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換錢與錢買命-人與社會
企業家要善待自己
企業家往往由于忙于事業而忽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健康。
我聽一位企業家說過,企業家有幾種命運。
第一種叫鋃鐺入獄。賺了錢犯了法,最后的結果是在監獄里過日子。
第二種是勞心勞力。就是很賣力地工作,工作到連家都顧不上了,結果身體搞垮了,只有一個事業的空殼,沒有幸福可言。中晚年的時候跟朋友吃飯,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卻有些藥不可以不吃。有的更慘,早早就被累死了。
這也許是相當多的中國企業家共同的悲哀:前半生用命換錢,后半生用錢換命。殊不知,命可以換到錢,而錢很難換到命,只能做棺材里的富翁。
功成身退,抑或是順利退休,這對于企業家來說,算是很好的結局。有一些企業家顯然沒有那么幸運,他們所遭遇的是“作繭自縛”,被自己一手創建的企業所束縛、所困擾,以至于不堪重負,長時間處于極度的焦慮和狂躁狀態,致使身體狀況和心理狀況都出現惡化,直至最終被拖垮。
“蘋果”卓越的CEO史蒂夫·喬布斯因胰腺癌而早逝,英特爾公司前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安迪·格魯夫檢查出了前列腺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創立者泰德·特納是躁狂性抑郁癥患者,英國“維珍航空”創始人兼總裁理查德·布蘭遜從小有閱讀障礙癥,曾經的世界首富、日本企業家堤義明深受孤獨癥的侵擾,稻盛和夫和孫正義都差點因為肺結核丟了性命,柳傳志被美尼爾綜合征困擾多年,王石則被診斷出有血管瘤,張朝陽一度患有較重的心理疾病……這些事例足以表明,有著高強度工作量和心理負荷的企業家群體,深受生理與心理病痛困擾的現象相當普遍。
這些我們熟知的企業家的遭遇,讓我們不得不深刻反思企業家的生活方式。
萬科董事長王石在談到企業家的生活方式的時候,用到了一個詞——“轉型”。具體來說,就是企業家不僅僅是做企業本身,更應該考慮他的自然人和社會人的角色,而企業也要更多地從公民、社會責任這些角度來考慮。并不低調的王石在2006年的時候甚至說出了“5年之內完成一次環球航海,60歲時要用3年的時間來穿越三大沙漠”的雄偉計劃,而他所熱愛的登山,并不會因為萬科股票價格的漲跌而受到影響。在他看來,企業家的生活方式與股權多少無關。正是他,解開了部分中國企業家考問生活價值的死結。
近年來,企業家的社會責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企業家在創造財富和享受生活的同時,將自己的愛心奉獻出來,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從經濟學的層面講,這是帕累托改進;從管理的角度來說,這能贏得公眾的信任,對于企業來說是無形的資產;從道德方面來看,這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人類最崇高的行為。