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些人總換微信頭像-社會
現在大家在網絡上溝通的方式,大多是以微信為主,微信頭像就好像是我們的門面。有些人一般就一直用一個微信頭像,也有一些人喜歡三天兩頭更換微信頭像。
有人說,朋友圈是社交網絡,微信頭像就是你的一張臉龐,每變化了一次微信頭像,就是給自己又換了一次妝;也有人說,微信頭像的用心更換都是一種內心的確認,每個頭像的更換看似無心,實則走心;也有人說,自己的微信頭像總是隨著每一次跳槽、每一次搬家、每一個假期而改變。
微信頭像為什么變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問題,讓我們聽聽心理學家怎么說。
頻繁換頭像背后的心理秘密
我們常說,朋友圈的社交就是一種自我呈現,微信的頭像則更加顯示了核心自我狀態的變化。從自我變化的角度,變化微信頭像的人常常可分為三類:
1。具有較高的自我靈活性
自我的靈活性指的是善于根據客觀實際情況的變化而及時改變自我行為方式,并生發出新的自我行為,從而應對外部世界的一種特征。
社交網絡中,微信頭像是給別人看的,靈活性高的人可以隨著環境的變化不斷“變臉”,在變化的朋友圈中不斷調整自己的對外形象,用自己的不同側面獲得別人的認可。
對這一類人來說,微信頭像的變化其實只是一種社會適應的過程,就像在不同的社交場合要穿不同的衣服一樣,通過頭像的變化也可以管理別人對自己的印象。
2。自我穩定性不足
自我穩定性就是在關系中,一個人如何守住自己的自我不崩塌的能力,是面對外部挫折時候的自我韌性,是面對各種高壓力狀態時自己的核心定力。
自我穩定性差的人通常內心敏感,追求安穩,喜愛確定性要高過不確定性,只因為確定性會保證自己的一顆“玻璃心”不被摔碎。
在一些人看來,外部的挫折也許只用一頓大餐就可以解決,但是對于自我穩定性差的人來講,卻可能面臨著一次人格的重組,多次的打擊就可能讓他們重組很多次。
如果身邊有這類朋友,他的微信頭像變化了,一定得去好好呵護一下。因為自我穩定性差的人,頻繁更換微信頭像,看似是云淡風輕,其背后卻難免藏著你不知道的內心獨白。曾經有個自我穩定性差的人說過:“換了一個微信頭像,仿佛耗盡了三生三世的力量。”
但是,這一類人也有一個好處:不穩定的內心會給他們比較強的直覺和洞見力,自我不穩定的人身上永遠藏著一種天才的光輝。加拿大傳奇歌手、詩人萊昂納德·科恩曾經說過:“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3。生活中出現應激事件
應激事件在心理學上指的是,任何需要作適應性改變的環境變故,如改變居住地點,入學或畢業,改換工作或失業,家庭重要成員的離別、出生或亡故等。
外部應激事件導致的內心沖擊,會讓人心理狀態產生暫時性的轉變,由內而外呈現給別人的,就會是微信頭像的頻繁變化。其實,這也是在變化中的人通過不斷嘗試改變自我定位,來適應外部環境的又一種嘗試。
如何判斷朋友圈的那些人屬于哪一類
微信頭像作為我們社交中的一張“臉”,的確很有自己的心理意味。如果身邊有人頻繁出現了微信頭像的變化,如何判斷他屬于哪一類?
如果他平時給人的人設就是“戲精”,說明他的自我靈活性較高,這種微信頭像的變化只能說明他又在習慣性表演,未必說明他的內心狀態有很大改變。但是,也不排除他在用這種方式主動適應微信朋友圈或現實朋友圈的人際關系的可能性。
如果他平時給人的印象是敏感小心、追求安穩且微信頭像并不經常改變,那么這一波微信頭像變化的操作,可能意味著他的內心適應能力已經暫時無法和外部的挫折、變動相調和。這時候,主動問候一下,對于他來講,應該是一種雪中送炭,讓他可以在破碎中重拾信心,快速恢復與成長。
如果不是前兩種情況,那么微信頭像的變化可能顯示了外部環境的改變。他可能正在面臨著一些應激性事件,準備好了一段結束,或者做好準備開始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開始和結束都是需要儀式感的,而微信頭像的變化就是一種小的儀式感,在朋友圈里面用一種比較俏皮的方式告訴你:“我準備好了,和過去的自己道個小別!”
微信頭像作為一種社交表現形式,每一個社交行為的背后都有著深刻的心理動因,我們要在理解之后,做到順應、共情、理解、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