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香港,一個學子的人生思考-成長視窗
本科畢業,又順利地被保研,當時的我只是一個憨憨的書呆子,女孩似乎是山下的老虎,神秘得讓我一見就臉紅心跳。未來的事情對于我就是“讀完研再說”。
時值香港回歸一周年,教育部要選派一批本科畢業生去香港科技大學讀研,以加強兩地的教育和科研交流。不用考GRE、考托福,有全額獎學金,連手續都是學校給辦的,我分文不花地來到了香港。
香港生活
依山傍海的香港科技大學美得如同世外桃源,它有亞洲最美麗的校園,由香港政府耗資400億港幣建造。組織參觀、教授講話、英語培訓很快過去,每天面對青山海景,我也麻木得沒有了感覺。教授大多是華人,臺灣和大陸出身的不少,反倒香港人是少數派。當時教授的月薪即可夠買車,知識真的值錢了,讓我對未來充滿向往。
住在這絕世美麗的地方,我可以隨心所欲地去商店買東西而不用擔心付不起賬,可以任意支配時間,半年后,卻發現情緒每況愈下。西化的建筑設計將個人的所謂“privacy”保護發揮到極致,進了宿舍,基本感覺不到他人的存在;同單元的人也有獨立臥室,大家都是進了房,將門一關,隔離了,誰也不好意思去敲別人的門。剛來時認識的一伙兒人,后來發現根本遇不著了,如同消失了一般。
懷念在清華的破樓里相互串門打鬧的日子,懷念抱著籃球在走廊里叫一聲就應者云集的日子——可是懷念解決不了問題。以孩子的心理進入成熟嚴謹的環境,不可不說是一次考驗。
平心而論,對于一個成熟的研究者,如果有明確的目標和興趣,準備投身科學研究,這里真是一個好地方。但我是個睜著無知眼睛的毛頭小子,茫然苦悶之感難以描述,找不到人玩,只是將窗戶開了又關,關了又開,不停地喝水,仍然感覺不舒服。
作為年年得獎學金的清華畢業生,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生活是什么——對社會毫無接觸,二十出頭,一見女孩子就渾身不自在;會解各式各樣的方程,卻不能解開自己的困惑;碩士、博士的路就在眼前,可不知該不該這樣走下去——這種狀態難道就是我的追求?一個智商還不錯的人,努力多年就變成了這樣?
我相信,在清華依舊有很多像我當年一樣的學生。他們天真地討論托福、GPA、學校名次,仿佛幾年的辛勞就只為那么點數字,人生的終極目標就是“goabroad”。其實,很多人對做研究沒有興趣,他們用盡精力獲得一個去國外做科研的機會,卻對人生毫無真正的規劃。為出國而出國,他們將在告別父老鄉親后,迎來苦悶的開端。
相比之下,香港的學生很實際,本科一畢業就去賺錢,30歲為結婚、買房奮斗。如果得知你28歲了還在讀博士,香港人會覺得你很失敗,可能根本不會賺錢。而留下來讀博士的香港學生,是真的很喜歡科研的人,他們的認真和扎實,讓大部分朝三暮四、心猿意馬的大陸學生汗顏。
凡事都虛空
各校都有大陸學生聯誼會,周末組織放放電影、辦辦舞會,也有一些機會認識朋友。但臨近考試或做論文時,誰也沒心思搞活動。香港的學生很好打交道,在成熟的社會里長大的人,心理相對簡單且好玩,不像一些大陸學生,常常過分盤算自己的明天,將人逼得很累。
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人,難免在神情上多一絲生存的緊張,中國在海外的留學生尤其讓人感覺到這一點。看不到發自內心的笑,連談話時也似乎只有一個主題:今后有什么打算?做這件事對我有沒有好處?
很快地,我讓功利心逼到無路可走,懷疑所學的東西,擔心自己變成書呆子,找不到真正的朋友,找不到讓身心平靜的樂趣,每天都在心潮起伏。無奈,我去找輔導員。他的眼里放出寬容而溫和的光,他覺得我很有意思,第一次遇到這么坦白的學生。他說:“那些東西有什么意義呢,你懷疑得很好。”之后就翻出《圣經》來,給我讀某些章節。
“Everythingismeaningless。(凡事都虛空)”竟是《圣經》里的話。那是我看到的最為震驚的一句話,也是我后來覺得最深刻的一句話。對于在功利教育里被熏陶,缺少人格教育的中國學生,更無異于晴天霹靂。成績,offer,學位,這樣那樣的好處,每天拼命算計的東西有什么意義?假設你突然死掉,周圍將會怎樣?世界將一樣絢麗,地球轉得一樣快,太陽系每天在宇宙中換一個位置。如果上帝存在,在他眼里,你是多么可憐的小蟲子,在活著的短暫歲月里都不曾快樂過,用盡心力去聚集一大堆外在的和心靈沒有關系的小東西,只是出于對未來沒有信心。“我要,我還要”,天底下充滿了這樣的小蟲子,受著同樣的煎熬。
不要憂慮
常有人感嘆西方人笑起來那么真實,那么發自內心。探討起來,歸結為他們更有錢,他們的社會更發達??晌矣X得那不是主要的原因,他們只是比中國學生更接近飛鳥和野花,更接近《阿甘正傳》里的“弱智”罷了。他們更天真,相信上天不會遺棄自己。
讀書時,我常常到海邊聽濤聲,坐下來看著太陽落下,那是我一天中感覺最美好的時候。晚霞漸漸褪去顏色,波浪輕輕拍打岸邊,暮色從四周將我圍攏,靜默中我的心里升起喜悅,感覺到永恒的力量。
太陽,大海,清風明月,鳥語花香,生生不息的物種,是自然界多么大的恩賜啊,只是太多的人從不念及。他們將自己交給了少得可憐的腦細胞,交給了那個拙劣的CPU,時時刻刻在做狹隘不堪的運算和判斷,所以才會長時間地掙扎、焦慮,只看到85分和90分的區別,5000元月薪和10萬元年薪的不同,牛校和爛校的分別。所以“郁悶”“無恥”“倒霉”“不爽”“急”……這樣的詞匯,就開始在嘴邊泛濫了。
我們所受的教育,目的就是教我們忘掉自己,去變成一個被稱為“標準的人”嗎?去BBS看看,似乎所有人都統一了口吻,GRE2400,拿了牛校offer,簽了著名外企,找到了ppmm,牛啊,羨慕啊。
作為一個獨一無二的存在,作為自己的全部主宰,為什么要和人家比,才可以找到意義?自己和別人是多么不同,這些不同難道可以在一些欲念的驅動下輕易地被忽略?
所以,如果你焦慮過、煩躁過、思考過、探索過,終將學會欣賞不同的美,懂得珍惜和付出,明白絢爛浮躁下的自己真正缺少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