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 郎坤:志愿是吮不盡的甜心糖-成長
臨近過年,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研二的學生郎坤準備回家。今年回家,郎坤給媽媽帶了一份不錯的禮物——第八屆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個人獎的獎牌。
17趟奔波
嘈雜喧鬧,雞飛狗跳。江漢區高家臺菜市場樓上,竟然隱藏著一所小學——凌智小學。
這是一所為農民工子女開設的民辦小學。在武漢很難找到低廉的場地,學校只好建在菜市場的樓上。一樓是菜市場,十個班的孩子在二樓上課,學校將樓頂改建成操場,孩子們在屋頂操場做操、游戲。
2005年3月,郎坤看著報紙上的圖片,心被觸動了,正在大一擔任團支部書記的她坐不住了。
聯系學校、實地走訪、反復交流,一個月的時間,郎坤往凌智小學跑了17趟,本來校長擔心他們三分鐘熱度,圖個新鮮或者混個實踐經歷就回去了,但郎坤卻用行動打消了校長的顧慮。終于,雙方商定,由郎坤發起組織在屋頂小學建立共青文明崗,進行義務支教。
郎坤面向武漢理工大學招募志愿者,“當時想建立一支20人的團隊。”通過網站發帖、學校發傳單,郎坤竟然收到了200多人的報名,最后只好面試取合。
志愿者團隊負責孩子們的“第二課堂”:音樂、舞蹈、美術、書法和英語課程。
一個寫滿聽課記錄和心得的筆記本,是志愿起步的見證。為了講好課,郎坤在寢室里對著鏡子一遍遍大聲演練,打開電腦反復琢磨優秀課程視頻。
“我是老師,也是團隊負責人,要演什么像什么。”郎坤和志愿者們定期組織集體備課,分享教學經驗。
在志愿團隊的努力下,多家媒體報道了屋頂小學的境況,學校的設施建設得到了改善。
義務支教、愛心宣傳、募捐籌資、走訪結對……大學四年,郎坤幾乎將所有的業余時間全部給了農民工子女,先后有170多名志愿者登上屋頂小學的講臺,每年會有新的老師接過支教接力棒,而郎坤堅持了四年。
四年間,郎坤和志愿團隊募集衣物1200余件,學習用品500余件,通過在校師生募集資金5000元用于資助貧困農民工子女學生。她牽線組織屋頂小學十幾名家庭貧困的優秀學生和不同班級結對子,為這些學生解決每年的學費,并通過走訪、家
教,為孩子們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
2008年,郎坤被授予“武漢青年五四獎章”,是當年唯一獲此榮譽的在校學生。
壓箱底的苗繡
在郎坤的衣柜里,珍藏著一套花紋綺麗、色彩鮮艷的苗繡。她平時不合得穿,怕洗褪色。
這件苗繡背后有段故事,發生在郎坤貴州支教的那一年。
2008年本科畢業后,郎坤選擇繼續支教。
第一次走進大山深處的龍里縣哪嗙鄉谷冰小學,郎坤震驚得說不出話來,“學校用的是1978年建校時配的桌椅,已經30年了,起初是200套,現在湊合能用的只剩下不到60套了,教室里除了讀書聲就是桌椅的吱扭聲。”
郎坤下決心,要為谷冰小學換桌椅。轉眼一年的服務期要結束了,她離開龍里的前一天,谷冰小學校長一大早從山里出發,自己駕著車顛簸了四個多小時,為她送來一套當地苗家親手織布、繡花的民族服飾。龍里人的淳樸與深情深深地打動了郎坤,更堅定了她要為谷冰小學更換桌椅的決心。
一年后,盡管郎坤離開了貴州回校讀研,仍然通過一家慈善網站聯系到了資助人,幫助谷冰小學更換了桌椅,還為學校捐贈了一批圖書。
類似谷冰小學的例子還有不少,在貴州的日子,郎坤都始終忙碌著,向大山深處的貧窮者伸出援手。
