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竽充數(shù)的故事和寓意(濫竽充數(shù)的寓意和道理)
戰(zhàn)國時期,齊國國君齊宣王非常喜歡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喜歡許多人一起吹竽給他聽,所以組成了有三百個善于吹竽的樂隊。齊宣王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三百個樂師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名叫南郭的人聽說了齊宣王喜歡聽合奏,覺得有機可乘,就一心想混進那個樂隊,他便設法跑到齊宣王那里去,吹噓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吹竽樂師,博得了齊宣王的歡心,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三百人的吹竽隊中。
從這以后,南郭樂師就隨那三百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其實南郭根本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裝模作樣地在那吹竽,看上去比別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樂師就這樣靠著蒙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拿著豐厚的酬勞,和大家一樣享受著優(yōu)厚的待遇,心里極為得意。
就這樣過了幾年,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但他喜歡聽獨奏。于是齊湣王要這三百個人輪流來吹竽給他聽。南郭樂師聽到這個消息后,整天提心吊膽,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蒙混不過去了,趁齊湣王還沒有叫他演奏的時候,只好趕緊收拾行李逃走了。
出處:《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shù)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濫竽充數(shù)(làn yú chōng shù),其中濫的意思是失實的,假的。竽是古代吹奏樂器。濫竽充數(shù)比喻沒有本領的人冒充有本領,或拿次的東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數(shù)。有時也用作自謙的話。
濫竽充數(shù)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些靠弄虛作假蒙混的人,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經(jīng)不住時間的檢驗,終究會露出馬腳被揭穿偽裝。因此我們要實事求是,要有真才實學,才能走得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