有一位靠種地為生的農夫。
每天日出時分,他就扛著鋤頭出門,一直到月亮掛上樹梢才回家。生活很勞累,但為了田里的收成,他只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辛勤勞作。
尤其到了夏天,農夫頂著暑氣耕作,連鋤頭似乎都變得比平時還要沉,于是更覺得疲憊。
這一天,農夫像往常一樣在田里除草。因為天氣炎熱,不一會兒便滿身大汗,汗水隨著揮舞的鋤頭濺到地里,發出“吧嗒吧嗒”的響聲。
忽然,農夫聽見不遠處發出了一陣窸窣聲,窸窣聲快速移動,緊接著田邊的樹樁發出“砰”的一響。
農夫連忙放下了鋤頭,趕上去探個究竟。只見樹樁邊躺著一只肥大的兔子,一動也不動。農夫想了想便明白了,剛剛就是這只兔子,因為跑得太快沒看清路,不偏不倚撞到樹樁上,斷氣了。
農夫把兔子擱在一邊,掄起鋤頭繼續干活,忽然念頭一轉:“自己剛剛沒花什么力氣,就白白撿到了只大兔子,平時辛辛苦苦地種地,都不一定有這么大的收獲。”他接著想:“要是我每天都能撿到一只兔子,那么就再也不需要種地了。只要守著這個樹樁就行,多么輕松呀!”
想通這個道理后,農夫高興極了,他連鋤頭也懶得理會,拎起肥大的兔子,歡天喜地地回家去了。
第二天,農夫一改往日的常態,直到太陽升得老高,才晃晃悠悠地出門,他徑直走到樹樁邊查看周圍有沒有已經撞死的兔子。見沒有兔子,心想一定是兔子還沒出門,于是便坐在樹樁邊耐心等待。眼看太陽就要下山了,連兔子的影子都沒看到,農夫有些失望,決定明天再來等兔子。
第三天,兔子沒來,第四天和第五天兔子也沒來。一個月、兩個月過去了,兔子還是沒有來。農夫依舊天天守在樹樁邊等待。
夏天要過去了,農夫漸漸消瘦,因為家里的存糧已經吃光了,可天天盼望的兔子還是沒有來。
農夫心想:秋天是收成的季節,兔子就要來了,也許就是明天!
眼見秋天也要過去了,仍然沒有一只兔子送上門來。
農夫摸摸饑餓的肚子,想到了自己的田地。他走到田里一看,發現野草已經長到腰間,莊稼因無人照料早已枯死了。
農夫坐在田邊后悔不已,長久的等待不但沒得到兔子,連先前耗費了很大心血的田地都荒廢了。后來,這件事成了宋國人茶余飯后談論的笑柄。
守株待兔
讀音為shǒuzhū-dàitù。沿用過去的方法,守在樹旁,等待撞樹而死的兔子,最終一無所得。比喻妄想不勞而獲,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出自《韓非子·五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