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多崇金-熱讀
中國古代哲學不僅把土視為宇宙中承載萬物的基礎和蘊含、產生財富的根本,大概由于炎黃二帝中原老家的土地是金黃色,還將金黃色土象征君主委于中央地位統領四方。領土是國家的基本要素,也是歷代戰爭之目的。“江山社稷土為重”。防反倭寇侵占和疆土管理,不僅是歷代君國之要務,亦是歷代君王以“君權神授”、“奉天承運”治國之依據。唐朝開始,皇帝穿金黃色龍袍并將此顏色禁止民用。明朝以后,皇帝更把金黃色擴大至瓷器。從此,歷代帝王均把金黃色及擁有黃釉彩瓷作為神圣與至尊的象征。
從農耕時期西周帝王根據五行學說崇土開始,經過三千年漫長的歷史演變,人們把那種“土里透金、金融于土、似土似金”,唯皇家專用的所謂金黃色,稱之為“帝王金”。皇帝的龍袍,皇宮的琉璃瓦,皇族用的餐具,皇上賜的馬褂,金黃色釉的瓷器,龍椅上的黃
墊,圣上的轎子等,無一不彰顯皇家氣派與尊貴。這種源于土、貴過金的黃色及制品,在封建社會嚴格規制下,成為造者不可用,百姓不能碰,百官望而卻步,誥命大臣可望而不可即的禁忌。唯兼有輔助政治的佛家掌門為特例,被恩準黃袍袈裟。
“帝王金”的形成及被皇家壟斷千年之久,有其悠久的歷史淵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孔子編錄的《詩經》中一首對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江山社稷描述的詩。同期產生的“五行學說”在闡述物質基本規律時,不僅把“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形成“萬物循環、生生不息”之理論,更把土地視為宇宙中承載萬物的基礎和蘊含、產生財富之根本(尚書·洪范)納為江山社稷。土可載物,亦能生金。土為金黃色,金為金黃色,土、金皆黃皆重要,成為古代帝王意識中不可替代的首要資源。
金黃色被看作君權的象征,還源于古代哲學的“敬土”思想。《孔子家語》載:春秋時期魯國的正卿季康子(季孫肥)問孔子:舊聞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實,請問何謂五帝?孔子說:“昔丘也聞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號,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終始相生,亦象其義。故其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以木德王于天下,色尚青。炎帝配火,以火德王于天下,色配赤。黃帝配土,以土德王于天下,色尚黃。少皞配金,以金德王于天下,色尚白。顓頊配水,以水德王于天下,色尚黑。”孔子不僅以五行學說解釋五帝的屬性,還闡述了他們相應的色彩。其中“黃帝配土,色尚金黃”,應為古代帝王尊崇金黃色之根源。
社稷是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明代所建的北京社稷壇中,按照方位存放有全國各地納貢而來五色土,分別為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中央為金,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明清時期,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都會舉行大型祭祀。如遇出征、班師、獻俘等重要的事件,也在此舉行社稷大典。這種“土為尊”的觀點與儒家大一統思想融合,認為西戎、東夷、北秋、南蠻四方皆蠻夷,皆應由華夏中央統轄。金與土、金與地、金與中央的相互關系,經過祭祀儀式神化和祭祀建筑強化,形成了中央天子與四方神祇的理論體系,并以此闡述中央帝王統領四方藩國的神圣性與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