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業三境界-成長
你是“事業”中人嗎?國務院發布了《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自7月1日起實施。目前,我國有事業單位111萬個,事業編制3153萬人,如果加上非事業編制者,那是更為龐大的事業單位從業人數,與一個中等國家人口相當。
事業單位,有別于黨政機關、企業單位,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它提供各種社會服務,增進社會福利,滿足文化、教育、科學、衛生等社會需求。事業單位要有“事業”,“事業”中人更不能離開“事業”。在猶太智慧中,有猶太“三圣”——學院、醫院和法院。以圣為上,這是對“事業”及其從業者的尊重。在猶太人看來,別的可以墮落,但是學院、醫院和法院不能墮落。
就個體而言,人生崗位各個不同,從業境界層層有別。我想人生從業應有三重境界:第一層是職業境界,第二層是事業境界,第三層是公益境界。在初級階段的職業境界,以工作換取報酬,敬業盡責為重,這需要職業精神;在第二層面的事業境界,報酬多寡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實現自我價值,這需要事業理想;在最高層級的公益境界,是為公共利益服務,致力于實現普適價值,這需要人間情懷。
不久前,作為“事業”中人的媒體人鄧飛,入選為2023年度“全球青年領袖”,可謂授之有理、當之無愧。鄧飛正是走過從業“三境界”的優秀人士:他大學畢業到湖南《今日女報》謀得媒體一職,后轉戰《鳳凰周刊》成為著名的調查記者,再后來轉身成為“免費午餐”“兒童大病醫保”等一系列公益事業的倡導者、組織者和實施者,抵達為人為事的人生最高境界。讀他的《免費午餐——柔軟改變中國》一書,感動于惻隱,感佩于不忍,感喟于悟境。
愛因斯坦更是走過“三境界”的典型:他年輕時加入瑞士籍,在瑞士首都伯爾尼的專利局當一個小職員,這是職業境界。他同時研究物理,1905年26歲時發表了一系列論文,提出狹義相對論,開創物理學的新紀元,這一年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跡年”,他登上了事業的珠峰。后來他還提出了廣義相對論。到了中晚年,他參加各種公益組織,撰寫大量文章,呼吁世界和平,成為了真正的公共知識分子。為支持反法西斯戰爭,他甚至以600萬美元拍賣了1905年狹義相對論論文手稿。
職業、事業、公益,可以先后進行,可以交替進行,可以同時前行。遠在美國,比爾·蓋茨與妻子創辦了美國最大的基金會,從此“慈善事業是我的全部工作”,如今已擁有380億美元資金,富可敵國;而人們看到的,都是比爾·蓋茨為慈善公益事業在全世界奔波的身影。近在杭州,公交司機孔勝東,每個周六之夜都義務為市民修自行車,迄今28年——28年如一日,風雨無阻,這“28年”勝似那“380億”。公益之境,是真正的人生勝景,沒有人會問比爾·蓋茨和孔勝東是不是“事業單位”的人。
從業境界如果跑偏,職業人生只能歪樓。比如國家能源局煤炭司那個叫魏鵬遠的副司長,落馬后在其家中發現上億元現金,執法人員調去16臺點鈔機清點,竟然當場燒壞了4臺。這是如何的“腐敗之境”?我寧愿這是一條亮瞎眼的假新聞。
高級領導尤其是國家元首的夫人,最佳角色就是成為形象大使、公益人物。而不是作家蕭軍在《延安日記》里所說的“沒有熱力也沒有光輝”的“月亮”。
職業之境、事業之境、公益之境,吾處何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