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芒不是傷人的暗器-成長
原來在我家做鐘點工的小楊,因為有過小偷小摸的記錄,所以被我們社區集體辭退。換來了一個新的曹阿姨,她第一次到我家做衛生,就大張旗鼓地批評起她的前任來:“你看,廚具也沒有洗。”“死角她都沒有注意——哎呀,鍵盤也沒有擦……”我有些煩了,便回了一句:“她的工錢比你少。”她這才止住了批評。其實,小楊不是沒有優點,她做的衛生不錯,錯的地方是有時手腳不干凈。
我很不喜歡不太寬厚的人。以別人的差來反襯自己,自鳴得意,這種優越感是無教養的表現,也是討人嫌的。比如,有人買了汽車后,動不動就搖下車窗熱情地與騎自行車的人打招呼,好像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是先富起來的那部分。宣揚或者炫耀自己的優越感,其實是對他人的一種鄙視、憐憫,也許無意,但卻傷人。
有個婦人去看醫生。“身體不舒服?幾天了?”醫生問。“已經五六天了,起初我在對面的藥店買藥自己服,吃了四天,不見好。”婦人如實回答。這位醫生鄙夷地冷笑著,然后神氣十足地說道:“他開的藥,你也敢吃!他什么都不懂,只會瞎掰。”醫生的話還沒說完,婦人起身就走了。“哎,我還沒給你診斷,怎么就走呢?”那個婦人大聲說:“因為我來這里看病,是那家藥店老板介紹的。”
也許你很好,但是不要用貶低別人突出你的好;也許你有金牙,但是不要對著窮人咧嘴大笑;也許你很幸福,但是不要到處洋溢。北京人的“王朝優越感”、上海人的“城市優越感”等,都是一種虛幻的支撐,而美國人的優越感更是到處碰壁。有時正是勝利,帶來更大的破壞性,因為優越性加上勝利,往往導致驕橫和危機感的缺失,最終陷入敗局。
有個溫暖的故事:二戰期間,一位德國老人住在農村,人煙稀少。有一天,一個身穿風衣、頭戴禮帽、手提皮箱的男人在他家院子柵欄外徘徊。老人觀察良久,然后走上前去對那人說:“先生,你是否愿意幫我把柵欄里的木頭扛到那邊角落里去,我老了,扛不動了。”男人眼睛一亮,連聲答應,脫去風衣禮帽,然后很賣勁地把木頭扛過去并擺放得整整齊齊。那天晚上,滿頭大汗的客人心情愉快地在廚房里與主人共進晚餐,然后又踏上旅程。整個戰爭期間,從城里逃難的人很多,老人家里的那堆木頭無數次地被從院子的兩頭來回扛過,而每搬一次,就會有一個客人與那善解人意的老人共進晚餐。
其實,那堆木頭根本不需要搬動。善良的老人知道,幫助人,如果帶著優越感是一種附帶的傷害。所以,每次,我給乞丐錢的時候,我是謙卑的,甚至是害羞的;而有時讓路邊一臉憂戚的鄉下女人為我擦皮鞋,也只是想多給她5塊錢……
太陽很好,但是太炫目了,月亮就剛剛好,它可以讓我們優美地仰望,而且可以凝視。發光吧,但是請注意你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