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就像找對象-成長
新聞說,三月份是職場人跳槽求職應聘的高峰期,最近還將有38場招聘會是為應屆畢業生舉辦的。也經常聽一些老板說:“每年發了年終獎以后是一段很麻煩的時期,這時候會有一些因為報酬與自己預期不一樣的員工要辭職。”據網上資料顯示,有那么一些人,總是熱衷于跳槽,在哪個地方都干不了多長時間。
阿杰就是這樣,今年32歲了,大學是學電子的。畢業后,分配到一家國營電子廠。他覺得工作乏味,不知道熬到哪一年才能出頭。聽說外資企業重用人才,不論資排輩,就跳槽去了一家外資廠;不到半年,又覺得工廠太封閉,與外界打交道少。后來自由創意的廣告行業吸引了他,他便去了一個廣告公司。在接下來的3年里,他在很多城市的廣告公司做過,最高做到策劃總監、常務副總經理。后來他發現房地產業很紅火,就又去做營銷策劃,再后來看到同學做律師氣派又去做律師。大學畢業快10年了,阿杰還沒有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甚至行業還沒有定下來。每樣工作都是開始時覺得適合自己,等一干起來就發現了很多問題。
雖然都是跳槽,每個人的原因都有不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有的是從小沒有安全感,總怕上級或老板不喜歡自己,于是在搞不清楚人家對自己的態度時就先辭職;還有的是因為人際關系處不好辭職的,但大多數人是沒有搞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可到了那座山上才發現也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樣。于是一個接一個地換工作,最后讓自己的職業生涯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其實,不論做什么都有做的好的,也都會面臨許多困難,就看自己怎么對待了。當員工的時候會覺得老板威風,可當了老板才發現,到發工資的日子最著急的是老板。所以,在這個工作變化的季節,先要靜下來想想你到底要什么。
心理學家馬斯洛說:“尋找職業和尋找伴侶有些相似,如果對工作不滿意,那就失去了一條通向自我滿足的重要途徑。”馬斯洛建立了人的需要層次的概念。第一個層次是生理需要,第二個層次是安全需要,第三個是歸屬和愛的需要,第四個是自尊的需要,第五個是自我實現的需要。首先,你想一想你將來要從事的兩項或三項職業(你可能正在從事其中的一項)?,F在問一問自己,它們為什么吸引你?你希望從一項工作中得到哪些從其他工作中得不到的東西?然后把對最后一個問題的回答與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進行比較,哪一個層次的需要最符合你選擇的職業?如果發現工作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為它的報酬很高,那么這個工作就只是滿足了你的安全需要。另一個工作吸引你是因為它能使你受到尊重,或者允許你自由地表現自我,那么這樣的工作會滿足你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樣就少了盲目性,多了針對性,也不會再因為遇到一點挫折而換工作。
馬斯洛不贊成那些職業咨詢人員,只是簡單地根據待遇和是否適應職業市場的需要向年輕人推薦工作。更好的方法應該是使工作適應每個人的特殊潛能的表現和發展提供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