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城-成長視窗
劍橋一位老教授告訴我:“我們讓孩子獨(dú)立,過自己的生活。”
他的女兒也告訴我:“父親太關(guān)心我了,他有時實在很過分。我長大了,我要自立。”
于是,他們分開了。獨(dú)居的女兒在倫敦住一間三層的屋子,晚上若不上街,就與電視為伍,或者看書。老父一人留守充滿回憶的劍橋,靜靜地過活。以西方的眼睛看,他們父慈女孝,遙遙地關(guān)心著對方,記掛著對方的生辰。然而假使有一天,老人半夜起來,踩著地氈滑倒了呢?又或者,誰不慎被熱水燙傷了呢?
老教授慈祥睿智,充滿愛心,做事周全認(rèn)真,在學(xué)術(shù)界享有盛名,七十歲了,仍精神奕奕。但無論生活如何完美,人始終有基本的感情需要。我在他家中做客一月,深深感覺到這一點。生命的美麗在于熱切的反響,而反響,不是物質(zhì)可以給予的。我們的肩膊,經(jīng)常需要一只鼓勵的大手。而往往,我們只能自一面鏡中追尋親切的笑容:自欺的、無有的,冰冷一如玻璃與水銀。他亟須一個“孩子”,讓他去呵護(hù)照顧。于是他不斷地為我鋪床,送我禮物,每早為我泡一杯茶,聽我訴說英國食物的不是。他還悄悄地把鮮花插到我?guī)咨系男∑浚低祾焐闲碌脑〗恚巡葺M(jìn)我手中,到處搜購我喜愛的書籍,為我剪報,收集香港和國內(nèi)的新聞,替我打聽火車時間……我雖感到尷尬,卻不時瞥見老人的唇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于是每晚,我就在沙發(fā)上,聽他詳盡描述他的外孫(他另一個女兒早結(jié)婚了)長得如何逗人,聽他談他的埃及學(xué)生、中美朋友和日本同事。柔和的燈光里,老人的心事就像一陣回流的清風(fēng),吹漾我的平靜,化成溫柔的漣漪。
一個留學(xué)劍橋的德國姑娘說:“我不明白,也不相信,是不是離開了父母就等于成熟?堅持遠(yuǎn)走高飛的,又成熟得到哪里呢?自立真的要建立在老人的寂寞上面嗎?”
我慶幸自己生長于中國,早就知道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