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說的理想究竟是什么-成長
許多年前的某個傍晚,有個網友約我見面。在soho現代城,她抽著劣質的中南海煙,斜踮著腳,睥睨著人群。她在一個環保組織做雜志。吃飯時,她不停地說他們那群人個個都是“理想主義者”,使我對“理想”這個詞印象特別深刻。不過,她是坐在整潔明亮的寫字樓里寫幾乎很少有人能讀到的文章,偶爾到某個景色優美的地方,在當地政府的護送下做采訪。我覺得她更像是個多愁善感、把“個性”當做標簽的小資。
那時,還有兩個來自云南的充滿理想、熱心環保的朋友,在某公益組織的資助下,跑到內蒙古最西邊的阿拉善植樹。他們給我發來的照片充滿著野性的呼喚,讓人心馳神往。沒多久,他們在同一個組織的資助下去紐約大學讀書了。這讓我多少有些失望,他們的植樹行動更像是謀求出國的砝碼。
他們的故事本身沒有什么,我在意的是他們喜歡提到的一個關鍵詞“理想”。最近,常常在電視綜藝節目尤其是求職節目上聽到這個詞,讓我不由得想了更多。
求職真人秀緊隨征婚節目,大約從去年開始陡然熱了起來,尤其側重于草根和大學生的求職意向的,這從側面也反映了年輕人普遍面臨的棘手問題。
因為比較關心大學生就業的問題,我幾乎把能找到的求職節目都看了一遍,我??吹挠小斗悄隳獙佟泛汀堵殎砺毻罚^察到求職中一些有趣的現象。說白了,進入到面試,工作能力已經不是關鍵點,面試是在短時間里考量一個人的應對、溝通、形象和可信度。很多人不明白,所有的面試技巧、考問的噱頭都不重要,只要抓住一點——給人信賴感,讓招聘方覺得這個人能成事,工作交給他會放心。
記得節目中有個來自恩施的弱聽男孩,整體素質不錯,反應能力也強,最后大多數面試官們一路綠燈——當然不是因為同情他的殘疾,而是他確實準備充分。還有個中華女子學院的女生干練靈敏,盡管有些小問題,但還是得到了實習機會。因為他們給人的感覺是靠譜。
跟這些比較符合主流社會價值觀的孩子比起來,那些頗有喜感的求職者更讓人印象深刻。有個來自中央民大的“勵志哥”,求職意向是做律師,但是說到具體業務知識時就顧左右而言他,滔滔地說些有關理想、抱負的宏大敘事,最后的結果自然是紅燈一片。我們一貫的教育總是強調人要有自信,卻可能忘了,前提是先要白知,了解自己的定位和能力。否則,那樣的自信就是盲目。自信并不需要過分的表白與展露,它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東西,淡定本身就是一種自信。
一個成天把“理想”掛在嘴邊的人,總是讓我覺得可疑。很多時候,理想并不需要大聲說出來,倒是要默默地做出來。許多老實到甚至木訥的工科男在面試的時候表現得不好,可能詞不達意或者笨嘴拙舌,反倒給人一種踏實和單純的印象,只要專業上有技能,依然順利拿到Offer。
受到的“刁難”或者盤問比較多的是那些自視甚高或者大言不慚的人。求職媒體、娛樂、時尚的人很多,大多數此類求職者的共同點就是宣稱自己追逐理想的可貴。說得多了后,“理想”被賦予了放大的光環,成了最后可以抵御失敗的堡壘,讓虛妄的人躲在它的巢窠中安然自得。把失敗歸咎于種種外在的因素。這樣的“理想”其實不過是“念想”或者簡直就是“幻想”。所以,如果提問:你所說的理想究竟是什么?我希望得到的回答是:“我下一步的目標是……”
老話說得好,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常立志。對于自己的人生沒有明確的規劃,很容易想起一出是一出,這是求職中的大忌——自己都沒有想清楚的人,如何能讓別人相信。
當然,對于即將踏入職場的大學生來說,迷惘是必然的,就像一艘剛剛起航的海輪,在航線上總是需要經歷一些風浪。這個時候,需要瞄準一個切實可行的方向,接受最殘酷的現實。大學畢業時,有個學長送給我一首藍藍的詩:
讓我接受平庸的生活
接受并愛上它骯臟的街道
它每日的平淡和爭吵
讓我彎腰時撞見
墻根下的幾棵青草
讓我領略無奈嘆息的美妙
生活就是生活
就是甜蘋果曾是的黑色肥料
活著,哭泣和愛——
就是這個——
深深彎下的身軀
這首詩我至今還記得。只有先縮回拳頭,擊打才會更加有力,那些在出招前先大喝一聲,報上招式名稱的,只是七十年代邵氏武俠電影中的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