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淵有七個兒子,揭秘分別是哪七個
夏侯淵有七個兒子,揭秘分別是哪七個
說到夏侯淵其實大家也應該多多少知道一點這個人,這個人真的很厲害,但是就是有點太過于的做事親力親為了,話說夏侯淵的死就是因為自己親自到戰(zhàn)場上去滅火,自己親自去修補鹿角,最后被黃忠殺死了,但是即便是這樣,夏侯淵的威望還是不減的,話說夏侯淵這個人家庭情況十分良好,夏侯淵有接近七個兒子,那么有的網友要問了,這個七個兒子分別是哪七個呢?夏侯的七個兒子分別叫什么名字呢?下面就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分析揭秘看看!
夏侯淵的的確確是有七個兒子,分別是夏侯衡、夏侯霸、夏侯稱、夏侯威、夏侯容、夏侯惠、夏侯和這七個。但是夏侯淵還有個八兒子的,但是無力撫養(yǎng),最后丟棄了。魏略曰:時兗、豫大亂,淵以饑乏,棄其幼子,而活亡弟孤女。這個侄女就是張飛的老婆,建安五年,時霸從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采,為張飛所得。飛知其良家女,遂以為妻,產息女,為劉禪皇后。這幾個兒子里面最歷害的是三子和五子,可惜都和曹沖一樣,英年早逝。
1.夏侯衡
長子夏侯衡,字伯權(史書中并沒有記載夏侯衡字什么,我是根據他的幾個弟弟推算出來的,基本上應該是正確的)。他繼承了他父親的爵位,又娶了曹操的侄女為妻,是夏侯兄弟們中最受恩寵的一個。他所代表的是直系正宗,即繼承了父親的官爵,又得到了皇室的青睞,可謂完全秉承了父親遺志。但如同歷史上很多長子一樣,夏侯衡似乎并沒有什么突出的能力,雖然“恩寵特隆”,但并沒有做出什么特別的事跡。史書上對其記載不多,也可見其樸實無華,秉公守法,沒有功過的一生。故此,我推測長子夏侯衡是一個平庸,但是忠厚的人物。
2.夏侯霸
次子夏侯霸,字仲權。夏侯霸是夏侯淵最有名氣的一個兒子,能力和風頭都蓋過了他的大哥。夏侯霸有才華,他雖然沒有世襲父親的爵位,沒有成為領導的親戚,但他能夠憑借自己的實力,能立下戰(zhàn)功,從偏將軍做成護軍右將軍,進封博昌亭侯。可惜的是,他雖然有軍事上的能力,但他沒有運氣,也沒有足夠人際交往能力。他跟雍州刺史郭淮不和,而他的侄兒征西夏侯玄又因為曹爽的事情一起受到牽連,被郭淮代替了職位,故此,他擔心自己受到牽連和壓迫,背棄了自己父親所效忠的曹家,投靠了自己曾經咬牙切齒痛恨過的西蜀。
這是一個驚人的轉變,夏侯霸一下子成為了家族的叛徒,國家的叛徒,他的兒子被流放,他自己也從此成為魏的敵人,成為他自己的親兄弟們的敵人。好在西蜀并不在意以前夏侯霸對他們的敵視,反而對于他相當看重,在他落魄地逃亡的時候去迎接他,給他爵位,對他恩寵。甚至,夏侯霸還和劉禪攀上了親戚(夏侯霸的一個堂妹成為了張飛的妻子,而他們的女兒又成為了劉禪的皇后,故此他和劉禪還有親戚關系)。后來,夏侯霸在西蜀和姜維,張嶷等成為戰(zhàn)友,一同擔負著伐魏的職責,并老死于蜀。我個人覺得,他是夏侯眾兄弟中,最具有悲劇命運的一個。
3.夏侯稱
第三子夏侯稱,字叔權。夏侯稱的能力或許比夏侯霸還要強很多,這在他為數不多的一些事情里可以看出來。小時候,夏侯稱就喜歡糾結一些頑童在一起,自己做他們的領袖,來玩一些模擬打仗的游戲。做游戲的時候,他很認真,對于一些違反“軍紀”的孩子,他竟然也用相應的“軍法”來懲罰,這使得孩子們都不敢違背他的命令,也使得他的父親對他感到很驚奇。后來,夏侯淵讓他學習一些史書,兵書,他又表示不學別人的,要靠自己的實力。十六歲的時候他一箭射死老虎,受到了曹操的喜愛,同時,他又和曹丕交厚,素有辯才,得到了很多世人的追捧,名聲大噪。可惜的是,就像很多小說里面的那樣,天妒英才,夏侯稱在他十八歲的時候夭折了,還沒有來得及報效國家,揚名立萬。
4.夏侯威
第四子夏侯威,字季權。或許是他第二第三兩個哥哥分走了他太多的靈氣,夏侯威和他的大哥一樣,幾乎沒有什么出名的事跡。他憑借父親的名聲,自己的能力,做官做到了兗州刺史。他的兒子夏侯莊,更是娶了皇后的妹妹,成為了皇親國戚,使得夏侯一門侈盛於時,又一次大大的繁華。
5.夏侯榮
第五子夏侯榮,字幼權。夏侯榮也是一個神童,記憶力非常好,很小的時候就很出名,就連曹丕也覺得很驚奇。可惜的是,夏侯淵在漢中大敗的時候,夏侯榮他寧可戰(zhàn)死也要去救父親,不肯和仆人一起逃走,奮劍而與父一同戰(zhàn)死。夏侯榮應該是夏侯淵的兒子里面最悲壯的一個,他有機會可以逃走,他也有才華可以在將來功成名就或者為父報仇,但他卻選擇了放棄自己的生命,和父親一起戰(zhàn)死。就這一點來說,他要比他二哥優(yōu)秀的多。
6.夏侯惠
第六子夏侯惠,字稚權。夏侯淵六子,少而有才,善于奏議,多次與鐘毓有辯論,歷任散騎黃門侍郎、燕相 、樂安太守,三十七歲卒。
7.夏侯和
第七子夏侯和,字義權。他們兩個也都是小神童,都有才學,善辯論。成年之后,分別擔任了黃門侍郎、樂安太守和河南尹,太常。或許是后期時局強弱明顯,中原基本穩(wěn)定,戰(zhàn)局也漸漸減少,故此兩人都沒有太多的事跡紀錄,或許也可以認為是沒有他們發(fā)揮才干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