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就這么簡單-文明
去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全球變暖成了不爭的事實。在此之前,坐落在印度洋上的島國馬爾代夫,用一次特別的“水下內閣會議”,來凸顯全球變暖對這個島國的威脅,呼吁各國采取行動應對全球變暖。
一時間,低碳生活成為當下的流行語。低碳生活,聽上去好像離普通人的生活很遙遠,我們到底能做些什么?
算算自己的碳排量
李悅在太原市一家民營企業做行政工作。一種名為“碳排放計算器”的軟件,讓她接觸到“低碳生活”這個概念,生活也因此有了不小的變化。
現在每天打開電腦后,李悅總會先把“碳排放計算器”調出來,對當天自己生活的每個細節進行“計算”。
據了解,網絡上已經開始流行各種低碳生活計算器,“碳排放計算器”、“全民節能減排計算器”、“碳排放量計算網站”……豆瓣網的一些網友更是建起各式各樣有關“低碳生活”的小組,教網友如何“低碳”地享受生活。
環保專家和環保主義者表示,哪怕是少開一天車,少坐一次電梯,都是在為低碳生活努力。低碳生活不會降低普通人的生活質量,反而能成為一種時尚。
舉手之勞從我做起
低碳生活只需牢記省電、省氣和回收三大要素,具體來說都是些舉手之勞的小事。如果你還不清楚具體應該怎樣做,不妨看看下面的建議。
○及時關電腦
統計數據顯示,家庭中75%的用電都耗在電視、電腦和音響等保持待機狀態上。如果一臺電腦每天使用4小時,其他時間關閉,那么每年能節省約500元人民幣,且能減少83%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多乘公交車
交通產生的二氧化碳占溫室氣體排放量的30%以上,減少此類排放量的最好辦法之一是乘坐公交車。
○網上付賬單
在網上進行銀行業務和賬單操作,不僅能夠避免開車去銀行辦理業務,排放不必要的二氧化碳,還能減少紙質文件在運輸過程中所消耗的能源。
○打開一扇窗
打開一扇窗戶,取代室內空調;夏天使用空調時,溫度稍微調高一點。數據統計表明,只要所有人把空調調高1攝氏度,全國每年能省下33億千瓦時電。
○掛根晾衣繩
一件衣服60%的“能量”在清洗和晾干過程中釋放。需要注意的是,洗衣時用溫水,而不要用熱水;衣服洗凈后,掛在晾衣繩上自然晾干,不要放進烘干機里。這樣,你總共可減少9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自備購物袋
每年全球要消耗超過5000億個塑料袋,其中只有不到3%可回收。塑料袋由聚乙烯制成,掩埋后需上千年時間實現生物遞降分解。所以,無論是去超市還是菜市場,都別忘記自備購物袋。
○種一棵樹
談到全球變暖,如果你不了解復雜的“碳捕捉”技術,那也不必慌張。事實上“捕捉”二氧化碳的能手就是樹木。
我低碳我快樂
“低碳生活需要的是一種態度。當這種態度養成之后,你會發現其實生活品質并沒有降低。”某環保志愿者協會負責人陳杰給記者描述了他一天的低碳生活——每天早晨騎自行車或坐公交車上班;午飯時間,一定會關掉公司的電腦;下班回家,用節水淋浴洗澡;晚上看書時只開著低瓦數的護眼燈。
陳杰坦言,剛開始的時候,覺得這樣的生活過于簡單,甚至乏味,但現在已經樂在其中,覺得很快樂,很享受。這種感覺,就像一位“低碳一族”在博客中寫的那樣:“低碳生活,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它是我們需要追求的一種狀態,并且,這種狀態應該是幸福的。”
簡單來說,低碳是一種生活習慣,是一種自然而然去節約身邊各種資源的習慣,只要你愿意主動去約束自己,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你就可以加入進來。這是態度問題,和能力無關。
碳足跡有多少
出門旅行,人們大多會考慮機票多少錢,過路費和加油費多少錢;到物業買電,人們大多考慮電費繳了多少錢,比上月多了還是少了,很少有人會將這樣的消費活動與溫室氣體排放聯系起來。但如果將這些原本用“花了多少元錢”來考量的消費活動,用另一種“排放了多少千克二氧化碳”的形式來計算和考量,你會發現,你正在進行的消費活動,有看不到但“沉甸甸”的溫室氣體排放。
碳足跡就是這樣一種全新的考量方式,也是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對地球影響的形象比喻。日常生活中,開燈、做飯、洗澡、上班、旅行,時時刻刻都在產生碳足跡。
一些網站提供了碳足跡計算器,輸入使用汽油數量、耗電量等,就能計算出這種消費活動相當于排放了多少千克的二氧化碳。按照“百度”提供的計算方法,自駕車消耗100升汽油,排放270千克二氧化碳;用100千瓦時電,排放78。5千克二氧化碳;乘飛機旅行2000公里,排放278千克的二氧化碳。
環保人士介紹,計算碳足跡的意義在于一旦明白了你的碳足跡從哪里來,就可以設法去減少它。記錄碳足跡貴在堅持和比較,從衣食住行去衡量碳排放是否減少,提高自身環境意識,從點滴做起,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老百姓的普通生活能有多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啊,是不是太小題大做了?對此在政府部門任公務員的徐女士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為了證明這一點,徐女士當著記者的面,用一種名為“碳足跡計算器”的軟件算了起來。只見這個軟件里面有包含生活各個方面的一系列問題。比如:是否用飲水機?家里是否使用節能燈泡?每天坐多少站公交車上班……只要耐心回答完問題,計算器即會算出你1年之內制造的二氧化碳量。
當計算內容出現1年購買多少衣服的問題時,徐女士填了20件,一計算竟然相當于排放114千克二氧化碳。面對這個答案,徐女士連說:“這不可能吧,怎么會這么多?”最終算下來,她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5。961噸。
計算器還提示說,要種246棵樹才能吸收徐女士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徐女士說這個結果太讓她震驚了,她一直都覺得自己生活方式非常簡單,沒想到即便如此,自己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還遠遠高于國人的平均水平。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自己的生活還是存在很多浪費的地方,她表示以后一定要做些改變。
從時尚到公德
有時候,從想法到實踐,距離并不遙遠。低碳生活就在一念之間,就在舉手投足之間。能不能讓這種環保而又時尚的生活方式成為更多人的自覺行為,關鍵在于我們能不能形成共識。
以往,對高能耗的生產企業,總有人感覺“事不關己”,對奢侈、浪費等“高碳生活”方式,總有人認為“人家不差錢”。而當極端氣候現象一次次光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被稱為“拯救地球最后的機會”,更多的人開始認識到這些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的巨大影響,減排、全球變暖等話題也已不僅僅是政府和環保人士的專利。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勤儉節約美德的發揚和提升,以低能耗、低開支為核心的低碳生活方式,在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的新形勢下,已經被賦予了全新的時代涵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種利人利己的生活方式不僅僅應該作為時尚而且實惠的生活理念受到提倡,更應該成為一種人人踐行的社會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