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無須聽清的耳語-成長
近幾年,在《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青春片票房大賣的影響下,青春文學似乎在電影這片熱土中煥發了新的活力,于是各種知名的不知名的青春小說都被拿出來翻拍成了電影。對于制片商而言,這些小說群眾基礎好,比起原創劇本風險更小,影響力更大,即使粗制濫造,仍然可以賺得盆滿缽滿。制片商深知,這樣的青春片吸引觀眾買票入場的不是劇情,而是情懷。
雖然不是每個人的青春都有打架、酗酒、戀愛、懷孕,但是關于青春的情懷,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還是有的。于是,青春片總喜歡拿情懷說事兒,其中各種看似“雞湯”的青春箴言成了這類影片最好的宣傳標語,甚至這類影片常常想當然地將自己視為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還好,《左耳》并沒有亂置情懷,相反,比起同類型其他影片,《左耳》是收斂而克制的,除了那本《三重門》和給了無數特寫鏡頭的諾基亞,并沒有刻意營造懷舊的氛圍,也沒有像《同桌的你》那樣處處打上時代的標簽,生怕觀眾會忘記故事本身。而作為青春片不可或缺的女一號,也沒有其他片子女主角的美貌和敢愛敢恨、神經質的性格,李珥的角色始終是恬淡而清純的。她的喜歡是遠遠地凝視與追隨,卻始終不會說出口,哪怕是有過為了心愛的男生變壞的沖動,也因為實在“做不到”而放棄,正如旁白所講的那樣,“上帝作證,我是一個好女孩”。比起動不動就墮胎的狗血青春故事,也許這才更貼近我們真實的青春面貌吧。
電影《萬物生長》里有句臺詞:“愛情沒有對錯,只有真假。”《左耳》中也有句臺詞:“愛對了是愛情,愛錯了是青春。”愛情到底是對錯還是真假這事兒真的說不清楚,不過按照青春片的套路,若論真假,一定是真;論對錯,一定是錯,而《左耳》講述的就是幾段錯誤卻無比真實的懵懂愛情。
青春必然是有愛情存在的,片中幾個人的愛情源于單純的喜歡—長得漂亮、籃球打得好,甚至是因為“壞”—青春期的悸動之愛簡單而直接,如同黎吧啦的勇敢表白,也如同李珥的默默關注。誰的青春沒有錯愛過,但青春無悔,就像黎吧啦不后悔愛過張漾,而李珥也不后悔愛過許弋,雖然到頭來也許發現愛錯了人,但是青春之所以美麗,就在于它足夠包容,不論是非,不一定能收獲愛情,卻一定能收獲成長。
《左耳》的動人之處不在于它就真的比其他國產青春片好,其他片子有的毛病它也存在。比如演員的表演還稍欠火候,幾個回憶的片段過渡略顯生硬,將老掉牙的網絡段子作為增加影片笑點的手段,等等。除此之外,這部片子同樣也有可圈可點的地方。
比如對黎吧啦臨終遺言到底說了什么的處理,張漾很好奇,觀眾同樣也好奇,而隨著劇情的發展以及張漾這個人物的轉變,吧啦到底說了什么真的不重要了,左耳失聰的李珥也不必為沒能聽到好友的遺言而自責,這似乎是在向觀眾暗示,往事如風,放下過往,才能輕松前行。影片另一個值得回味的地方則是張漾跳下水救人的情節。當他拉著落水女孩的手,他突然發現女孩變成了吧啦的模樣,于是他看著水面,選擇了與吧啦一起待在不被打擾的海里,如同那個夜晚他們在水里的初次纏綿……不過隨后的畫面是張漾已經上岸用毛巾擦身體。這一段的銜接太生硬,如同一團剛剛燃起的火焰瞬間被澆滅一般,使得本來充滿創意的情節顯得有點突兀,讓人遺憾。
影片最后并沒有交待許弋的結局,也不知道張漾到底對李珥說了什么。這如同我們的青春,那些曾經愛過的人如今怎么樣了,我們可能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到底青春告訴了我們什么答案也不重要了,因為無論你怎么努力試著去表達重現,青春只是一段輕聲耳語,你無法聽清,同樣,你也無須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