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教育局再次出場答題:寓言故事民間傳說有別于歷史故事
繼小學二年級數學題“貓媽媽釣魚”和“暈眩中的‘暈’到底讀幾聲”之后,武漢市教育局再度出場答題。
近日,有網友通過長江網武漢城市板詢問,“下列各組成語中,全是由歷史故事演化而來的是?”這個題選什么呢?問了不少人,有異議,是題目出得不嚴謹嗎?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武漢市教育局表示,收到您的留言,我們立即對涉及到的考試題和您的訴求進行認真閱讀思考,因為保密的原因,我們不能與命題者取得聯系,只能將我們自己的思考與您交流,供您參考。 我們認為這個選擇題答案是B。題干要求學生能在四組成語中判斷哪些成語是由歷史故事演變而來的,其中A組中的“愚公移山”是寓言故事,C組中的“庖丁解牛”也是寓言故事,D組中的“庖丁解牛”是寓言故事,“牛郎織女”是民間傳說,寓言故事和民間傳說都是有別于歷史故事的。只有B組中四個成語都來自于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通常是指歷史上確有其人或確有其事的故事,這類故事一般通過史書記錄并流傳的。”武漢市教育局稱,如本題B組中的“精忠報國”出自《宋史》、“馬革裹尸”出自《后漢書》、“毛遂自薦”出自《史記》、“蘇武牧羊”出自《漢書》。也有一些歷史故事源自歷史小說,歷史小說中的故事有的是取自史實的,有的是作者創編的;寓言故事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常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性質;民間故事是勞動人民創作并傳播的、具有虛構內容的散文形式的口頭文學作品。成語還有源自神話故事的,源自古詩詞的,源自民眾生活語言的,甚至源自外語翻譯引用的。
對于命題思路,武漢市教育局指出,這個題目中暗含了文體知識,記實與虛構的知識等,但這不在此題考查范圍之內,命題者是希望小學生在了解、熟悉、積累眾多成語的基礎上,了解成語的來源,從而更加熟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題目中的成語大多是小學高年級學生熟悉的,作為選擇題,只要能選擇出合乎要求的選項即可。
今年6月,曾有網友通過長江網武漢城市留言板上傳其孫女小學二年級的算術試題——貓媽媽釣到一些魚,平均分給了7只小貓,每只小貓分到的魚和剩下的魚剛好一樣多。貓媽媽最多釣到了多少條魚?網友稱,不知道是要教孩子什么樣的思維。
武漢市教育局6月10日出面回復,網友所反映的問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有余數的除法》的解決問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平均分和有余數的除法的理解。
武漢市教育局表示,對于解決此題要把握三點:一是把要分的物體盡可能地分完,二是要使每份所分得的數量都相等,三是有余數除法算式各部分間的關系。知道這些小魚平均分給了7只小貓且還有剩余,求貓媽媽最多釣到了多少條魚,要求最多,需平均分后余數最大。平均分給了7只小貓,則除數是7,余數最大為6,又每只小貓分到的魚和剩下的魚正好一樣多,所以貓媽媽最多釣到的魚數為6×7+6=48(條)。
之后的6月28日上午,武漢市教育局又對市民提出的小學語文四年級“‘暈眩’中的‘暈’讀幾聲”問題進行了回復,詳細解讀了這個字的不同用法。
市教育局稱,“暈”最初指太陽或月亮的光通過云層時形成的光環,如“日暈”“月暈”,讀四聲yùn。由“日月周圍的光圈”, “暈”還引申出自身或周圍東西旋轉的感覺,也就是“眩暈”的“暈”,因此,“眩暈”中的“暈”讀四聲yùn。“暈”在表“頭腦不清、昏亂”時,讀一聲yūn,例如“頭暈”“暈頭暈腦”等。“頭暈目眩”表示頭腦不清、昏亂的意思,這個字應該讀一聲。“暈眩”是“頭暈目眩”的縮寫,實際上是指自身頭暈,所以“暈眩”中的“暈”讀一聲yūn。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