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齊非齊自然合理-成長
現實中的人和人是有差別的。
荀子曾引用《尚書》中的“維齊非齊”來談他對平等觀念的理解,認為要達到社會的平等,就必須“非齊”;一味追求“齊”,結果可能反而是“不齊”。孟子說過“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如果都按照同一個標準去對待的話,那當然就“不齊”了。究竟是“齊”還是“不齊”,不能只看表面現象。
“維齊非齊”四個字背后蘊含著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哲學家樓宇烈先生稱之為“自然合理”。樓先生認為:“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講,中國是有科學思想的,自然合理就是科學思維”——|這里的“自然”非指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本然的意思——“自然合理有一個特點,就是個性化,這跟現代科學的普遍適用不一樣,它注重的是如何符合這個事物的特性、事物的本性。”正如水一般,它可以隨器賦形,隨物寓色,從而滋養萬物,這也正是老子認為“上善若水”、水“幾于道”的根本原因之一。順應事物的本性就是需要尊重事物的個性。先秦儒家講“維齊非齊”,宋明理學家講“理一分殊”,其根本精神指向是一致的。自然合理即是“道”,它也正是“行行出狀元”的理論根據。
科學合理就不一樣,它意味著有統一的標準,人人皆須達到一定的標準才能成為這個行業的“狀元”。科學合理確實方便了管理,但人非死的機器,而是有血有肉的萬物之靈,有些時候,就需要因人而異。
梁任公(啟超)與當時清華校長曹云祥的一段對話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梁先生向曹校長推薦陳寅恪先生,曹問:“陳先生是哪一國的博士?”梁答:“既不是博士,也不是碩士。”曹又問:“有沒有著作?”梁又答:“沒有著作。”曹于是說:“既不是博士,也沒有創作,那怎么行呢?”梁于是答道:“我也算是著作身了,卻沒有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數量上的東西容易計量,質量或者說特性上的東西就需要見識和眼光才能識別。
當社會真正領悟到了以人為本的內涵時,當我們都理解了自然合理的重要性時,“行行出狀元”便有可能從愿望變成現實,從個別事例變成普遍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