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快樂心態調查-成長視窗
2023年12月1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聯合視頻網站土豆網,共同調查完成《中國年輕人快樂心態研究報告》,全面展現了中國年輕人的快樂心態,以及對于快樂的理解、認知和表達方式等。
本次調查通過隨機抽樣配對調查的方式,預先設計12個場景的調研問題,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西安、南京等6座城市訪談了360組典型的中國年輕人和他們的父母或伴侶。
同時,還針對年輕人開展了在線調查,共有21萬人參與,最終成功得到了1587位年輕人的完整回答。
“本次調查的目的,是希望通過讓處于家庭人際核心的年輕人與父母和伴侶來比較,看看是否與他們的想像有差距,并檢視他們維系情感的方式是否給對方帶來快樂,促動人們思考如何給別人快樂,從而觸發人們通過給彼此快樂而激發更多快樂,逐步形成人際關系快樂的正能量。”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俊秀副研究員說。
與家人關系最能影響情緒
近年來,隨著80后、90后年輕一代逐步成長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也面臨著來自社會、單位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壓力。
“中國經濟社會的雙轉型,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價值體系都會發生明顯變化。而轉型期的中國,也由此步入一個壓力社會。”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副主任胡平教授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認為。
本次調查,年輕人大專以上學歷51。1%,平均個人月收入4663元,平均家庭月收入7134元。但在高房價、高物價下,年輕人往往入不敷出。
“面對著高高在上的房價、不斷上漲的物價、高額的教育及醫療費用等幾座‘大山’,年輕人不僅沒有足夠的時間表達快樂,反而因為背負過多的生活壓力,對于快樂產生了誤解。”社會學者肖明超認為。
由于壓力較大,年輕人對自我生活水平的評價普遍偏低。比例分別為,中下或下等占52。6%,中等占37。7%,中上或上等僅占2。0%。同時,年輕人社會階層自我評價也比較低,中下或下層占65。3%,中層占28。8%,中上或上層僅占4。0%。
本次調查數據分析,在三個代際中,70后對生活各方面表現都更為積極;80后是自我生活認知最不理想的人群,在健康、生活意義等方面表現得最消極;90后對生活各方面滿意度都較高,其中休閑和家庭狀況方面更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高房價、工作競爭和生活經濟問題等壓力,家庭就成為年輕人最為重要的快樂源。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對年輕人快樂最重要的是“家庭和睦”(86。5%),接近6成的年輕人認為,在家中體會到正向和中性的情感,也就是感到愉悅/放松和輕松/平靜的情緒。同時,調查結果還顯示,與家人的關系,最能影響到年輕人的情緒,與父母、伴侶等身邊最親近的家人交流、溝通,對于年輕人快樂指數的影響占有主導性地位。
快樂多來自于他人“給予”
對于當前多數年輕人而言,由于工作占據了大量時間,與家人相處、彼此交流、關懷的時間非常有限,對家人并不真正了解。
本次調查數據顯示,年輕人普遍感到快樂,快樂指數為84。2分。同時年輕人認為家人的快樂指數均高于自己。但通過線下調研發現,他們的家人在生活狀態、情緒等方面,都與年輕人自己的預估有一定差異。
課題組以百分制評分為標準,由年輕人及家人針對快樂指數等進行背對背的打分。數據顯示,年輕人認為家人的快樂程度是86。99分,而家人快樂程度的自我評價為76。36分,年輕人認知與家人實際快樂差值10。63分。
本次調查結果還顯示,75%年輕人對于家人的快樂認知,與家人實際的快樂程度存在落差。其中,對自己妻子快樂程度的認知反差最高,高達78%。