一次,他們跋涉四個小時到輟學學生家里家訪,家徒四壁,墻壁裂縫能鉆進人。孩子下地干活了,爸爸因為腳傷,在家照顧智障的媽媽。上千元的醫療費對這個家庭來說無異天文數字。父親哽咽著說:“我不是不想我家仔兒去上學,實在是沒辦法啊……”
郎坤和支教團的同學聯系了“貴州人”公益網幫孩子們籌集學費,聯系了縣殘聯和民政局幫孩子父母辦理了殘疾證和社會救濟。
“讀完初中,再去打工”,小學圍墻上的標語令郎坤難忘。她覺得那些被吞噬求學夢想的孩子需要社會伸出援手。
郎坤和支教團隊一起倡導建立了龍里縣貧困學子項目庫和“獻愛心、送營養”雞蛋工程助學基金。他們將項目庫的貧困生資料整理成冊,和愛心網站、愛心企業聯系,報送規范的貧困生調查表及貧困生照片等明細檔案。功夫不負有心人,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到了學校,并通過他們分發給全縣亟須物資的人們。
郎坤還承擔起了龍里縣少先隊總輔導員的工作,在服務學校倡導并建立了“為了明天七彩陽光工作站”,下設了雛鷹志愿者基地、素質拓展訓練營和心理援助愛心聯盟等機構,讓西部的孩子在活動中體會關愛,積累自信,快樂成長。
抽屜里的甜心糖
郎坤有個很容易實現的收藏嗜好,心形糖果,抽屜里滿滿當當。在郎坤的理解中,幸福就是內心的充實感,而志愿服務恰讓她感受到盈溢于心的充實,“就像一塊吮不盡的甜糖”。
最初做志愿,郎坤理解為獻愛心,像雷鋒那樣去幫助別人。走過六年志愿路才發現,志愿過程中收獲最多的恰是自己。
家訪的時候,家長會把全年的熏肉拿出來做飯,所有的米酒拿出來給志愿者喝。山花爛漫的春天,孩子們會沖上講臺,把山花編成的花環戴在郎坤頭上、脖子上。
其實,最初走進屋頂小學做志愿,也有一個感恩的緣起——
剛人大一,郎坤被診斷為氣胸,在肋骨之間開了個口子,做了微創手術,只能躺在床上。郎坤班上的同學排了一個班,輪流24小時照顧她,送水送飯,晚上就在她床邊趴著睡。正是考試復習的關鍵時期,大家一直堅持到郎坤出院。元旦晚會,壓軸的音樂劇是“接郎坤回家”,郎坤感動得當天晚上沒睡好覺。
“志愿者不僅是在默默無聞地付出,更是一種雙贏。雖然西部支教計劃犧牲了自己一點時間,但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在收獲,收獲更為廣闊的空間和一筆與眾不同的財富,而且我們收獲的比付出的更多。”郎坤這樣看待自己的志愿生活。
返校讀研的日子,郎坤仍然關注著貴州,關注那些留守、貧困兒童。
郎坤現在還保存著貴州孩子寫給她的200多封信。在網絡平臺“舊衣吧”里,她也積極地為貴州山里的孩子們募捐衣服鞋子。
舊衣吧里,郎坤講述的故事感動得網友們紛紛拿出行動,表達愛心。
返校讀研的日子,她仍忙著組織義務賣報,使屋頂小學的學生們可以每周每人喝上一次牛奶。
更大的想法正在行動
她又開始籌備推廣“彩虹計劃”:參與團中央關愛農民工子女志愿服務行動專項計劃,通過親歷助學、愛心聯盟、融入武漢等主題行動,開展近100個志愿服務具體活動。郎坤憧憬著,能動員全市高校志愿者團隊與農民工子女學校等建立1000對共建關系,服務全武漢六萬至八萬農民工子女。
志愿活動之外,郎坤是個挺性情的女生。能喝二兩米酒,會像苗族姑娘一樣對歌;超喜歡哭鼻子,當然,也愛鉆牛角尖;想到做到,風風火火。
以后的路昵?郎坤笑著說:“一直走公益志愿的道路唄,用關愛社會保持自己心靈的幸福,在生活中志愿、在志愿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