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門弄斧典故故事|班門弄斧釋義
班門弄斧
【釋義】
魯班,春秋時期魯國著名的木匠。意思是在魯班面前賣弄斧頭。形容在內行面前賣弄自己的本領,不自量力。有時候“班門弄斧”也有自謙之意。
【出處】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操斧于班、郢之門,斯強顏耳。”
明·梅之煥《題李白墓》:“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典故】
魯班,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木匠,被木匠、泥瓦匠、石匠等行業,尊稱為“祖師爺”。早先時候,人們就用“班門弄斧”來比喻不自量力之人。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其《王氏伯仲唱和詩序》中就有“操斧于班、郢之門,斯強顏耳”的說法。不過,“班門弄斧”成語的成形,則和明朝詩人梅之煥有關系,用來譏諷那些在李白墓前賣弄文采的人。
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后世人尊稱他為“詩仙”。
采石磯是李白晚年墜江而死的地方。相傳,李白晚年時游覽采石江,看到水中的明月,清洌透徹,竟然探身去打撈,最后墜江而死。因為李白曾經來過此處,所以傳說紛紛,各有不一,并留下了很多名勝,比如李白墓、謫(zhé)仙樓等,采石磯也成了勝地。
有一次,明代大詩人梅之煥來到采石磯憑吊李白,看到采石磯旁邊的李白墓,發現墓碑上寫滿了字,大多是一些拙劣無比的文章、詩句。梅之煥看到后,怒從中來,揮筆也題了一首詩:“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