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爭功”故事的淵源與發展
1987年春晚,馬季等五名相聲演員表演的相聲《五官爭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聲采用擬人化的方式,以主人的一個夢為起因,由四個演員分別代表主人的口、耳、眼、鼻,它們互相爭論,都認為主人獲得的榮譽是自己的功勞。
這段相聲是馬季根據傳統相聲改編的,而傳統相聲的題材來源是古代民間故事。在王讜《唐語林》卷六《補遺》中有這樣一條記載:
顧況從辟,與府公相失,揖出幕。況曰:“某夢口與鼻爭高下,口曰:‘我談今古是非,爾何能,居我上?’鼻曰:‘飲食非我不能辨。’眼謂鼻曰:‘我近鑒毫端,遠察天際,惟我當先。’又謂眉曰:‘爾有何功。居我上?’眉曰:‘我雖無用,亦如世有賓客,何益主人?無即不成禮儀。若無眉,成何面目?’”府公悟其譏,待之如初。
在這條記載中,顧況是借用五官爭功這一寓言作巧妙的進諫。由于這一卷是四庫館臣根據《永樂大典》輯錄出來的,我們不知道此條在原書中屬于哪一門,但根據材料的性質,我想應該是屬于“規諫”門的。也就是說,在此書中,它不屬于笑話。
到了宋朝,在羅燁編的《醉翁談錄》丁集《嘲戲綺語》中載有“嘲人不識羞”這一段子:
陳大卿云:眉眼口鼻四者,皆有神也。一日,口為鼻曰:“爾有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別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我上也?”眼曰:“吾能觀美惡,望東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又曰:“若然,則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曰:“我也不解與諸君相爭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個面皮,安放在那里?”
《醉翁談錄》這本書在國內早已失傳,后來在日本發現。1941年在日本影印,稱“觀瀾閣藏孤本宋槧”。但其中有元人作的詩,所以實際上可能是元朝的刻本。這段記載的重點已經演變為用巧妙的方式來嘲笑人“不要臉”。前面鼻與口、鼻與眼的爭論屬于鋪墊,最后一句才是抖出包袱。這種組織包袱的手段就是所謂的“三翻四抖”。這一時期,段子中出現的都還只是眼、鼻、口、眉四官,所以,還稱不上是“五官”爭功。
到了明朝,在《華筵趣樂談笑酒令》卷四《譏爭坐席》中,眼、鼻、口、眉的爭執基本如前,但最后引入耳朵的勸解:“君子無所爭”,這是書上的明訓。還是俗語說得好:“我每從幼兩邊分,會合人頭寄此身。勸君休爭大與小,列位都是面前人。”至此,五官才全出現在段子中。
在明朝人樂天大笑生編的《解慍編》卷八《尚氣》、馮夢龍《廣笑府·尚氣》中均有“眉爭高下”這一段子,包括清代游戲主人《笑林廣記》卷四《形體部》“爭坐”,都只是截取最后的眼眉之爭這一最具“笑果”的包袱:
目問眉曰:“我能辨別好歹,認識萬象,有大功于人,爾有何能,位居吾上?”眉曰:“我也不與你爭高下,必欲我在爾下,好看不好看?”
此一段子至今還在民間流傳,如果使用AT分類法的話,其編號是293。丁乃通《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將其命名為“肚子和人體的其他器官爭大”,金榮華《民間故事類型索引》、顧希佳《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命名為“人體器官爭功勞”,祁連休《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研究》則命名為“四官爭大型”故事。
金華榮認為這一類型故事的淵源是伊索寓言的。在羅念生等人譯的《伊索寓言》(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中,有一篇題為《胃與腳》:
胃和腳爭論誰的力量大。腳說自己強大,能搬動整個肚子,胃回答說:“可是,朋友,假如我不接收食物,你們就什么也搬不動了。”
由此可見,在征戰中,如果將領不善于運籌帷幄,士兵人數最多也毫無用處。
我覺得,這個寓言從情節到寓意,與中國的五官爭功故事還是有較大的差異,似乎不是這一故事的直接淵源。《經律異相》卷一七引《惟婁王師子乳譬喻經》載有一個故事:
昔有國王,號曰惟婁,身體有疾,迎醫往視,合藥應用師子乳。王即募,得之者分土封之,并妻以小女。時有貧人啟言:“能得。”王即聽許。其人巧點,先尋師子所在,乃殺羊,蒲桃酒數斛,往到其山。伺師子出行,便殺羊,并蒲桃酒著其住處。師子見酒肉,即便飲食,大醉而臥。前捉取乳,歡喜而還。未達本國,暮宿聚落,有一羅漢宿。與此人同追師子,經歷險道,體極眠臥,都無所知。道人睹其身中六識各自諍功。足神言:“賴因我行,到此得乳。”手神復言:“賴我手捉取。”目神復言:“賴我見之。”耳神復言:“賴我聞王求乳,將爾等來。”舌神即言:“汝等空以競諍。此功是我有,今殺活在我耳。”此人齎乳詣王所,白言:“今已得師子乳在外。”王言:“是?非?但進之!”王適見乳,舌即言:“此非師子乳,但驢乳耳。”王聞大怒,言:“我使汝取師子乳,乃以驢乳。”即欲殺之。時共宿道人,即以神足到王前報言:“此信是師子乳。我時與是人共宿聚中,見其身中六體共爭其功勤,舌言:‘我當反爾等。’今果如此。”
我覺得,這可能是“五官爭功”故事的直接來源。在這段材料中,足、手、目、耳、舌等“六體爭功”這個情節是發生在道人的一個夢里的,這一點在《唐語林》中顧況的諫言里尚還保留,但在以后的笑話中都刪掉了這一入題。一直到了馬季,才回復到印度故事的原貌,從夢境入題,讓我們聽到了一個古老的印度寓言在中國現代藝術中產生的悠遠回聲。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