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利需要利他-成長視窗
利他往往是以自損為代價的。可是,我們看到,在過去50年中,稻盛和夫親手培植了京瓷和KDDI兩家世界級企業。
稻盛和夫接手日航這一燙手的山芋,再次引起全世界的關注。稻盛和夫認為,導致日航危機的不是經營手法、管理手段問題,而是經營哲學的問題。
稻盛和夫的敬天愛人經營哲學,精練出來就是四個字:自利利他。或者說,自利則生,利他則久。
自利的意思好懂,早就有人說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關于利他,事情就復雜了。我們都是吃過社會主義大鍋飯的人,在那個斗私批修的時代,共同富裕的愿望導致了共同貧窮的結局。如果不是包產到戶,我們至今還摘不掉貧困的帽子,而改革開放不正是利用了人們追求自身利益的動機嗎?
自利和利他,哪個是人的本性,兩者是矛盾的嗎?還是一體兩面?
稻盛和夫說,自利是人的本性,自利則生;沒有自利,人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驅動力。同時,利他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利他則久;沒有利他,人生和事業就會失去平衡并最終導致失敗。
這聽起來有道理,卻又有點像說教。然而,人財物各種經營資源齊備、被認為必定成功的企業消失了,而只把“為社會為世人”這種純粹的動機作為最大經營資源的KDDI卻幸存下來,并且依然繼續成長發展。這里就存在著指引企業持續繁榮的經營“秘笈”。
利他之心是稻盛哲學的“秘笈”。
為了員工、客戶及社會的福祉,稻盛和夫可以舍棄自己及自己企業的利益。根據商業社會的一般游戲規則,利他往往是以自損為代價的。可是,我們都看到了,在過去50年中,稻盛和夫親手培植了京瓷和KDDI兩家世界級企業,而且盡管歷經經濟危機,這兩家公司始終沒有出現過一個虧損的年份。原因何在?
經過思考我發現,原來,利他與自利是可以協調統一的:
利他使視野開闊。利他可以讓我們擺脫自私自利的束縛,給我們“心底無私天地寬”的開闊感,因而發現復雜事物背后的本質問題。
利他讓激情燃燒。人性的光輝從來沒有熄滅過,只是偶爾被私利和困頓所遮蓋;利他的動機能夠煥發員工的激情和創造力,同時,也讓經營者具有前所未有的決斷力和正義感。
利他讓智慧綻放。作為企業,只要努力鉆研創新,并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總會有發展的機會。但是,經營者不能只顧自己個人的私利,必須考慮員工、客戶、交易對象、企業所在社區等等,必須與企業相關的一切利害關系者和諧相處。稻盛和夫個人的經歷就是這樣。當他處于忘我的狀態,為員工、為客戶,一心不亂、全神貫注地投入研究開發的時候,當他為世人為社會開拓新事業的時候,他就無意中觸及那寶庫中睿智的一端,于是開發出劃時代的新產品,并且使事業獲得意想不到的進展。
“也就是說,利他之心,是打開‘智慧的寶庫’大門的鑰匙。”——這是迄今為止我聽到的最震撼人心的對成功的詮釋。
自利則生,利他則久。改革開放使無數的中國企業快速做大;為了使之做得更久,該是植入利他之心的時候了。
同仁堂創立于康熙八年,歷代同仁堂人一直恪守“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傳統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三百多年從沒有動搖過。
每次讀到同仁堂這兩句古訓的時候,我都會肅然起敬。我相信這就是利他之心的力量所在,幾百年之后仍然擲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