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當有平衡術-成長
老子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其背后揭示了一個深刻的宇宙法則,平衡才是完美的。一切事物總是在追求平衡之中呈現萬象。不同的文化對平衡的理解也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在東方文化中,平衡在儒家表現為“中庸”,在道家是表現為“道”,是秘而不宣的治國之術。中國歷代最推崇的是道家的“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表面上的“無為”,其實一切無不在“無為者”的掌控之中,這是統治者修煉出來的“不二法門”,歷代的明君都是屬于這些“無為者”。
無為者有大為
乾隆是一個深諳“平衡術”的帝王。和珅和紀曉嵐不過是他手中的棋子,控制大局是表面糊涂,內心精明的乾隆。紀曉嵐是才情卓絕的文士,是大清頂級的御用文人,其為官正直清廉;而和珅是能吏,同時也是朝野上下無人不知曉的大貪官。這兩位在政治上是對立的,時刻明爭暗斗,據史記載,和珅曾經邀請紀曉嵐為他的府邸牌匾題字,紀曉嵐欣然答應,為其題了“竹苞”兩字。詩經中有“竹苞松茂”之言,從字面上看涵義深遠,古風韻味,文學水平不低的和紳沒有意識到紀曉嵐背后的用心,便將大字高高懸掛,后來被乾隆看到,指出了謎底,其實紀曉嵐是在罵和紳,因為將字拆開就是“個個草包”之意,和紳更將紀記恨于心。平心而論,紀的所為雖解氣,卻不厚道,從中看出兩人的勾心斗角、水火不相容。
而乾隆非常器重這兩位大臣,一個任四庫的總編纂,一個擔任首輔軍機大臣,無論出游,兩人都緊隨。和紀兩人的相斗實際上正迎合著乾隆的心意,因為只有在兩人的斗爭中,乾隆才把握雙方的動態,聽取了兩方的意見,自己扮演仲裁的角色,在不動聲色之中,洞若觀火,遙控局面,起到相互制約的效果。兩人一旦不爭不斗,一團和氣,倒是引起乾隆的慌張,專制者一個通病,就是怕自己得不到手下的“信息”,于是千方百計成立各類的特務機構,掌握動態,放眼古今中外的專制王朝,概莫能外。
這個故事,不是教我們應該怎么樣去設立特別的機構“監管”屬下,也不是人為把部下分為兩派讓其爭斗以便控制他們,而是提醒我們怎么樣把握平衡的藝術。
平衡,其實就是一種和諧。無論是大到宇宙,小到每個人,都是如此。
有朋友這樣描寫到:人生就象在平衡木上行走,當你一味地走向一極時,是有可能墜入深淵的。所謂“過猶不及”,正是此理。競爭會帶來壓力,同時也能激發人的潛能和生命力;世界充滿挑戰,同時也滿含機遇。愛可能在某時候成為一種壓力,但沒有愛你會覺得生活喪失意義。如果我們只強調事物消極的一面,就好像走在天平的一極上,越沉迷,離原本的目標就越遠,越可能走向偏激和狹隘。平衡的藝術是轉換思維的藝術,智慧的結晶。與其相信一個絕對化的存在,不如相信一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未來。
領導藝術在于平衡
我們知道,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只要有組織的地方,就會有爭斗。表面的平靜,內部卻是充滿硝煙味的斗爭。這是無法避免、不可回避的現實。一個有能力有智慧的領導者,能夠很好地駕馭各種斗爭力量,平衡各種利益,維持住平衡,這就考驗領導者的智慧。
在一個組織里,領導如果太強勢,太有能力,未必是一件好事,因為他的光芒遮蔽了手下的智慧,在領導的周圍只會充滿贊美和服從的聲音,往往聽不進反對者的意見,一旦局面失控,組織無法維系,往往是眾叛親離。相反,一些領導者自己韜光養晦,善于聽取反對聲音,平衡各方意見,組織就容易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推進組織的發展。只不過,組織的領導者如果沒有很好地掌握“平衡的藝術”,往往會流于組織內部的爭斗,可怕的是,如果競爭者不是圍繞組織的目標進行,而是從個人的私利出發進行勾心斗角,結局可能是組織將處于癱瘓狀態,領導班子也會一盤散沙,毫無戰斗力。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可以說是智不及諸葛孔明,武不及五員虎將,但能在多強爭霸中脫穎而出,實現三國鼎立,靠的是“無為”;《水滸傳》中的宋江,智不及吳用,武不及一百單八將,但能轟轟烈烈闖九洲,名聲大振,靠的是“無為”;《西游記》中的唐僧,智武不及徒弟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但能西天取經成功,靠的是“無為”。此三大名著將中國傳統文化精粹融于其中的,就是“無為而治”。在他們身上顯現的將帥風范,正是他們在領導藝術取得了平衡,成功是必然的。
領導者把握著組織之舟前進的羅盤和輪舵,他的目標和定位決定組織的命運。平衡應當是領導者追求的最優態勢,然而當下往往失衡成為常態。在面對組織失衡困擾的時候,領導者如何能夠把握天平的兩端,輕輕松松達到平衡呢?這既是一門領導藝術,也是一項實際技能。
平衡首要在于用人
一個組織的領導者,需要剛柔平衡,既需要魄力和權力,又需要胸懷和寬容。剛柔并濟,才是最好地拿捏。我們經常可以看見,不少單位上演著主要領導之間、主要領導與副職領導之間從“蜜月”到“分手”的“鬧劇”,除了有些領導確實無能外,許多時候是一把手沒有很好掌握住“平衡”的藝術,忘記了平衡的規則。有的一把手自己很強勢,不想大權旁落,無法容忍其他人不同想法、做法,結果弄得領導班子不歡而散。也有的一把手雖然放權,但是又不放心,于是限制副手權限,分工不明,事事插手,從而束縛他人的手腳,調動不起積極性,只好事必躬親,忙碌而又實效差。乾隆的一個高明之處在于,他給和紀兩人的職責分清,也就是規定權力的邊界。他用紀是充分發揮其文學的才華,敢于說真話辦實事的能力;用和紳是發揮他的處理事務的才干,靈活揣度上級意圖的“悟性”。擅長用人,才是最佳的領導與管理。
一個組織良好的團隊,同樣需要結構平衡。需要在個性互補、能力互補、知識互補、年齡互補上搭建,使之成為有思考決策型的、有沖鋒陷陣型的、有默默耕耘型的,有老中青不同年紀的階梯型多樣化的人才聚集,這樣才是具有號召力、凝聚力、戰斗力的堅強堡壘,才是戰無不勝的夢幻團隊,才能夠成為和諧的領導集體。
在我看來,作為領導者,協調與平衡是一種能力。
平衡無處不在。人能夠直立行走,是平衡的力量;我們可以在一個適合我們生存的環境里生活,是平衡的力量……所以人生重在平衡,環境重在平衡,健康重在平衡,發展重在平衡,和諧社會更是一種平衡。
著名影星章子怡就說過:“我一直生活在緊張的競爭中,直到這些年我才獲得一定程度的自由,有了選擇權,而不是被選擇。困難每個人都有,在我這樣的職業里,不管臺前幕后,誰沒有痛楚和委屈?但你心里一定要有個天平,隨時讓自己保持平衡,人的一生都像走鋼索,身前身后都有劇烈的風,保持平衡是種藝術。”
朋友,你會把握平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