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里吹個糖人,愿你歸來仍是少年-社會
在這個高科技產品層出不窮的年代,糖人或許已經成為不太“實用”的手藝,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畢竟在當下的學校里,沒有一個叫作“吹糖人”的專業,在大多數父母心中,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走街串巷擺攤吹糖人。
可王春晶說:“我想我是幸運的,能選擇吹糖人作為我的職業。”如果不是身在一個吹糖人世家,如今她應該還是一名打工妹。作為哈爾濱市“90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王春晶說自己家的“傳家寶”,不僅是一門手藝、一種藝術,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練本事,下苦功,扎扎實實做事,踏踏實實做人。
一顆清心與匠心
據王春晶介紹,他們家從爺爺那代就開始吹糖人了,傳到她這兒已經是第三代了,而且她還打算將這門手藝繼續傳下去。“哪怕我的孩子未來不干這行,也得會這門手藝,不能讓它失傳。”王春晶說。
相比從事金融、IT等行業,吹糖人實在算不上一種能賺大錢的職業。在這個金錢與效率至上的年代,能安心吹糖人需要安貧樂道的清心和不曾泯滅的童心,而這也是王春晶家的家風。她說:“爸爸總是很有耐心,跟小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也像個孩子。”
在王春晶心里,爸爸不僅是師父,更是偶像。她說:“小的時候,我覺得爸爸就是魔法師,想要什么就能變出什么,一吹一捏,一只活生生的小動物就出現在眼前。爸爸吹糖人的時候總能吸引很多小朋友圍觀,我覺得特別‘拉風’。”
糖人有一整套的制作方法:吹、捏、拉、剪。具體來說,即先將飴糖加熱到適溫,然后揪下一團,揉成圓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淀粉壓一個深坑,收緊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的細度時,猛地折斷糖棒,此時,糖棒猶如細管,立即用嘴吹氣造型。吹糖人的關鍵在吹和捏的功夫上,要邊吹邊拉、邊吹邊剪,否則一下子吹出來,糖很容易冷卻變硬,不便于造型。別看每件糖人制作的時間不長,可要想件件都是精品,就需要大量練習才能做到。因為制作期間的溫度、火候、時間、氣與力,都是未知的,它沒有具體的時間,沒有固定的法則,需要的是手藝人有一顆肯鉆研的心。
王春晶說:“爸爸做糖人從來不糊弄,賣出去的每一個糖人都必須做到讓自己滿意,做不好就不賣。他告訴我做手藝一定要多看、多想、多練,把手藝做精,一定要用心。”
正因如此,糖人在王春晶的心里不僅是甜蜜的零食,更是一門藝術;而父親對待作品精益求精的態度,也在王春晶心里扎下了根。她說:“我們家的家訓就是:下苦功夫練真本領,但求無愧于心,任何時候都要扎扎實實做事,踏踏實實做人。我老爸現在還經常在手機上看其他糖人師傅的視頻和照片,他總說要吸取別人的長處完善自己。爸爸就是我的榜樣,我現在也在不斷地學習和創新,創作一些符合時代潮流的新作品。”
屬于“90后”的傳承
對于女兒選擇吹糖人,作為前輩的父親,起初并不是十分支持。
“他說女孩子上班挺好的,哪有女孩子吹糖人的,所以此前我一直在一家服裝店做店長。不過,我倒從小就想像爸爸一樣做個手藝人,和他拗了好些年,在我22歲的時候,他終于肯教我了。”王春晶說,“不過,現在他一點也不后悔自己的決定,他時常和我說當初的選擇是對的。我想,其實他心里還是樂意我繼承這門手藝的,只是不想我像他一樣走街串巷,吹糖人其實挺辛苦的,他也是不想讓我吃這份苦吧。”
吹糖人的確是一個需要忍耐力的活兒,它需要用手接觸80℃以上的高溫糖漿,一個不小心手就會被燙傷,這也是很多人堅持不下來的原因。
“做什么不辛苦呢,其實只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就不覺得那么苦了。吹糖人不僅可以謀生,還可以傳承文化,我覺得是非常有價值的。”王春晶說,“有很多人看到我吹糖人都會和我分享他們兒時的故事:老人家講,他們小時候是用牙膏皮換糖人,一見到挑著擔子、敲著銅鑼的糖人師傅就急忙回家找牙膏皮,家里沒有牙膏皮就把還沒用完的牙膏擠出來,拿著牙膏皮去換糖人,被家長發現了免不了一頓‘胖揍’;‘80后’說,他們小的時候學校門口就有賣糖人的,小時候沒有錢買但是喜歡看,放學不回家,一看就能看到天黑;還有人說,在他們心里,吹糖人的都是老大爺,現在看我一個小姑娘會吹糖人,都覺得難得一見,囑咐我要好好把這手藝傳下去。看他們在跟我分享的時候笑得都像孩子一樣,我也感覺很開心、很幸福!”
糖人不僅讓王春晶找到了自己,也為她找到了另一半。“他也是個手藝人,做糖畫和面人。我們是出攤的時候認識的,算是一見鐘情吧。”
愛人給了王春晶很多的支持與鼓勵。“他比我有想法,我一開始只想著怎樣把手藝做好、做精,他想的是怎樣把手藝做大、做成品牌。現在我們計劃,把不同的非遺老手藝的傳承人召集到一起,辦一個非遺項目的體驗館。目前授課老師已經聯系好了,今年就會在我現在工作的公園里試運營。現在我的微信朋友里有1/3是我的顧客,后續我會開設公眾號,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
從玩物到“非遺”文化
時光流轉,一樣的糖人,在不同的時代,慢慢有了變化:爺爺那代,糖人是玩物;爸爸那代,糖人是記憶;到王春晶這代,糖人是非遺文化。“爺爺和爸爸天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地賣糖人謀生,到了我這一代,國家比較重視‘非遺’,現在我是賣手藝,用手藝感染更多的人。”王春晶說。
雖然吹糖人作為一項瀕臨失傳的民間技藝(全國吹糖藝人目前不足百人),已被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民間吹糖人的生存狀況并不樂觀。不少家長坦陳,由于糖人放置時間一長容易變質,吃了不健康,所以他們并不主張孩子去買。
“我覺得做糖人應該有責任心。我的想法就是,如果我做不好就會影響整個行業,所以我盡量減少別人對這門手藝的偏見。比如說衛生問題,現在我都是讓小朋友自己吹糖人,而不是我來吹,這樣不僅能打消家長對衛生問題的顧慮,還能讓小朋友參與糖人制作的過程,而不只是觀看,這樣也更有利于糖人文化的傳播。”王春晶說。
作為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王春晶深感驕傲和自豪:“我是幸運的,但我肩上也擔負著重任,我要讓人們認識和珍惜這些瀕臨失傳的民間技藝,弘揚和傳承民間技藝,不能讓袓先智慧的結晶在我們這一代消失,所以我會竭盡全力傳承這門藝術,讓更多人了解和熱愛這門藝術,從而去學習和傳承。”
現在,除了日常的出攤和表演,王春晶還時常參加公益活動,把民間藝術帶入社區、幼兒園、學校等地方,傳承和創新民間藝術之路越走越寬。對于我們大眾而言,只要還有像王春晶一樣的手藝人在,我們就還是年少時代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