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格尼尼的死后旅行-視野
偉大的意大利“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在經過了40年卓有成效的藝術活動之后,于1840年5月27日,在法國的一個濱海小城—尼斯,與世長辭了。
這位生前曾以其卓越的小提琴演奏技藝震撼了整個歐洲的巨星隕落之后,那些對他充滿了嫉妒而又不得不屈服于他的藝術威力的人,上至王公貴胄,下至仕商庶民,竟然對他表現得如此冷漠,甚至達到了殘酷的地步。
就在帕格尼尼逝世的第二天早晨,尼斯的天主教會就積極行動起來。他們搜集了大量道聽途說來的所謂材料,說帕格尼尼是無神論者,說他從來不參加教會的活動,并且沒有給他的兒子以任何宗教教育。另外,他還是一個賭徒,道德敗壞……
于是,尼斯的主教宣布開除帕格尼尼的教籍,并拒絕為他舉行宗教葬禮,不為他的亡靈敲響喪鐘。不僅如此,尼斯的主教還將他們的決定通知了帕格尼尼的家鄉熱那亞的大主教。熱那亞的大主教立即通知了當地的行政長官,要他拒絕帕格尼尼的親屬提出的想將帕格尼尼的遺體運回該市的請求,并不讓發訃告。
就這樣,一代大師的遺體竟被棄置達兩個月之久!后來,一個馬戲班班主表示愿意出3萬法郎買下帕格尼尼的遺體,用于展覽。這一別出心裁的花招,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好奇觀眾,人們排成縱隊,圍繞著遺體魚貫而行。這個生前被誣為“魔鬼”的人,在死后仍不能逃脫社會上惡勢力的嘲弄。
教會的阻撓,投機商人搞的“遺體展覽”,反而擴大了帕格尼尼的影響,這就更加激怒了教會。再加上防腐措施不力,帕格尼尼的尸體開始腐爛了,必須迅速處理。為了維護神圣的教規,教會當局搜腸刮肚,不惜組織教士翻經弄典,終于找出了一條古代的早已被遺忘的教規,獲得了搬遷遺體的權力。于是,他們組織法醫對遺體進行了一番處理,然后蓋棺密封,并將棺材拉到了法蘭卡莊園,停放在一個麻風病院的一間破屋內。
自從帕格尼尼的靈柩被停放在那里以后,當地農民立刻就編造出了每當夜深人靜時,麻風病院里就會傳出可怕的音樂的傳言,甚至有人信誓旦旦地說,他們曾在黑夜里看到過有細小的精靈在圍著帕格尼尼的棺材跳舞的現象。
巨大的輿論壓力,迫使當局不得不再次求助于教會,教會只得下令將帕格尼尼的棺材下葬。他們將他草草地埋在了附近一家生產橄欖油的工廠圍墻旁邊。這是一個極其惡劣的環境,工廠里流出的廢水嚴重地侵蝕著墓穴。面對這種情況,很難說人們是出于害怕這個褻瀆了神靈的“魔鬼”會借尸還魂,再造新孽,還是出于惻隱之心,總感到這不是一個萬全之策。于是,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帕格尼尼的遺體又被幾次挖出重埋。到頭來誰也說不清他的遺體被轉移過多少地方。最終,由于帕格尼尼的兒子勇敢地與教會做了整整兩年的斗爭,才于1844年4月2日獲準將父親的遺體運回家鄉熱那亞,埋葬在帕格尼尼擁有產權的拉邁隆涅莊園。
1845年,當地教會在巴爾馬的斯蒂卡特教堂為帕格尼尼舉行了安魂彌撒(這也是違背帕格尼尼生前意愿的)。4月,在瑪麗·露依絲公爵夫人—帕格尼尼生前的崇拜者之一的鼓動下,遺體被允許進入巴爾馬公國。5月,遺體從熱那亞被轉移出來,葬入了巴爾馬公國的蓋奧涅莊園—帕格尼尼在意大利的最后故居。1876年,教會的禁令解除,遺體又被改葬到巴爾馬公墓。大約15年后,官方再次放寬政策,準許將帕格尼尼的名匾掛在他在熱那亞出生地和在尼斯去世地的兩處住宅墻上。
這場討名譽的風波總算是過去了,然而帕格尼尼的死后旅行依然沒有結束。1879年,帕格尼尼在被安葬了3年之后,由于巴爾馬公墓改建,他的遺體再次被挖出重埋。1926年,意大利政府為紀念這位優秀的藝術家,又在他的誕生地熱那亞,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一個多世紀前,帕格尼尼在給巴黎的一位出版商的信中寫道:“人們希望保留遺體,換句話說,即在我死后,誹謗者將放棄他們的獵物,那些在我勝利面前極想殘酷地報仇雪恥的人是會讓我的遺體安息的。”
可惜,事態的發展卻并不是帕格尼尼所希望的那樣,誹謗者不會輕易放棄他們的獵物。這種現象在一切階級社會里,本來也是司空見慣的。帕格尼尼所向往的恕道,在他生活的19世紀的歐洲,只能是一種善良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