從不同城市反差度數據來看,上海、廣州和西安的年輕人與其家人間快樂認知反差更大。其中,廣州是反差度比例最高的城市,達90%,其次是上海,達85%。從城市級別來看,一線城市的反差度相較于二線城市整體要高。越是大城市,年輕人受到的干擾越多,對家人快樂的感知力越低。
年輕人與家人對快樂的理解,之所以有如此大反差,本次調查也給出了答案,即年輕人的快樂多是來自于自我滿足或他人“給予”。
本次調查數據顯示,34%的年輕人讓家人快樂的方式是送禮物,而66。8%的家人不認為送禮物能帶來快樂;32%的年輕人讓家人快樂的方式是帶家人旅行,而61。9%的家人并不認為旅行能讓自己快樂;21。6%的年輕人通過努力奮斗讓家人快樂,而76。1%的家人并不認為奮斗一定讓他們感到快樂。
那么,年輕人如何才能最讓家人快樂?在本次調查中,有超過半數年輕人的家人選擇了“聊天、表達情感、一起吃飯、一起做喜歡的事”。對此,胡平認為,多半年輕人忽略了這些簡單卻能令家人真正快樂的事情。“這個結果其實證實了很多研究的結果,充分說明家人獲得快樂的方式,多數并非來自物質層面,真正的快樂來自于共同做事過程中的相互分享。”
表達情感存在心理障礙
根據本次調查數據分析,多數年輕人陪伴家人時間有限,交流、關懷都不充分,與家人相處方式還存在不少誤區。
從陪伴家人時間來看,近一半年輕人每天與家人呆不到2小時,而1個小時以內的占4成。從與家人交流而言,每天交流比例38。9%,每周交流不到一次的達到32。4%。從關懷家人程度上來講,47。7%的年輕人時不時關注家人,21。6%的年輕人則很少關注家人。
在與家人關系中,70后最重家庭關系。本次調查數據顯示,在與家人相處、與家人交流、關愛家人等方面,70后都比80后、90后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本次調查顯示,在是否經常關愛家人的問題上,30%的年輕人表示沒時間;而超過4成的年輕人認為“關愛其實大家心里都知道,不必刻意去表達”;有超過兩成的年輕人存在表達上的羞澀;7。1%的年輕人認為“太熟而不必要”。
“70后和80后、90后在關愛家人方面的對比說明了一個問題,出生在獨生子女政策開始實施以后的后兩代年輕人,在關愛家人和溝通表達方面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家庭研究室唐燦研究員說。
從家人快樂中獲得快樂
從本次調查情況來看,年輕人的快樂更多來自獲得而不是給予,家人快樂與年輕人的快樂程度息息相關。
本次調查數據顯示,聊天,48。1%的家人能感受到快樂,而49。5%的年輕人沒做;表達情感,45。5%的家人能感受到快樂,而58。2%的年輕人沒做;一起吃飯,41。7%的家人能感受到快樂,而54。9%的年輕人沒做;一起做喜歡做的事情,44。4%的家人能感受到快樂,而65。7%的年輕人沒做。
“年輕人對于家人的快樂缺乏足夠的關注,同時與家人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溝通,使得對快樂的認識出現巨大偏差。”肖明超認為,“家人認為最快樂的事情,不是這些儀式感的方式,比如給家人送多少禮物,帶家人去旅行多少次,反而是精神層面的東西,更多的陪伴、情感和愛的表達就可以讓身邊的人很快樂,家人要的快樂其實很簡單。”
“家人希望得到的快樂,年輕人時常忽視,而是堅持自己的做法;年輕人需要發現家人真正的快樂所在,并讓給予也成為令自己也很快樂的事情。”胡平說,“快樂應是家人間的獲取與給予,這是一種雙向傳遞。”
“有很多結構性和制度性的原因,導致現在的年輕人缺乏在家庭中創造和傳遞快樂的能力。”唐燦說,一方面,獨生子女普遍性地“天然”缺乏以他人為中心為焦點的生活習慣,這也表現在與家人關系中,更多地重“取”輕“予”;另一方面,互聯網時代也給家庭生活帶來了深刻變化,因為它形成了一種自發隔離的機制,減少,甚至隔離了人們,特別是年輕人與家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交流與互動。
“以善意的語言、平實的方式提醒、鼓勵或指點年輕人去關愛自己的家人,應成為全社會的責任。對年輕人而言,希望他們能逐漸體會到,任何勇敢的表達、真心的關懷都能給家人帶來快樂,也同時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快樂。在物質以外,真摯的語言、動作、眼神都是快樂的介質。”唐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